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材料

建筑材料

服务热线:

高层建筑抗震性能评估中抗风载与抗震性能的协同

三方检测单位 2021-11-08

抗震性能评估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随着高层建筑向超高层、复杂体型演进,风荷载与地震作用已成为结构设计的“双核心控制因素”。两者虽同属动荷载,但作用机制、持续时间与响应特征差异显著——风是长时循环的“疲劳荷载”,以舒适度与耐久性为控制目标;地震是短时脉冲的“破坏荷载”,以安全性为核心。传统“分离式评估”常导致矛盾:抗风刚度过剩会增加地震力,抗震延性不足则降低风载耐久性。因此,建立风与地震性能的协同评估体系,实现结构对双重灾害的适配性,成为高层建筑设计的关键。

风与地震的本质差异:协同评估的认知基础

风荷载的核心是“空气动力效应”,其大小直接取决于建筑外形与环境——圆形建筑风阻系数约0.2,矩形则达0.8,差异超4倍;持续时间上,台风可长达数小时,结构需承受百万次循环荷载,易引发材料疲劳。地震作用源于“地面运动惯性力”,大小与场地类别(Ⅰ类场地地震动峰值比Ⅳ类小50%)、震中距(近场地震的脉冲效应会瞬间放大变形)相关,持续时间仅几秒,但能量集中,易致塑性破坏。

响应特征更需区分:风致振动以“舒适度”为核心——规范要求住宅风致加速度≤0.15m/s²,否则引发人员不适;地震响应以“安全性”为核心,需限制层间位移角(小震≤1/550,大震≤1/50)。损伤模式也不同:风是“累积性损伤”(如幕墙连接件疲劳开裂),地震是“突发性损伤”(如框架柱塑性铰断裂),两者叠加会放大失效风险——若风致微裂纹已存在,地震会加速裂纹扩展,导致构件提前破坏。

协同评估的逻辑内核:从“荷载叠加”到“响应耦合”

传统设计中,风与地震仅按规范公式(如1.2恒载+1.4风载+1.3地震载)静力叠加,忽略了“动态耦合效应”。例如,台风下结构已产生0.5m顶层位移,地震时初始位移会使惯性力增大10%~20%,导致层间位移角超标;反之,地震已使框架柱产生塑性铰,风载反复作用会加速疲劳,降低后续抗风能力。

协同评估的本质是“动态全过程分析”:需将风的时间历程(如台风10分钟风速记录)与地震时间历程(如场地地震动加速度)叠加,用非线性动力分析模拟响应。某400m超高层的协同分析显示:单独风载下加速度0.18m/s²(满足舒适),单独地震下层间位移角1/120(满足安全),但叠加后加速度升至0.22m/s²(接近限值),需调整阻尼器参数(TMD质量从10t增至15t),才能同时满足两项要求。

关键技术:多灾害模型与性能指标整合

实现协同评估的第一步是“多灾害非线性模型”——需考虑材料非线性(混凝土开裂、钢材屈服)、几何非线性(大位移效应)与荷载时间相关性(风的脉动分量、地震的加速度时程)。例如,用ABAQUS建立的核心筒-框架模型,输入了当地50年一遇台风的脉动风速与近场地震的脉冲记录,模拟了双重荷载下的塑性发展。

第二步是“性能指标统一化”:将风致舒适度(如顶层加速度≤0.15m/s²)与地震安全性(如小震位移角≤1/550、大震塑性铰≤30%)整合为“多目标函数”。某项目设定目标:“50年台风下舒适,7度地震下可修,9度地震下不倒”,通过优化核心筒壁厚(从500mm增至600mm)与TMD参数,最终同时满足三项要求。

协同设计:平衡抗风刚度与抗震延性

抗风需“大刚度”(减小振动),抗震需“适度柔度”(减小地震力),需通过参数优化平衡矛盾。某300m核心筒-外伸臂桁架结构中,核心筒采用“钢骨混凝土”(壁厚600mm),提供抗风刚度(风致加速度0.12m/s²);外伸臂桁架(每20层一道)增强整体协同,避免核心筒单独受力;框架柱用高延性钢(Q690GJD),地震时产生塑性铰消耗能量,既满足抗风,又保证抗震延性。

材料选择也需协同:高延性混凝土(HDC)拉伸应变达3%(普通仅0.01%),可承受风的循环作用与地震的塑性变形;消能阻尼器(如TMD)更是“一举两得”——某建筑的TMD使风致振幅从0.3m降至0.1m,同时使地震位移角减小25%,实现双重控制。

实践流程:从调研到运营的全链条管控

协同评估需贯穿全周期:前期调研用“风洞试验”获取准确风载——某项目模拟周围3km建筑群,发现干扰使风载增大20%,遂优化建筑圆角(风阻系数从0.7降至0.5);通过“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获取地震动参数(50年超越概率10%的加速度0.2g),作为分析输入。

设计阶段用“参数化工具”(Grasshopper+ETABS)快速迭代:调整核心筒高宽比(从10:1降至8:1),风致加速度从0.22m/s²降至0.15m/s²(满足舒适),地震力仅增10%(可接受)。运营阶段安装“结构健康监测系统(SHM)”——某建筑监测台风“山竹”与4.5级地震的响应,风致加速度0.13m/s²,地震位移角1/300,均满足目标,验证了设计准确性。

相关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单位,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