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电力

能源电力

服务热线:

储能系统安全认证荷电状态显示误差的允许范围

三方检测单位 2021-12-22

储能系统安全认证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荷电状态(SOC)是储能系统的核心运行指标,直接反映电池剩余容量占比,其显示误差不仅影响用户对系统状态的判断,更与过充、过放等安全风险直接相关。安全认证作为规范储能系统安全性的关键环节,对SOC显示误差的允许范围制定了明确要求——不同地区、不同技术路线的储能系统需遵循对应标准,确保误差处于安全阈值内。了解这些要求,是企业实现产品合规、用户规避使用风险的重要前提。

SOC显示误差的定义与安全关联性

SOC显示误差指储能系统界面显示的SOC值,与通过“标准放电法”(满电后以恒定电流放电至截止电压,计算实际剩余容量)测得的实际值之间的偏差。例如,显示SOC为50%但实际仅40%,误差为+10%;显示50%但实际60%,误差为-10%。

误差过大的安全风险直接且致命:正误差(显示值高于实际)会让用户误以为电池还有余电,继续放电至实际容量耗尽,导致锂电池过放——破坏内部SEI膜,引发内部短路甚至起火;负误差(显示值低于实际)则可能导致提前充电,引发过充——电池内部压力升高、电解液分解,增加爆炸风险。因此,安全认证对误差的限制,本质是通过控制“信息差”规避安全隐患。

除了直接安全风险,误差还会影响电池寿命:长期小误差累积会导致电池频繁处于“浅充浅放”或“过充过放”状态,加速老化。例如,若SOC显示始终虚高5%,电池实际剩余容量常低于显示值,长期放电至实际10%以下,会使循环寿命从1500次缩短至800次。

从用户角度看,误差还会降低系统可用性:若显示SOC还有20%但实际已没电,会导致光伏储能系统在夜间无法供电;若显示还有50%但实际已充满,会浪费光伏电能——这些问题虽不直接涉及安全,但会影响用户体验,因此安全认证也将其纳入考量。

北美UL标准的SOC误差允许范围

北美是储能系统应用最成熟的市场之一,其安全认证以UL系列标准为核心,其中UL 9540(储能系统安全标准)和UL 1973(动力电池安全标准)对SOC显示误差的要求最具代表性。

UL 9540标准的第12.3条款明确:在25℃±2℃的常温环境下,储能系统的SOC显示值与标准放电法测得的实际值偏差,需控制在±5%以内。这一要求适用于所有类型的储能系统,无论是家用的5kWh小型系统,还是商用的MW级大型系统。

针对温度的影响,UL 9540增加了“宽温范围误差”补充条款:若系统集成温度补偿算法(根据电池温度调整SOC计算模型),则在-10℃至45℃的环境下,误差允许放宽至±7%;若未集成温度补偿,低温(≤0℃)下的误差需严格控制在±3%以内。这一区分旨在引导企业采用温度补偿技术——锂电池在-10℃时电压比常温低0.2V,若不补偿,SOC显示可能虚高10%,引发过放风险。

对于集成光伏的储能系统,UL 9540要求“光伏充电时的SOC误差”≤±6%。因光伏电流不稳定,库仑计法易出现积分误差——例如,光伏输出在0.5A至5A波动,若采样频率低(每10秒一次),会漏算部分电流,导致显示值低于实际值。因此,这类系统需采用高频采样芯片(≥1kHz),降低积分误差。

UL 1973标准针对铅酸电池储能,要求常温下SOC误差≤±6%,并需具备“定期深放电校准”功能——每30天自动放电至20%以下再充满,修正SOC基准值,避免铅酸电池“记忆效应”导致的偏差。

欧洲IEC标准的SOC误差允许范围

欧洲地区的储能认证以IEC(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为核心,其中IEC 62619(锂电池模块)和IEC 62932(液流电池)是SOC误差的主要依据。

IEC 62619针对锂电池模块的误差要求极严:20℃~25℃下偏差≤±5%;电池循环1000次(容量衰减至80%)后,误差仍需≤±6%。这是因为锂电池老化会改变电压特性,若模型不更新,误差会逐渐扩大——某企业测试显示,循环500次后,未更新模型的SOC误差从3%增至8%,远超标准要求。

IEC 62619还区分“线性区间”(10%~90% SOC)和“非线性区间”(≤10%或≥90%):线性区间误差≤±5%,非线性区间≤±3%。因锂电池在充电至90%以上时,电压快速上升,若显示未及时调整,可能出现“显示100%但实际95%”的误差,引发过充风险。

针对液流电池,IEC 62932标准要求误差≤±3%。液流电池SOC基于电解液浓度计算(如钒离子浓度),测量方法(光谱法、电化学法)准确性极高——某钒液流系统用光谱法测量,误差仅±1%,远低于标准要求。

IEC标准还强调“动态误差”:充放电时,SOC显示的变化速率需与实际容量变化一致。例如,10kWh系统以1kW放电,每小时消耗0.5kWh,SOC应从50%降至45%——若显示仅降至48%,则动态误差+3%,需调整计算频率(从每秒一次改为每0.5秒一次),确保同步性。

中国GB标准的SOC误差允许范围

中国的电化学储能系统需符合GB/T 36276-2018《电化学储能系统安全通用技术条件》,其SOC误差要求与国际接轨,但增加了“场景化区分”。

GB/T 36276规定:家用储能系统(≤10kWh)的SOC误差≤±5%;商用系统(≥100kWh)≤±6%。因商用系统配备更复杂的监测设备(如多通道电压采集),能更好修正误差——某商用系统用32通道采集器,每节电池电压误差≤0.01V,SOC计算误差仅±2%。

针对户外场景,GB/T 36276要求:在-20℃至50℃的极端环境下,误差允许扩大至±8%,但需在说明书中明确标注。这是因为户外系统受温度影响更大——锂电池在50℃时电压比常温高0.1V,若不补偿,SOC显示可能虚低8%,导致提前充电浪费光伏电能。

GB/T 22473(铅酸蓄电池标准)要求铅酸电池储能的SOC误差≤±5%,并需具备“记忆效应校准”功能——每30天深放电一次,修正SOC基准值。某铅酸储能系统通过该功能,将误差从8%降至4%,符合标准要求。

GB/T 33348(液流电池标准)对液流电池的SOC误差要求最严:≤±2%。因液流电池用光谱法测浓度,误差仅±1%,远超标准要求,因此液流系统的SOC显示通常非常准确。

锂电池储能的SOC误差控制要点

锂电池是目前应用最广的储能技术,其SOC计算依赖“电压法+库仑计法”,误差易受温度、老化影响,因此安全认证对其要求最严。

电压法通过电池电压对应SOC曲线估算,但电压受温度影响大——例如,磷酸铁锂在25℃时3.2V对应SOC 50%,在-10℃时3.2V仅对应SOC 40%。因此,锂电池储能系统需集成温度补偿算法,基于“温度-电压-SOC”三维曲线修正SOC值。某企业采集了-20℃至50℃的100组数据,建立多项式模型,将低温误差从15%降至5%。

库仑计法通过积分充放电电流计算容量变化,但易出现“漂移误差”——长期使用后,积分误差会累积。因此,系统需定期用电压法校准:例如,每100次循环,将电池放电至20%,用电压法(此时电压3.1V对应SOC 20%)修正库仑计的累积误差,将误差控制在±2%以内。

电池老化会导致SOC曲线偏移,因此系统需具备“容量自学习”功能——每完成一次深充深放(从0%到100%),自动更新SOC曲线。某锂电池系统通过该功能,循环1000次后,误差仍保持在±4%以内,符合IEC 62619标准要求。

此外,锂电池的“快充”模式也会影响误差:快充时电流大(1C以上),电池内部极化电压升高,若SOC计算未考虑极化影响,会出现“显示100%但实际只有90%”的误差。因此,系统需集成“极化电压补偿”算法,根据电流大小调整电压值,修正SOC显示。

铅酸电池储能的SOC误差控制要点

铅酸电池的SOC主要通过电压法计算,其电压曲线在20%~80%区间较平缓,误差易扩大,因此安全认证要求稍宽,但仍需针对性控制。

铅酸电池的“记忆效应”是误差的主要来源——长期部分充放电(如只充到80%)会导致电压曲线偏移,SOC计算偏差。因此,UL 1973和GB/T 22473标准要求系统具备“定期深放电校准”功能:每30天自动放电至20%以下,再充满电,重新计算SOC基准值。某铅酸储能系统通过该功能,将误差从8%降至4%,符合标准要求。

铅酸电池的电压受充放电电流影响大——放电电流越大,电压越低。例如,100Ah铅酸电池以10A放电时,电压为12.0V(SOC 50%);以50A放电时,电压降至11.5V(SOC 40%)。因此,系统需集成“电流补偿算法”,根据放电电流调整SOC值。某铅酸系统通过该算法,将大电流放电时的误差从10%降至5%。

铅酸电池的“硫化”(极板生成硫酸铅结晶)会导致容量下降,SOC显示虚高。因此,系统需具备“硫化检测”功能——通过监测充电时的电压变化,判断是否硫化,若硫化则自动启动“去硫化模式”(小电流脉冲充电),恢复容量,修正SOC误差。

此外,铅酸电池的电解液比重也能反映SOC——比重1.26对应SOC 100%,1.18对应50%。因此,部分铅酸系统会同时用电压法和比重法计算SOC,取平均值,将误差控制在±3%以内,远超标准要求。

液流电池储能的SOC误差控制要点

液流电池的SOC基于电解液中活性物质的浓度计算,测量方法准确,因此安全认证对其要求最严,但误差控制也最容易。

液流电池的常见SOC测量方法有三种:比重计法(测电解液密度)、光谱法(测光吸收度)、电化学法(测电极电势)。其中,光谱法准确性最高——例如,钒液流电池的钒离子对630nm波长的光有特定吸收度,通过检测吸收度可计算离子浓度,误差仅±1%。

某钒液流储能系统采用“光谱法+电化学法”双验证:光谱法实时测浓度,电化学法通过电极电势校准,将误差控制在±0.5%以内,远低于GB/T 33348标准的±2%要求。

液流电池的电解液循环会影响浓度均匀性——若循环泵流量不足,电解液混合不均,会导致局部浓度差异,SOC测量误差扩大。因此,系统需确保循环泵流量≥电解液体积的5倍/小时,保证电解液充分混合。某液流系统通过调整泵流量,将混合时间从30分钟缩短至10分钟,误差从3%降至1%。

液流电池的“容量衰减”主要源于电解液活性物质的损耗(如钒离子沉淀),而非电极老化。因此,系统需定期补充活性物质,并重新校准SOC曲线。某液流系统每6个月补充一次钒电解液,将误差保持在±1%以内,符合IEC 62932标准要求。

SOC误差测量的合规验证流程

企业要让产品符合安全认证的SOC误差要求,需通过“设计-测试-校准”三大环节的合规验证。

设计环节:选择高精度SOC监测芯片(如TI BQ40Z50,电压测量精度±0.5mV),集成温度、电流、极化补偿算法。例如,某锂电池系统用BQ40Z50芯片,结合温度补偿算法,将电压测量误差从20mV降至5mV,SOC计算误差从5%降至2%。

测试环节:采用“标准放电法”作为基准——先将电池充满电(恒压充电至电流≤0.05C),再以0.2C恒流放电至截止电压(磷酸铁锂2.5V),记录实际放电容量,对比显示值与实际值。认证机构(如UL、CQC)会现场监督测试,确保数据真实。某企业测试时,显示SOC 50%,实际放电容量5kWh(系统容量10kWh),误差0%,符合标准要求。

校准环节:定期通过OTA升级或自动深放电校准SOC模型。例如,某家用储能系统每100次循环自动深放电至0%,再充满电,修正SOC基准值;每3个月通过OTA更新温度补偿曲线(基于最新的电池老化数据),将误差始终控制在±5%以内。

现场验证:认证机构会抽取量产产品进行“盲测”——随机选取10台产品,按标准流程测试SOC误差,若所有产品误差均≤允许范围,则通过认证。某企业的10台样品误差在±1%至±4%之间,全部符合UL 9540标准要求。

相关服务

暂未找到与储能系统安全认证相关的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单位,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