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系统安全认证最新国家标准的主要更新内容
储能系统安全认证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随着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储能系统已成为电网调峰、分布式能源消纳的核心支撑,但电池热失控、并网不稳定等安全问题也备受关注。为适配技术迭代与场景扩展,2023年以来我国储能系统安全认证国家标准迎来关键更新,重点围绕适用范围、核心组件安全、测试方法等维度细化要求,进一步明确不同场景下的安全边界,为储能产品合规性提供更具针对性的依据。
适用范围向全场景、全链条延伸
此前储能安全标准多聚焦电网侧大型储能,对分布式、户用等小功率场景覆盖有限。最新标准将适用范围扩展至“全功率等级、全应用场景”——既包括电源侧光伏配套储能、电网侧抽水蓄能互补储能,也涵盖用户侧的户用储能、商业楼宇储能;不仅覆盖电池组、储能变流器(PCS)等核心设备,还将电池管理系统(BMS)、能量管理系统(EMS)的协同安全纳入规范。例如针对户用储能的家用场景,标准特别要求电池舱门设置儿童安全锁,开启力不小于50N,防止未成年人误触带电部件。
此外,标准首次纳入“移动式储能”(如应急电源车搭载的储能系统),要求其满足振动、冲击等动态环境下的安全性能,填补了此前的监管空白。
电化学储能核心安全要求更趋具象化
电化学储能的安全风险主要源于电池热失控,最新标准将热安全要求从“定性”推向“定量”。例如GB/T 36276-2023明确:电池模块发生热失控后,需在5分钟内发出预警,且电池包热扩散过程中不得爆炸;电池包压力释放装置需在内部压力达150kPa-300kPa时自动开启,释放时间不超过0.5秒,避免罐体破裂。
针对电解液泄漏隐患,标准要求安装底部泄漏传感器,响应时间不超过10秒,且收集装置容量需达单节电池电解液总量的1.5倍,防止泄漏扩散。
对于过充风险,标准强化“双重保护”:BMS监测到单体电压超额定值10%时,立即切断充电回路;若BMS故障,PCS需在200ms内启动第二级保护,彻底避免过充起火。
储能变流器(PCS)安全对接并网场景
PCS作为储能与电网的“桥梁”,其安全性能直接影响并网稳定性。最新标准将PCS要求从“电气安全”延伸至“并网安全”:例如低电压穿越能力需满足“电网电压跌至20%额定值时,保持并网运行625ms”;防孤岛保护动作时间从2秒缩短至500ms,避免电网断电后储能继续供电引发触电风险。
电磁兼容(EMC)要求也进一步细化:工业场景下的PCS需满足GB/T 17626.3的3级抗射频干扰要求,民用场景则需达2级,降低对家用电子设备的干扰。
此外,标准新增“PCS与BMS协同控制”要求:当BMS检测到电池过温(超55℃),PCS需在100ms内降功率至50%以下;温度达60℃时立即切断充电,从源头上抑制热失控。
BMS功能安全引入国际通用标准
BMS是电池系统的“大脑”,最新标准首次将IEC 61508功能安全标准引入其设计,要求故障诊断覆盖率≥95%,电压、温度、电流检测误差≤2%。例如电池状态估计(SOH)需采用“电压-电流-温度联合算法”,避免单一参数误差导致的误判。
通信安全是另一新增重点:BMS与PCS、EMS间需采用AES-128加密协议,防止数据篡改;通信中断超10秒时,BMS需启动“安全模式”——切断充放电回路,确保电池无风险。
针对梯次利用储能,标准要求BMS增加“健康评估”功能:启动前检测梯次电池容量(衰减超30%禁止接入)、内阻(超初始值2倍禁止接入),避免老化电池引发隐患。
环境适应性测试贴近真实场景
此前环境测试多基于“理想条件”,最新标准优化后更贴近实际:高低温循环从“-20℃~55℃循环20次”升级为“-40℃~65℃循环50次”,覆盖南北极寒、酷暑环境;湿度测试从“85%RH持续24小时”延长至“95%RH持续72小时”,模拟南方梅雨季;振动频率从“10~500Hz”扩展至“5~2000Hz”,覆盖车载储能的动态场景。
针对特殊地区,标准新增专项测试:高原地区需通过4000米低气压(61.3kPa)测试,连续运行24小时无泄漏;沿海地区需通过5%NaCl盐雾测试(35℃喷雾48小时),金属腐蚀面积≤5%。
测试验证强化“现场符合性”
最新标准改变“重实验室、轻现场”模式,要求“实验室测试+现场试运行”双重验证。实验室新增“模拟故障”测试:加热电池触发热失控,验证BMS预警时间、PCS切断动作;模拟电网电压骤降,验证低电压穿越能力。
现场试运行需在实际场景运行3个月,记录电池温度、PCS状态等数据——若出现“电池超60℃”“PCS频繁脱网”,需重新优化设计。第三方机构需盲审现场数据,确保真实性。
针对批量生产,标准新增“一致性检查”:每批次抽5%产品测试关键参数(如电池容量、PCS效率),不合格率超1%则整批重检,避免生产误差导致的安全隐患。
相关服务
暂未找到与储能系统安全认证相关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