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工程雨水口工程材料检测的泄水能力测试方法
工程材料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市政工程中,雨水口作为路面雨水收集的核心设施,其泄水能力直接关系到城市内涝防治效果。泄水能力测试是雨水口工程材料检测的关键环节,通过模拟实际降雨与径流条件,精准评估箅子、井筒等材料的排水性能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本文结合《城镇雨水口泄水能力试验方法》(CJ/T 411-2012)等规范,系统阐述泄水能力测试的全流程方法与关键控制要点,为工程质量管控提供技术支撑。
测试前的准备工作
测试前的设备筹备需围绕“模拟真实工况”展开。核心设备包括循环式恒压供水系统(需具备0.2~0.3MPa的稳定压力输出,保证持续供水)、旋转喷头式降雨装置(根据3m×2m模拟路面配置8个喷头,间距500mm)、0.5级高精度电磁流量计(量程0~50L/s,需提前通过计量检定)。此外,还需配备翻斗式雨量计(实时监测降雨强度)、分辨率1mm的电子水位计(同步记录箅前水位),以及表面粗糙度与实际沥青路面一致的钢筋混凝土模拟平台。
环境条件需严格控制:试验室保持20±5℃恒温,避免温度波动影响材料性能或供水流动性;相对湿度维持在40%~70%,防止金属设备锈蚀。场地需平整无积水,关闭门窗避免气流干扰降雨均匀性,提前清理平台表面杂物,确保水流路径畅通。
人员准备方面,检测人员需熟悉《市政排水管道工程及附属设施》(GB 50268-2008)等规范,掌握设备操作流程。试验前需检查水管连接密封性、电源稳定性,确认设备无故障后再启动系统。
试样的标准制备要求
雨水口箅子试样需与工程实际一致。铸铁箅子选取全新成品,尺寸偏差≤±2mm,表面防锈层完整(盐雾试验24小时无锈蚀);复合材料箅子需通过压力试验机测试,车行道用箅子承载力≥100kN、人行道用≥20kN,避免试验中破坏。箅子表面无裂缝、变形,边缘需平整,与模拟平台衔接处无台阶。
井筒试样需模拟实际安装深度。采用PVC-U或钢筋混凝土管材,截取1.2m长度(含200mm沉泥槽),沉泥槽底部用水泥砂浆密封防漏。井筒与箅子的连接部位使用专用弹性密封圈,确保缝隙≤1mm,无渗漏。钢筋混凝土井筒需养护28天至设计强度后再试验。
联合式雨水口(箅子+沉泥井)试样需包含完整组合结构。沉泥井按工程尺寸(如1000mm×800mm×1200mm)用砖砌体浇筑,内壁抹防水砂浆;沉泥槽内预先不放置杂物,测试“清洁状态”基础泄水能力,若需模拟堵塞可添加10%容积的泥沙、碎石。
测试装置的搭建与校准
装置搭建需还原实际路面条件:将模拟平台调整至设计坡度(如1.5%,用水平仪校准),雨水口箅子安装于平台最低点,边缘与路面齐平,缝隙用密封胶填充防止侧漏。降雨装置喷头高度固定为2m,确保降雨均匀覆盖路面,每个喷头流量通过阀门调节,使雨量计测得的降雨强度变异系数≤10%(不同位置降雨差异不超平均值10%)。
设备校准是保证数据准确的关键。电磁流量计需用标准容量瓶校准:注入10L清水,记录显示值,误差超过0.5%需重新调试传感器;电子水位计安装于箅子上游500mm处,用钢尺校准显示值(如水位计显示50mm时,实际水深需为50±1mm);降雨装置通过预喷水测试,调整喷头角度使降雨均匀性满足要求。
模拟降雨与泄水过程的控制
模拟降雨需对应工程所在地设计降雨强度。例如某城市5年一遇暴雨强度公式为q=2001(1+0.78lgP)/(t+8)(P=5年),计算得q=450L/(s·hm²),转换为3m×2m平台的总降雨流量为75L/min(450×3×2/10000=0.27m³/h)。
降雨过程分“预降雨”与“正式测试”:预降雨5分钟使路面饱和(表面无积水但孔隙水充满),避免初期吸水影响数据;正式测试持续10分钟,通过雨量计实时监测,降雨强度波动超过5%时调整供水阀门。泄水过程中需观察水流状态:若箅前水位超箅子高度1/2(如100mm箅子超50mm),记录为“半淹没状态”;若漫过箅子顶面则为“全淹没状态”,两种状态需分别测试并标注。
泄水能力的实时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采用“多参数同步”模式:电磁流量计设置1秒1次的采集频率,记录泄水管道瞬时流量;电子水位计同步采集箅前水位,分辨率1mm;雨量计每分钟记录平均降雨强度。所有设备通过数据采集仪连接电脑,用LabVIEW软件实时显示流量-时间、水位-时间曲线。
正式测试的前2分钟为“稳定过渡期”(排除初始水流波动),中间5分钟(第3至第7分钟)为有效数据段。需确保此时间段内:降雨强度波动≤5%,水位波动≤±3mm,流量曲线无突变(如突然下降可能是箅子堵塞)。若出现喷头堵塞等异常,需停止测试、清理后重新开始。
数据的有效性判定与处理
数据有效性需满足三个条件:一是降雨强度符合设计值(偏差≤±5%);二是有效段流量标准差≤平均值10%(流量稳定);三是箅子无明显堵塞(若有杂物需清理重测)。
有效数据处理需取平均值:如某箅子在5年一遇降雨下的有效流量为70、72、69、71、70L/min,平均值为70.4L/min,换算为单位面积泄水能力=70.4/(3×2)=11.73L/(min·m²)。异常值(如某秒流量50L/min)需用“3σ原则”剔除:计算平均值μ和标准差σ,超出μ±3σ范围的数据视为无效。
测试中的关键影响因素控制
堵塞状态需模拟实际场景:按《城镇排水管道维护安全技术规程》(CJJ 6-2009)要求,在箅子上放置10%覆盖面积的5~10mm碎石,测试“轻度堵塞”泄水能力;若需测试重度堵塞,可增加至20%覆盖面积。
水位高度需避免骤升:若全淹没状态下泄水能力下降超20%,需分析是否因“堰流”效应取代“孔流”效应(箅子由孔口排水变为堰式排水),此时需调整供水流量,确保水位在设计范围内。
水流方向需集中向箅子:模拟平台两侧设置50mm高挡水条,防止水流侧漏;坡度需用水平仪校准,确保水流沿设计方向流向箅子,避免“侧流”影响泄水效率。测试过程中禁止人员走动干扰水流,保持试验室环境稳定。
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