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循环寿命测试中活性物质利用率的变化研究
电池循环寿命测试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固态电池因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成为电池领域研究热点,循环寿命是其商业化的关键指标之一。活性物质利用率作为衡量电池中活性材料参与电化学反应程度的核心参数,其在循环过程中的变化直接影响电池容量衰减与寿命表现。深入研究固态电池循环寿命测试中活性物质利用率的变化规律,对解析容量衰减机制、优化电极与电解质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是当前固态电池性能提升的关键研究方向。
活性物质利用率的定义与测试方法
活性物质利用率是固态电池性能的核心评价参数,其定义为电池实际比容量与活性物质理论比容量的百分比(活性物质利用率=实际比容量/理论比容量×100%)。理论比容量由活性物质的化学组成决定(如LiCoO₂的理论比容量约274mAh/g),实际比容量则通过恒流充放电测试获取——充放电过程中,记录电池的容量变化,计算每克活性物质的实际放电容量。
为全面评估活性物质利用率,需结合多种电化学测试方法:循环伏安法(CV)通过氧化还原峰面积反映活性物质的反应可逆性,峰面积减小对应利用率下降;电化学阻抗谱(EIS)可分析电荷转移电阻与Li⁺扩散阻力,电阻增大通常伴随利用率降低。例如,某NCM811正极固态电池的CV曲线显示,循环100次后氧化峰面积较初始减少30%,EIS测试中电荷转移电阻从20Ω·cm²升至80Ω·cm²,对应利用率从85%降至62%。
正极活性物质的结构演变对利用率的影响
正极活性物质(如NCM、NCA、富锂锰基)的结构稳定性直接决定利用率变化。以NCM811为例,其层状结构依赖Li⁺在晶胞中的可逆嵌入/脱出,循环过程中过渡金属(Ni、Co、Mn)溶解会破坏晶格完整性:Ni²⁺易占据Li⁺位形成“锂镍混排”,导致Li⁺扩散通道堵塞;Co³⁺还原为Co²⁺会削弱层状结构的共价键,引发结构坍塌。
富锂锰基正极(如0.5Li₂MnO₃·0.5LiNi₀.₃₃Co₀.₃₃Mn₀.₃₃O₂)的利用率衰减更显著:循环中Mn³⁺发生歧化反应(2Mn³⁺→Mn²⁺+Mn⁴⁺),生成的Mn²⁺会迁移至电解液并沉积在负极,同时晶格氧释放导致层状结构向尖晶石相转变。某富锂锰基固态电池循环50次后,层状结构占比从95%降至70%,利用率从88%降至65%。
负极活性物质的结构演变对利用率的影响
负极活性物质中,硅基材料因高理论比容量(4200mAh/g)受关注,但体积膨胀(循环中达300%)是其利用率下降的主因:硅颗粒膨胀会导致电极开裂、与电解质接触不良,甚至引发活性物质脱落。例如,某硅碳复合负极固态电池循环20次后,硅颗粒从初始的200nm破碎为50nm以下的小颗粒,其中30%的颗粒与电解质失去电接触,利用率从75%降至50%。
锂金属负极的利用率变化则与锂枝晶生长相关:循环中锂枝晶会穿刺固态电解质,破坏界面接触,部分锂金属被隔离为“死锂”,无法参与反应。某锂金属固态电池循环10次后,死锂占比约5%,循环50次后升至20%,利用率从90%降至70%。
电极-电解质界面的化学反应
固态电池的电极-电解质界面易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绝缘性产物,阻碍Li⁺传输。以硫化物电解质(如LGPS)与NCM正极的界面为例,循环初期会发生如下反应:NCM中的Li₂O与LGPS中的P₂S₅反应生成Li₃PO₄,同时过渡金属(Ni、Co、Mn)与S²⁻结合生成NiS、CoS、MnS。这些反应产物覆盖在正极表面,形成“反应层”。
氧化物电解质(如LLZO)与锂金属负极的界面反应同样不可忽视:锂金属会还原LLZO中的Zr⁴⁺,生成Li₂O与ZrO₂,这些产物绝缘且易碎,导致界面电阻激增。某LLZO电解质锂金属电池循环5次后,界面反应层厚约10nm,循环20次后厚达50nm,界面电阻从10Ω·cm²升至100Ω·cm²。
界面层的增厚与绝缘化
循环过程中,界面反应层(CEI/SEI)会持续增厚,其成分与结构决定了对利用率的影响。若界面层含高离子导电性成分(如LiF),则对Li⁺传输影响较小;若含绝缘成分(如Li₂O、过渡金属硫化物),则会显著增加电荷转移阻力。
某硫化物固态电池的XPS测试显示,循环10次后,CEI层主要成分为LiF(占60%)与少量Li₂S(占10%),此时利用率保持85%;循环100次后,Li₂S占比升至40%,LiF占比降至30%,CEI层厚从5nm增至50nm,利用率降至70%。这是因为Li₂S的离子导电性(约10⁻⁸ S/cm)远低于LiF(约10⁻⁶ S/cm),增厚的Li₂S层严重阻碍了Li⁺传输。
电解质离子导电性对活性物质反应的限制
固态电解质的离子导电性是Li⁺从电解质传输至活性物质表面的关键。氧化物电解质(如LLZO)的离子导电性约10⁻⁴ S/cm,硫化物电解质(如LGPS)约10⁻² S/cm,聚合物电解质(如PEO-LiTFSI)仅10⁻⁵ S/cm。导电性越低,Li⁺传输速率越慢,活性物质表面的Li⁺浓度越低,反应越不充分。
某聚合物固态电池用PEO-LiTFSI电解质(离子导电性10⁻⁵ S/cm),循环中正极活性物质的利用率仅60%,因Li⁺无法及时到达电极内部;而改用LGPS电解质(离子导电性10⁻² S/cm)后,利用率提升至85%,Li⁺能快速扩散至活性物质颗粒内部。
电解质机械性能的影响
固态电解质的机械性能(如硬度、韧性)决定了其对电极体积变化的适应性。氧化物电解质(如LLZO)硬度高(约10GPa)但脆性大,无法承受电极的体积膨胀,易产生裂纹;硫化物电解质(如LGPS)硬度低(约2GPa)但韧性好,能通过塑性变形保持与电极的接触。
某LLZO电解质固态电池循环50次后,电极与电解质界面出现10μm的裂纹,接触面积减少30%,利用率下降20%;而用LGPS电解质的电池,循环50次后无明显裂纹,接触面积保持90%,利用率仅下降10%。裂纹的产生会导致部分活性物质无法接触电解质,直接降低利用率。
测试条件对利用率变化的干扰
充放电倍率是影响利用率的重要测试条件:高倍率充电会导致活性物质表面电流密度过大,产生浓差极化,部分活性物质因Li⁺供应不足无法反应。例如,某固态电池在0.1C倍率下循环,利用率保持85%;在1C倍率下循环,利用率降至70%,因高倍率下极化导致约15%的活性物质未参与反应。
温度与压力也会干扰利用率变化:低温(如0℃)会降低电解质的离子导电性(如LGPS的离子导电性从25℃的10⁻² S/cm降至0℃的10⁻³ S/cm),导致Li⁺传输慢,利用率下降;压力过小(如0.1MPa)会导致电极与电解质接触不良,利用率低;压力过大(如5MPa)则会压碎电极颗粒,破坏活性物质结构,利用率同样下降。某固态电池在1MPa压力下循环,利用率保持80%;压力降至0.1MPa时,利用率降至65%;压力升至5MPa时,利用率降至75%。
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