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电力

能源电力

服务热线:

储能系统安全认证对运输包装防火等级的要求

三方检测单位 2021-12-05

储能系统安全认证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随着全球储能市场的快速增长,储能系统的跨区域运输需求日益旺盛,而运输过程中的火灾风险成为安全管控的核心痛点。储能系统的核心部件锂离子电池易因振动、高温或物理冲击引发热失控,若运输包装的防火性能不达标,可能导致火灾蔓延甚至爆炸。在此背景下,储能系统安全认证对运输包装防火等级的要求愈发严格,成为企业合规运输和市场准入的关键门槛。

储能系统运输包装的火灾风险源解析

储能系统的火灾风险主要源于锂离子电池的热失控特性。电池内部的正负极材料(如三元锂的镍钴锰)、液态电解质(如碳酸酯类)均为易燃物质,运输过程中车辆颠簸可能导致电池PACK内部极片移位,引发内部短路;装卸时的碰撞若造成电池外壳破损,空气进入电池内部会与锂金属反应,释放大量热量。夏季长途公路运输中,车厢内温度常达50℃以上,加速电池内部SEI膜(固体电解质界面)的分解,若包装无隔热防火层,热量积聚可能导致单电池热失控蔓延至整个模块。此外,海运过程中的盐雾腐蚀会损坏电池的绝缘层,增加短路风险;空运的高空低压环境则可能加速电池内部气体膨胀,若包装密封不佳,泄漏的电解质遇明火易引发火灾。

主流安全认证标准的框架性要求

目前全球储能系统运输包装的安全认证主要参考三类标准:联合国《关于危险货物运输的建议书·试验和标准手册》(UN38.3)、国际电工委员会《固定储能电池系统安全要求》(IEC 62619)、美国保险商实验室《储能系统安全标准》(UL 9540)。UN38.3是针对锂离子电池运输的基础标准,其第6章“包装要求”明确将防火性能列为合规的必要条件;IEC 62619聚焦固定储能系统,第7章“运输和存储”要求包装应能“防止运输过程中发生热失控传播”;UL 9540则针对美国市场,第12章“Transportation Packaging”规定了防火测试的具体流程,包括材料燃烧性能、烟密度、滴落物控制等指标。

UN38.3对防火等级的具体规定

UN38.3将危险货物分为三个包装组别(Pack Group),对应不同的火灾风险等级:I组为最高风险(如三元锂动力电池、高能量密度储能模块),要求包装材料的燃烧性能达到GB 8624-2012的A1级(不燃材料,如陶瓷纤维、防火岩棉),且包装的耐火极限不低于60分钟(即暴露在700℃高温下60分钟内不丧失完整性);II组为中等风险(如磷酸铁锂储能模块),要求材料达到A2级(难燃材料,氧指数≥32,烟密度等级≤75);III组为低风险(如1-5kWh家用储能电池),要求材料达到B1级(难燃材料,氧指数≥28,燃烧速度≤40mm/min)。此外,UN38.3要求包装需采用“隔爆结构”——若电池发生热失控,包装应能容纳释放的气体和热量,避免引燃外部环境。

IEC 62619的热失控传播防护要求

IEC 62619的核心是“防止热失控从单电池蔓延至整个系统”,其第7.2条要求运输包装需包含“热屏障”(Thermal Barrier)。例如,某磷酸铁锂储能模块的运输包装,在每个电池模组之间加入3mm厚的陶瓷纤维板(A1级),作为热屏障;包装外部使用5mm厚的防火纸板(B1级),形成双重防护。该设计通过了IEC 62619的热失控测试:单电池被加热至触发热失控后,相邻电池的温度未超过100℃,且包装无火焰穿透。此外,IEC 62619要求包装材料的“热导率”≤0.1W/(m·K)(如防火岩棉的热导率约0.04W/(m·K)),以延缓热量传递。

UL 9540的防火测试与等级要求

UL 9540对包装的防火要求更侧重“实际火灾场景的模拟”。其Fire Test Protocol要求:内包装材料需通过UL 94垂直燃烧测试,等级不低于V-0(点燃后10秒内熄灭,无滴落物引燃下方脱脂棉);外包装若为纸箱,需符合UL 181B标准(防火和防烟),即燃烧速度≤40mm/min,烟密度等级(SDI)≤75。针对高风险的储能集装箱,UL 9540还要求进行“舱室火灾测试”:将包装样品置于模拟船舱的封闭空间内,用丙烷火焰加热至900℃,要求包装保持完整性120分钟以上,且释放的一氧化碳浓度≤1000ppm(避免对救援人员造成伤害)。

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的衔接

国内储能系统运输包装的安全认证主要参考CQC 11-464201-2020《储能电池系统认证规则》,其运输包装的防火要求明确引用GB 8624-2012,并与国际标准对接:GB 8624的A1级对应UN38.3的I组要求,A2级对应II组,B1级对应III组。例如,某国内企业的10kWh商用储能系统,其外包装使用涂覆磷系阻燃剂的瓦楞纸(氧指数32,符合B1级),内包装为阻燃EPP泡沫(氧指数35,符合B1级),顺利通过CQC认证及UN38.3 II组认证。此外,国内公路运输的《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规定》要求,储能电池的包装需在明显位置标注“防火等级”(如“B1级”“A2级”),便于运输企业核查。

不同运输场景的防火等级调整

运输场景的差异会影响防火等级的具体要求:公路运输因振动大,需兼顾防火与缓冲,例如某三元锂储能电池的公路包装采用B1级EPP泡沫(缓冲)加A2级防火纸板(外包装),既吸收振动,又防止热失控;海运因盐雾腐蚀,防火材料需具备耐腐蚀性,常用镀锌钢作为外包装,内部填充防火岩棉(A1级),例如某20尺储能集装箱的海运包装,岩棉内衬厚度50mm,耐火极限达90分钟;空运因高空低压环境,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的DGR规则要求包装材料必须“低烟无卤”(LSOH),且UL 94等级不低于V-0,例如某航空运输的小型储能模块,使用低烟无卤阻燃PC材料(聚碳酸酯)作为内包装,其烟密度等级(SDI)≤50,通过IATA认证。

防火包装材料的选择与应用

常见的防火包装材料需结合“防火性能”与“应用场景”选择:阻燃EPP泡沫(Expandable Polypropylene)氧指数约35,符合B1级要求,且缓冲性能好,常用于1-5kWh的家用储能模块;防火纸板(涂覆磷系阻燃剂的瓦楞纸)氧指数约32,成本较低,适用于5-20kWh的商用储能系统;金属容器(1.5mm厚镀锌钢)加陶瓷纤维内衬(A1级),耐火极限高,适用于100kWh以上的大型储能集装箱。例如,某磷酸铁锂储能模块用B1级EPP泡沫包装,通过UN38.3 II组认证;某250kWh储能集装箱用镀锌钢箱加10mm陶瓷纤维内衬,通过UN38.3 I组认证。

防火性能的测试验证方法

防火等级的有效性需通过标准化测试验证:垂直燃烧测试(GB/T 2408-2008)用于评估材料的燃烧速度和滴落物,样品尺寸127mm×12.7mm×3mm,用本生灯火焰点燃10秒,要求火焰熄灭时间≤30秒,且滴落物不引燃下方脱脂棉;热辐射测试(ISO 5660-1)用于评估材料的热释放速率,样品受50kW/m²热辐射,要求热释放速率峰值(PHRR)≤150kW/m²,总热释放量(THR)≤15MJ/m²;耐火极限测试(GB/T 9978-2008)用于评估包装的完整性,样品置于火灾试验炉中,承受700℃高温,要求保持完整性≥30分钟(无火焰穿透或孔隙)。例如,某防火纸板的垂直燃烧测试结果:熄灭时间12秒,无滴落物,符合B1级要求;某陶瓷纤维的耐火极限测试结果:120分钟无穿透,符合A1级要求。

相关服务

暂未找到与储能系统安全认证相关的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单位,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