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航道疏浚工程中回填料工程材料检测的颗粒级配分析
工程材料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港口航道疏浚工程是维持航道通航水深、提升港口综合效能的核心工程,回填料作为疏浚后场地修复与陆域拓展的关键材料,其颗粒级配直接决定了材料的压实效果、抗渗性能与力学稳定性。准确分析回填料颗粒级配,是避免工程后期出现沉降、渗漏或结构变形的重要前提,也是保障疏浚工程质量达标的核心环节。
颗粒级配的基本概念与量化指标
颗粒级配指回填料中不同粒径颗粒的质量分布比例,是反映材料粗细颗粒搭配状态的关键参数。常用量化指标包括:筛余率(某孔径筛上残留颗粒占总质量的百分比)、累计筛余(从最大孔径到当前孔径的筛余率之和)、不均匀系数(Cu=d60/d10,d60为累计筛余60%对应的粒径,d10为累计筛余10%对应的粒径)、曲率系数(Cc=(d30²)/(d10×d60),d30为累计筛余30%对应的粒径)。
这些指标的组合可判断级配优劣:根据《疏浚工程施工技术规范》(JTS 207-2012),当Cu≥5且Cc=1~3时,颗粒从粗到细连续分布,级配良好;若Cu<5或Cc偏离1~3,则颗粒粒径集中,级配不良。例如,某回填料Cu=6.5、Cc=1.9,说明粗细颗粒搭配合理,是理想的工程材料。
回填料颗粒级配的检测标准与取样要求
国内回填料颗粒级配检测需遵循两大核心标准:《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 50123-2019)规定了试验流程与指标计算,《疏浚工程施工技术规范》(JTS 207-2012)明确了工程应用的合格标准。
取样是检测的基础,需保证代表性:对于疏浚区回填料,应在不同深度(每隔3~5m)设取样点,每个点取3个平行样;对于堆放区回填料,需在顶部、中部、底部及边缘设点,每1000m³设1个取样点。样品质量需满足:细粒土(粒径<0.075mm占比≥50%)不少于5kg,粗粒土(粒径>0.075mm占比≥50%)不少于20kg。
取样后需立即密封(用聚乙烯袋封装),避免水分流失或细颗粒散失,运输过程中防止样品混杂,确保检测结果真实反映原始材料状态。
筛分试验的操作要点与精度控制
筛分试验分为湿筛与干筛两步:首先对含泥量≥5%的样品进行湿筛——将样品置于0.075mm筛上,用清水冲洗至筛下水清澈(用硝酸银溶液检测无氯离子反应),去除细泥;然后将筛上颗粒放入105±5℃烘箱烘干至恒重,进行干筛。
干筛需选用标准套筛(孔径序列:200mm、100mm、50mm、20mm、10mm、5mm、2mm、0.5mm、0.25mm、0.075mm),按粒径从大到小依次过筛。手摇筛需持续5分钟以上,机械筛(频率300次/分钟)需运行3~5分钟,直至每层筛的筛余质量变化≤0.5%。
筛具校准是精度控制的关键:每6个月需用标准钢球(直径偏差≤0.005mm)检查筛孔尺寸,若0.075mm筛的筛孔通过率偏差≥10%,需更换筛网;10mm以上筛孔需用游标卡尺测量,偏差≥2%则需重新标定。
颗粒级配曲线的绘制与指标分析
筛分完成后,首先计算各筛的筛余率(Pi=mi/M×100%,mi为筛余质量,M为样品总质量),再计算累计筛余(Ai=P1+P2+…+Pi)。例如,某样品总质量10kg,50mm筛余1.5kg(P1=15%),20mm筛余2.0kg(P2=20%),则累计筛余A2=15%+20%=35%。
颗粒级配曲线采用“半对数坐标”绘制:横坐标为颗粒直径(d)的对数(如lg d),纵坐标为累计筛余(A)。曲线斜率反映粒径分布宽度——斜率越小(曲线越平缓),说明粒径分布越广,级配越好;斜率越大(曲线越陡峭),则粒径越集中,级配越差。
不均匀系数(Cu)与曲率系数(Cc)是判断级配的核心指标:Cu≥5表示粒径分布广,Cc=1~3表示粒径连续无缺失。例如,某样品d10=0.3mm、d30=1.5mm、d60=2.7mm,则Cu=2.7/0.3=9,Cc=(1.5²)/(0.3×2.7)=2.25/0.81≈2.78,满足级配良好的要求。
颗粒级配对回填料工程性能的影响
压实性:级配良好的回填料,细颗粒可填充粗颗粒间的孔隙,压实后孔隙率可降至18%~22%,而级配不良的单一粒径填料(如纯砂)孔隙率可达30%~35%,难以达到设计压实度(≥93%)。例如,某工程中,级配良好的回填料用20t压路机压实3遍,压实度达96%;级配不良的填料压实5遍,压实度仅88%。
渗透性:级配良好的回填料,孔隙小且连通性差,渗透系数(k)可低至1×10^-6 cm/s,能有效阻止潮水渗透;级配不良的填料(如纯砾石)k可达1×10^-2 cm/s,易引发岸坡渗流破坏。例如,某港口岸坡回填料因级配不良,雨季出现2处滑坡,经检测k=5×10^-3 cm/s,远超设计限值(≤1×10^-5 cm/s)。
力学强度:级配良好的回填料,颗粒间的咬合作用强,无侧限抗压强度(qu)可达1.2~1.8MPa,能满足码头地基(承载力≥150kPa)的要求;级配不良的填料qu仅0.5~0.8MPa,易出现不均匀沉降(如堆场地面开裂、码头面板变形)。
检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措施
为确保检测结果准确,需从“人、机、料、法、环”五方面控制:一是人员培训——检测人员需持“土工试验资格证”上岗,每年参加1次规范更新培训;二是设备校准——筛具、烘箱、天平(精度0.1g)需每年送计量院校准,校准证书需在有效期内;三是样品管理——样品需标注“工程名称、取样位置、深度、日期”,保存至工程验收后3个月;四是方法执行——严格按照标准流程操作,禁止简化湿筛或缩短干筛时间;五是环境控制——试验室内温度需保持20±5℃,湿度≤70%,避免细颗粒受潮结块。
工程案例中的颗粒级配优化实践
某长江港口航道疏浚工程,回填料为疏浚的粉细砂(d<0.075mm占比30%)与砾石(d>20mm占比25%)混合体。初始检测显示Cu=4.2、Cc=0.7,级配不良。为优化级配,施工单位掺入10%的中砂(d=0.5~2mm),重新检测后Cu=6.8、Cc=1.9,达到级配良好标准。
优化后的回填料经压实试验,压实度达到95.5%(设计要求≥93%),渗透系数为8×10^-7 cm/s(设计限值≤1×10^-6 cm/s),无侧限抗压强度1.6MPa(设计要求≥1.2MPa)。工程验收时,陆域堆场沉降量最大为10mm(设计允许≤50mm),岸坡稳定性检测(瑞典圆弧法)安全系数为1.35(设计要求≥1.2),完全满足使用要求。
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