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系统安全认证并网时的谐波含量限制标准
储能系统安全认证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储能系统并网是新能源消纳与电网调峰的重要支撑,但电力电子设备的非线性特性会产生谐波,干扰电网电能质量。因此,储能并网安全认证中,谐波含量限制是核心考核项——认证机构需依据国际国内标准,严格检测公共连接点的谐波水平,确保储能系统不会对电网造成负面影响。了解谐波限制标准及认证要求,是储能企业打通并网流程的关键一步。
谐波的本质与储能系统的谐波来源
谐波是电网中频率为基波(50Hz)整数倍的电压或电流分量,源于电力电子设备的非线性转换过程。在储能系统中,功率转换系统(PCS)是谐波的主要来源——PCS通过IGBT等开关器件将电池的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开关动作会导致电流波形偏离正弦波,产生谐波。比如,PCS的开关频率为10kHz,会产生10kHz、20kHz等整数倍的谐波,但低次谐波(3次、5次、7次)对电网影响更大,因为它们会导致变压器过热、电机震动,甚至触发继电保护误动作。
除了PCS,储能系统的其他环节也可能产生谐波:电池管理系统(BMS)若控制不当,会导致充电电流波动,产生宽频带谐波;分布式储能与光伏、风电联合运行时,两者的谐波可能叠加,加剧公共连接点的谐波畸变。因此,认证需覆盖储能系统的全运行场景,而非仅测试PCS单独运行的情况。
并网认证的核心谐波标准框架
国际上,储能并网的谐波限制主要参考IEC 62116《光伏逆变器与储能系统并网测试程序》及IEC 61000系列标准——IEC 61000-3-2针对低压(≤1kV)设备的谐波电流限值,IEC 61000-3-4针对中高压(3kV-35kV)系统的谐波电压限值。这些标准明确了不同电压等级下,公共连接点的总谐波畸变率(THD)及各次谐波的允许值。
国内层面,GB/T 14549《电能质量 公用电网谐波》是基础标准,直接对应IEC 61000-3-4,规定了10kV及以下、35kV、110kV等电压等级的谐波限值。此外,GB/T 34120《电化学储能并网运行技术规范》与GB/T 29320《分布式发电并网技术要求》进一步细化了储能系统的谐波要求——比如GB/T 34120要求,储能系统并网时,公共连接点的THD-u不得超过GB/T 14549的规定值,且各次谐波电压畸变率需符合对应等级的要求。
认证时,机构会先确认储能系统的并网电压等级,再匹配对应的标准。比如,接入小区低压电网(220V)的家用储能,需符合1kV以下系统的限值;接入工业园区10kV电网的工商业储能,则需符合10kV系统的要求。
不同电压等级的谐波限值差异
GB/T 14549根据电压等级划分了三类谐波限值,直接对应储能系统的常见并网场景:
1、低压系统(≤1kV):公共连接点的THD-u≤5%;各次谐波电压畸变率:3次≤5%、5次≤4%、7次≤3%、9次≤2%、11次≤1.5%、13次及以上≤1%。
2、中压系统(3kV-35kV):THD-u≤4%;各次谐波限值降低——3次≤3%、5次≤2.5%、7次≤2%,其余次谐波限值也相应下调。
3、高压系统(≥110kV):THD-u≤3%,各次谐波限值更严格。
需要强调的是,这些限值针对的是“公共连接点”的电压,而非储能系统内部。比如,某储能系统接入小区配电室的220V母线(公共连接点),认证机构会在此处测试电压谐波,确保符合低压系统的限值。若储能直接接入10kV中压电网,则需满足中压系统的要求。
谐波测试的关键环节与认证要求
谐波测试是认证的核心,其有效性取决于以下环节:
1、测试点选择:必须为公共连接点(PCC)——即储能系统与电网的连接节点。若测试点选在PCS输出端而非PCC,结果无效,因为PCC是电网与多个用户的交汇点,谐波对电网的影响在此处体现最明显。
2、工况覆盖:需测试储能系统的全运行工况,包括额定功率充电、额定功率放电、充放电切换、不同功率因数(0.9超前至0.9滞后)运行。这些工况覆盖了日常运行的所有场景,确保谐波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超标。
3、设备要求:测试需使用IEC 61000-4-30 Class A级电能质量分析仪,其测量精度最高,能准确捕捉谐波分量。认证机构会核查设备的校准证书,确保在有效期内。
4、测试时间:连续运行的储能系统需测试24小时,记录每小时的THD最大值;间歇性运行的系统需在每个工况下测试5分钟,取最大值。这样可避免偶然因素影响,确保结果具有代表性。
常见谐波超标原因与案例分析
认证中,谐波超标多由以下原因导致:
1、PCS控制算法缺陷:电流环PI参数调整不当会导致电流跟踪滞后,产生低次谐波。比如,某储能系统的电流环PI参数过大,导致5次谐波超标(THD-u达6%),调整参数后,THD-u降至4%。
2、开关频率选择不当:开关频率越低,低次谐波(3次、5次)越大;频率越高,高次谐波越大但易被电网吸收。某系统用2kHz开关频率,3次谐波超标(THD-u=5.8%),提升至10kHz后,3次谐波降至1.8%,符合要求。
3、滤波器设计不合理:LCL/LC滤波器参数错误会导致特定次谐波无法抑制。比如,某系统的LCL电感值过小,无法抑制5次谐波,增大电感后,5次谐波从4.5%降至2%。
4、电池不一致性:电池内阻、电压差异会导致充电电流波动,产生谐波。某电池组中有一节内阻偏大20%,导致3次谐波超标,更换后恢复正常。
认证要求的谐波治理措施与验证
为确保谐波达标,认证机构要求采取以下措施并验证:
1、安装无源滤波器:几乎所有储能系统需安装LCL/LC滤波器,抑制高次谐波。机构会核查滤波器设计文件(如参数计算书),确保能抑制主要次谐波(3次、5次、7次)。
2、主动谐波抑制:PCS需具备主动抑制功能——实时检测谐波,生成反向补偿电流。认证会测试此功能:注入3次谐波电流,观察PCS是否能抵消,确保THD降至限值内。
3、谐波监测与报警:系统需实时监测PCC的谐波水平,超标时报警。机构会检查监测系统的准确性(与标准仪器对比)及报警可靠性(超标时是否及时触发)。
4、动态过程验证:储能系统在充放电切换、功率变化等动态工况下,易产生暂态谐波。认证机构会测试这些场景,要求暂态谐波不超过限值的120%(比如限值5%,暂态不得超过6%),且持续时间不超过0.5秒。
相关服务
暂未找到与储能系统安全认证相关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