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电力

能源电力

服务热线:

储能系统安全认证过充保护的电压阈值设定范围

三方检测单位 2021-12-22

储能系统安全认证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随着新能源储能系统在电网调峰、分布式发电中的应用快速增长,电池过充引发的热失控、起火等安全事故也备受关注。过充保护作为储能系统的核心安全防线,其电压阈值设定直接决定了保护效果——既需防止电池因过充损坏,又要保证充电效率。而安全认证(如IEC 62619、UL 9540等)则为阈值设定提供了规范框架,明确了不同场景下的合理范围。本文将从基础逻辑、标准要求、电池类型差异等角度,拆解储能系统安全认证中过充保护电压阈值的设定要点。

过充保护与电压阈值的基础逻辑

电池过充是指充电过程超过额定容量后,仍持续输入电能的状态。此时电池电压会逐渐超过额定值(如锂铁 phosphate电池的3.2V、三元电池的3.7V),引发一系列不可逆反应:电解质分解产生气体,SEI膜(固体电解质界面膜)破裂导致锂枝晶生长,最终可能触发热失控。

过充保护的核心是“电压触发”——当单体电池电压达到预设阈值时,BMS(电池管理系统)或硬件保护电路切断充电回路。阈值设定需平衡两个目标:一是“安全底线”,即阈值必须低于电池的“安全极限电压”(如LFP的3.9V、三元的4.2V),避免过充反应;二是“充电效率”,阈值需高于额定电压的1.05-1.1倍,保证电池能充至80%-90%的容量(行业通常的“满电”标准)。

举个例子,若LFP电池的阈值设为3.5V(低于安全极限),虽能避免过充,但电池仅能充至70%容量,浪费储能空间;若设为3.9V(接近安全极限),则可能因电池一致性差异,导致部分单体过充鼓包。因此,阈值是“安全”与“效率”的平衡点。

安全认证对过充保护的核心要求

国际及国内安全认证标准均将过充保护列为储能系统的“必检项”,其中对电压阈值的要求可归纳为三点:

首先是“阈值范围的约束”。IEC 62619(储能用二次电池和电池组安全标准)明确要求,过充保护阈值需介于“额定电压的1.05倍”与“安全极限电压的95%”之间。以三元电池为例,额定电压3.7V,安全极限约4.2V,因此阈值需在3.885V(3.7×1.05)至3.99V(4.2×0.95)之间。

其次是“一致性考量”。UL 9540(储能系统安全标准)要求,阈值设定需覆盖电池组内单体电压的最大极差(通常不超过50mV)。例如,若电池组内10个单体的充电电压最高为3.8V、最低为3.75V,阈值需设为3.8V,确保所有单体都不会超过安全极限。

最后是“冗余保护”。GB/T 36276(国内储能电池安全标准)规定,过充保护需具备“双重触发”机制——BMS软件阈值与硬件保护(如熔断器、继电器)阈值需形成互补。比如BMS设定3.8V的软件阈值,硬件保护则设为3.9V,即使BMS失效,硬件也能触发保护。

不同电池类型的阈值设定差异

电池化学体系的差异直接影响阈值范围,以下是常见储能电池的典型设定:

锂铁 phosphate(LFP)电池:因热稳定性好(分解温度约500℃),阈值范围较宽。额定电压3.2V,安全极限约3.9V,因此认证要求的阈值通常在3.4V(3.2×1.06)至3.8V(3.9×0.97)之间。实际应用中,为兼顾寿命,多数厂家会取3.6-3.7V。

三元锂电池(NCM/NCA):热稳定性较差(分解温度约200℃),阈值更严格。额定电压3.7V,安全极限约4.2V,认证阈值通常在3.9V(3.7×1.05)至4.1V(4.2×0.98)之间。考虑到安全冗余,实际设定多为3.95-4.0V。

铅酸电池:作为传统储能电池,过充会导致极板腐蚀和析气。额定电压2V/单体,安全极限约2.5V,阈值通常在2.3V(2×1.15)至2.45V(2.5×0.98)之间,实际应用中多取2.4V。

钒液流电池:因活性物质储存在电解液中,过充风险低,阈值范围较宽。额定电压1.5V,安全极限约1.7V,阈值通常在1.6V(1.5×1.07)至1.65V(1.7×0.97)之间,对充电效率影响较小。

温度对阈值设定的修正机制

温度是阈值设定中易被忽略的变量——电池电压会随温度变化呈现“虚高”或“虚低”,需通过温度补偿调整阈值。

低温场景(≤0℃):电池内部离子移动变慢,极化增大,相同充电电流下电压上升更快。例如LFP电池在-10℃时,充电至3.7V的实际容量仅为常温的70%。此时需降低阈值:若常温阈值为3.7V,低温下需下调至3.5-3.6V,避免因“电压虚高”提前切断充电。

高温场景(≥45℃):电池热稳定性下降,过充引发热失控的概率骤增。例如三元电池在50℃时,安全极限从4.2V降至4.0V,因此阈值需从常温的4.0V下调至3.9V,减少副反应风险。

多数安全认证要求,BMS需内置“温度-阈值”补偿曲线——通过NTC(负温度系数)传感器实时监测电池温度,自动调整阈值范围。例如IEC 62619规定,温度每变化10℃,阈值需修正±0.05V。

BMS在阈值设定中的动态调整功能

BMS是阈值设定的“执行大脑”,其动态调整能力直接决定保护效果。核心功能包括:

单体一致性均衡:电池组内单体电压差异(极差)会导致“部分单体过充、部分未充满”。BMS需先通过被动均衡(电阻放电)或主动均衡(能量转移)缩小极差——若某单体电压达到3.8V,而其他单体为3.6V,BMS会将高电压单体的电量转移至低电压单体,直至极差≤50mV。若均衡后仍有单体超过阈值,再触发保护。

循环寿命衰减补偿:电池循环次数增加后,容量衰减会导致额定电压下降。例如LFP电池循环1000次后,额定电压从3.2V降至3.1V,安全极限从3.9V降至3.8V。此时BMS需将阈值从3.7V下调至3.6V,保证保护效果与电池状态匹配。

冗余保护验证:BMS需定期自检——通过模拟电压信号(如输入3.8V的测试电压)验证保护回路是否正常。若连续3次自检失败,BMS需触发“故障报警”,强制切断充电。

安全认证要求,BMS的动态调整需“可追溯”——所有阈值修改记录需保存至少6个月,便于事故回溯。

阈值设定的验证与校准方法

安全认证不接受“理论设定”,需通过测试验证阈值的合理性。常见方法包括:

单体过充测试:按照IEC 62619要求,将单体电池充电至1.2倍额定容量,监测电压变化——若充电至3.9V时电池无鼓包、漏液,说明安全极限为3.9V;若3.8V时已产生气体,则安全极限下调至3.8V。阈值需设为安全极限的95%(即3.7V)。

电池组一致性测试:选取10个单体组成电池组,进行3次完整充放电循环,记录每个单体的最高电压。取平均值+2σ(标准差)作为阈值上限——例如平均值3.6V,σ=0.05V,则阈值上限为3.7V,确保95%以上的单体不会超过阈值。

温度循环测试:将电池组置于温度箱中,从-20℃到55℃循环5次,每次循环中测试阈值触发电压。若低温下阈值为3.5V、高温下为3.8V,需验证BMS是否能自动调整,且保护动作准确。

校准则需使用高精度设备:用电压源模拟电池电压(如输出3.7V),输入BMS,检查是否触发保护;用充放电柜对实际电池组充电,监测BMS的动作电压是否在设定范围内(误差≤0.02V)。

常见的阈值设定误区及规避

实际应用中,部分厂家因对标准理解不足,易陷入以下误区:

误区一:阈值过高追求“满电”。某厂家为提高LFP电池的充电容量,将阈值设为3.9V(接近安全极限),结果导致电池析气鼓包,6个月内循环寿命从2000次降至500次。规避方法:严格遵循安全认证的“阈值上限=安全极限×95%”规则,不突破厂家提供的datasheet limits。

误区二:阈值过低牺牲效率。某项目将三元电池阈值设为3.8V(远低于认证要求的3.9V),导致电池充至80%容量即切断充电,储能系统利用率下降20%。规避方法:结合电池的“充电接受能力”——通过测试确定“阈值-容量”曲线,取容量利用率≥90%的最低阈值。

误区三:忽略温度补偿。某北方项目在冬季(-20℃)仍使用常温阈值3.7V,导致电池实际容量仅充至60%,无法满足调峰需求。规避方法:BMS必须内置温度补偿功能,且定期校准NTC传感器。

误区四:仅监测总电压。部分小厂家为降低成本,仅监测电池组总电压(如10串LFP的总电压32V),忽略单体电压——若某单体电压达到3.9V(总电压32.9V),总电压仍未达到阈值(33V),会导致该单体过充。规避方法:安全认证强制要求“单体电压监测”,需覆盖所有单体。

相关服务

暂未找到与储能系统安全认证相关的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单位,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