汽车领域

汽车领域

服务热线:

车辆翻滚碰撞安全测试的关键技术指标与流程

三方检测单位 2021-04-16

碰撞安全测试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车辆翻滚碰撞是道路交通事故中致死率较高的场景之一,其复杂的力学特性(如车身侧翻、旋转过程中的二次撞击)对乘员安全构成严峻挑战。开展科学的翻滚安全测试,既是验证车辆被动安全设计有效性的核心环节,也是法规合规与消费者购车决策的重要依据。本文聚焦车辆翻滚碰撞安全测试的关键技术指标与具体流程,拆解测试中“测什么”“怎么测”的核心问题,为理解车辆翻滚安全性能提供专业视角。

车辆翻滚碰撞的核心力学特征解析

车辆翻滚碰撞的本质是“车身绕纵向轴线的旋转+多次地面接触”的动态过程,主要分为“绊倒式”与“非绊倒式”两类。绊倒式翻滚是最常见的测试场景(占真实事故的70%以上),由路沿、护栏等障碍物“绊倒”车轮引发,其力学变化表现为:车辆撞击障碍物后,侧倾角速度在0.1秒内从0攀升至30rad/s以上,车身侧倾超过临界角(约45度)后开始旋转,随后车顶、侧门、车尾依次与地面接触,产生瞬间冲击力(可达3倍车重)。

非绊倒式翻滚则由车辆自身的侧倾稳定性不足引发(比如高速转向过度),常见于高重心车型(如SUV),其力学特征是侧倾角速度缓慢增加,但旋转圈数更多(可达5圈以上)。无论哪种类型,翻滚过程中车身需承受“扭转+挤压+冲击”的复合载荷,这决定了测试必须模拟动态旋转与地面接触的真实场景,而非静态挤压。

这些力学特征直接对应测试的核心需求:既要验证车身结构在动态载荷下的抗变形能力,也要确保乘员在旋转过程中不被抛出、不被结构挤压,同时约束系统能及时介入控制乘员运动状态。

关键技术指标1:车身结构抗变形能力

车身结构是乘员生存的“第一道防线”,其抗变形能力的核心指标是“车顶抗压强度”与“关键立柱(A、B柱)抗折弯性能”。以美国FMVSS 216法规为例,要求车顶在承受1.5倍车重的静态压力时,变形量不超过127mm(从车顶外表面到内饰的距离);2009年更新的FMVSS 216a则提高要求,对于总质量≤2722kg的车辆,车顶需承受2.5倍车重的力,变形仍需控制在127mm内。

动态测试中,车顶的抗变形能力更关注“瞬间冲击力”的承受能力——比如翻滚时车顶与地面接触的瞬间,冲击力可达5倍车重,此时A柱与B柱的折弯角需控制在15度以内(根据ISO 12097标准),否则会直接挤压乘员头部空间。此外,车身底部的纵梁与横梁需具备抗扭转能力,防止翻滚时车身被“拧成麻花”,导致乘员舱整体变形。

测试中,工程师会通过“应变片”贴在A柱、B柱表面,实时监测结构的应力变化;用“激光位移传感器”测量车顶的凹陷深度,确保变形量符合要求。

关键技术指标2:乘员舱生存空间保持率

乘员舱的“生存空间”是翻滚安全的核心目标——即使车身结构变形,只要乘员舱能保留足够的空间,就能降低伤亡风险。具体指标包括“头部空间保留量”“腿部空间保留量”与“车门可开启性”。

头部空间以假人“头部基准点(H点)”为测量基准:测试前,H点到车顶内饰的距离需≥300mm;测试后,至少保留150mm(ISO 6487标准),防止头部被车顶挤压。腿部空间则测量驾驶员侧踏板到座椅的距离,测试后需≥200mm,避免腿部被方向盘或仪表台挤压。

车门可开启性是逃生的关键指标:碰撞后,前门需能从内部/外部用≤150N的力开启(FMVSS 118要求),开启角度≥45度;后门需满足同样要求,确保后排乘员能逃生。部分测试还会检查“侧窗完整性”——侧气帘展开后,侧窗玻璃碎片的飞溅距离需≤100mm,防止碎片进入乘员舱划伤乘员。

关键技术指标3:约束系统匹配有效性

约束系统(安全带+侧气帘+座椅)的作用是“控制乘员运动状态”,防止其被抛出或与车身硬接触。核心指标包括“安全带预紧/限力时机”与“侧气帘展开性能”。

三点式安全带的预紧器需在翻滚开始后50ms内启动,收紧安全带约100mm,减少乘员的横向位移;限力器的力值需控制在3kN~5kN之间——力值过小会导致乘员过度移动,过大则会勒伤胸部。测试中,工程师会用“拉力传感器”连接安全带,测量预紧力与限力值的准确性。

侧气帘的性能直接影响头部保护效果:需在翻滚角速度达到10rad/s时触发,展开时间≤80ms(ECE R95要求),覆盖面积需达到侧窗的90%(从A柱到C柱),充气压力需保持在20kPa以上至少3秒(应对多次翻滚)。测试中,会用“压力传感器”埋在侧气帘内部,监测充气压力的变化;用高速摄像机记录展开过程,验证覆盖面积与时间。

关键技术指标4:乘员运动状态控制与假人伤害

乘员的运动状态需通过“假人传感器数据”量化评估,常用假人为Hybrid III 50百分位男性假人(模拟普通驾驶员),采集头部、颈部、胸部的伤害指标。

头部伤害用“HIC15指标”评估:根据头部加速度计算,公式为HIC15=(1/t2-t1)∫t1到t2 a(t)dt 的2.5次方(t2-t1≤15ms),要求HIC15≤700(FMVSS 208标准),否则会导致脑震荡或更严重伤害。颈部伤害则测量“剪切力”(≤1kN)与“拉伸力”(≤1.5kN),防止颈椎骨折。

胸部伤害用“压缩量”评估:测试后胸部的最大压缩量需≤75mm(ISO 6487标准),避免肋骨骨折或内脏损伤。假人的传感器数据会同步到数据采集系统,工程师通过“伤害曲线”对比标准限值,判断是否符合要求。

测试流程1:样车与场地的前置准备

测试前需完成三项准备:一是样车校准——样车需为量产状态,安装所有原厂部件(包括内饰、座椅、安全带),加注满燃油(或替代燃料),用配重块模拟“满载质量”(配重分布需符合SAE J1100标准,每个配重块≤50kg)。二是假人安装——将Hybrid III假人固定在驾驶位与副驾位,调整座椅到“设计驾驶位置”(座椅靠背角度90度,座垫高度400mm),确保安全带正确佩戴(肩带跨过肩部,腰带跨过髋部)。

三是场地布置——绊倒式翻滚测试需专用跑道:跑道表面为沥青(摩擦系数0.8),绊倒块为钢制,高度152mm、宽度300mm、长度600mm,放置在距离起点50米的右侧车道(模拟车辆撞击路沿)。此外,需安装4台高速摄像机(帧率1000fps),分别拍摄车身侧面、正面、顶部与内部;布置“地面力传感器”(埋在绊倒块前后1米处),测量车辆与地面的接触力。

测试流程2:动态翻滚的执行步骤

动态测试的核心是“还原真实翻滚过程”,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步,车辆加速——驾驶员(或自动驾驶系统)将车辆加速至48km/h(FMVSS 216要求的测试速度),保持直线行驶;第二步,触发绊倒——车辆右侧车轮撞击绊倒块,侧倾角速度迅速攀升至30rad/s以上,开始翻滚;第三步,旋转过程——车辆通常翻滚2~3圈,直至停止;第四步,固定车辆——测试人员用液压千斤顶固定车辆,防止二次移动。

整个过程中,高速摄像机与数据采集系统持续工作:摄像机记录车身姿态变化(侧倾角度、旋转圈数)、侧气帘展开过程;数据系统采集车身角速度(陀螺仪)、加速度(三轴传感器)、假人传感器数据(采样率2kHz)。

测试流程3:数据采集与有效性验证

数据的准确性直接决定测试结果的可靠性,需重点验证“同步性”与“校准性”。同步性方面,高速视频中侧气帘展开的时间需与传感器记录的触发时间差≤10ms,否则数据无效;校准性方面,测试前需用“离心校准机”校准加速度传感器,用“标准砝码”校准力传感器,确保误差≤1%。

测试后,工程师会用“数据可视化软件”将传感器数据与高速视频同步播放:比如,当视频中车身侧倾角度达到45度时,陀螺仪记录的角速度应达到20rad/s,否则需重新检查传感器安装位置。此外,需验证假人数据的合理性——比如头部加速度的峰值应出现在车顶与地面接触的瞬间,而非翻滚初期。

测试流程4:结果评估的维度与标准

结果评估需从“法规合规”“结构性能”“乘员空间”“约束系统”“假人伤害”五个维度展开:法规合规性——对比FMVSS 216、ECE R66等法规,判断车顶强度、车门开启力等指标是否达标;结构性能——检查A柱、B柱的折弯角(≤15度)、车顶凹陷深度(≤127mm);乘员空间——测量头部/腿部空间保留量(≥150mm/200mm)、车门开启角度(≥45度);约束系统——验证侧气帘展开时间(≤80ms)、覆盖面积(≥90%)、安全带预紧力(≥1kN);假人伤害——计算HIC15(≤700)、颈部力(≤1kN)、胸部压缩量(≤75mm)。

若所有指标均符合要求,测试通过;若某一项不达标(比如侧气帘展开时间晚于80ms),工程师需调整“侧气帘触发算法”或“加速度传感器位置”,重新测试,直至符合要求。

相关服务

暂未找到与碰撞安全测试相关的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单位,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