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电力

能源电力

服务热线:

固态电池循环寿命测试中电解质稳定性的评价指标

三方检测单位 2022-02-01

电池循环寿命测试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固态电池凭借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的优势成为下一代动力电池的核心方向,但其循环寿命仍受限于关键材料的稳定性——其中电解质作为离子传输的“桥梁”,其在循环过程中的界面相容性、结构完整性及离子传导能力衰减,直接决定了电池的长期性能。本文聚焦固态电池循环寿命测试中电解质稳定性的评价指标,结合电化学表征、结构分析及性能关联等维度,系统解析如何量化电解质在循环中的衰减规律,为固态电池的材料优化提供关键依据。

界面阻抗演变:从“接触性”到“反应性”的动态评估

固态电池的界面(电解质与正/负极的接触界面)是循环过程中最易退化的区域,电解质稳定性首先体现在界面阻抗的变化上。与液态电池不同,固态电解质与电极的接触依赖“点接触”向“面接触”的转化,循环中的充放电过程会引发界面处的化学副反应(如电解质与正极的氧化反应、与负极的还原反应),形成绝缘或低导电的副相(如硫化物电解质与锂负极反应生成的Li₂S,氧化物电解质与NCM正极反应生成的岩盐相),直接导致界面阻抗攀升。

电化学阻抗谱(EIS)是评价界面阻抗的核心工具:高频区的“半圆”对应电解质本体阻抗(Rb),反映电解质自身的离子传导能力;中频区的“半圆”对应界面阻抗(Rint),直接关联界面的反应活性;低频区的“斜线”对应离子扩散阻抗(W),反映电解质与电极间的离子传输效率。通过跟踪循环过程中Rint的增长速率,可量化电解质的界面稳定性——例如,某硫化物电解质循环100次后,Rint从初始的10Ω·cm²增至50Ω·cm²,说明界面副反应已显著恶化;若循环200次后Rint仍保持在20Ω·cm²以内,则表明电解质与电极的界面相容性更优。

需注意的是,界面阻抗的“均匀性”同样重要:若循环中局部区域阻抗突然升高(如正极边缘的电解质被过度氧化),会导致电流分布不均,加速局部锂枝晶生长或电极粉化。因此,除了整体阻抗测试,还需结合局部阻抗Mapping技术(如原子力显微镜-电化学阻抗谱,AFM-EIS),观察阻抗的空间分布,避免“平均数据”掩盖局部失效。

容量保持率关联:从“性能结果”反推“材料衰减”

容量保持率是循环寿命的直观指标,但背后的衰减机制需与电解质稳定性关联——当电解质出现退化时,离子传输路径被阻断,活性锂无法有效到达电极活性位点,直接导致容量“断崖式”下降。例如,某氧化物固态电池循环500次后容量保持率为85%,而同款电池替换为硫化物电解质后仅循环300次就降至70%,差异的核心在于硫化物电解质与正极的界面反应更剧烈:硫化物中的S²⁻易被正极的过渡金属(如Ni³⁺)氧化,生成绝缘的硫酸盐副相,消耗活性锂并阻断离子传输。

通过“容量衰减速率”与“电解质特性”的关联,可进一步量化稳定性:若电池的容量衰减符合“线性规律”(如每次循环容量损失0.1%),说明电解质的退化是缓慢且均匀的;若出现“指数型衰减”(如循环100次后容量突然掉电10%),则提示电解质发生了不可逆的结构破坏(如锂枝晶穿透或电解质分解)。此外,“对称电池测试”可排除电极本身的衰减干扰:将电解质夹在两个锂片之间(Li/电解质/Li),循环中的电压滞后(ΔV)直接反映电解质的离子传输能力——若循环50次后ΔV从50mV增至200mV,说明电解质与锂负极的界面已严重退化,即使搭配高性能电极,全电池的循环寿命也会受限。

锂枝晶抑制能力:从“物理阻挡”到“电化学耐受”的验证

固态电解质的核心优势是“抑制锂枝晶”,但循环中的电解质稳定性会直接影响这一功能——若电解质的电化学窗口不足(如硫化物电解质的还原稳定性低于1V vs、Li⁺/Li),锂负极会将电解质还原分解,生成的低强度副相无法阻挡锂枝晶的穿透;若电解质的机械强度不足(如聚合物电解质的杨氏模量<1GPa),循环中的锂沉积会挤压电解质形成“裂纹”,枝晶沿裂纹生长并最终短路。

评价锂枝晶抑制能力需结合“电化学信号”与“结构表征”:首先观察循环后的电压曲线——若充电末期出现“电压突降”(如从4.2V骤降至3.5V),说明锂枝晶已穿透电解质并导致内部短路;其次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电解质截面,若发现“针状”或“树状”的锂枝晶(如Li₆PS₅Cl电解质循环后被锂枝晶穿透形成的孔洞),则直接证明电解质的稳定性不足。

需强调的是,“临界电流密度(CCD)”是锂枝晶抑制能力的前置指标:电解质的CCD越高(如氧化物电解质的CCD可达5mA/cm²,硫化物约为1mA/cm²),越能承受高倍率循环中的锂沉积压力。循环中的CCD衰减速率(如循环100次后CCD从3mA/cm²降至1mA/cm²),可直接反映电解质的机械强度与电化学稳定性的协同衰减——机械强度下降会导致电解质被锂枝晶“挤压变形”,电化学稳定性下降会导致电解质被锂还原分解,两者共同加速枝晶穿透。

成分与结构变化:从“微观表征”到“失效根源”的追溯

电解质的稳定性本质是“成分与结构的保持能力”——循环中的副反应会改变电解质的化学组成(如元素价态变化)和晶体结构(如从立方相转变为单斜相),进而导致离子导电性下降。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及拉曼光谱是解析这些变化的核心工具。

以硫化物电解质Li₆PS₅Cl为例:新鲜电解质的XRD谱中会出现明显的立方相峰(2θ≈29°);循环50次后,若在2θ≈23°出现Li₂S的特征峰,说明电解质中的S²⁻被锂负极还原,生成了绝缘的Li₂S;若在2θ≈35°出现P的单质峰,则表明PS₄³⁻骨架发生分解,电解质的离子传导通道被破坏。XPS的价态分析更能捕捉“细微变化”:例如,循环后的硫化物电解质中S的2p峰从161.5eV(S²⁻)偏移至163.0eV(S⁰),说明约10%的S发生了氧化,直接对应电解质的还原稳定性下降。

结构变化还会影响电解质的“离子迁移通道”:氧化物电解质Li₇La₃Zr₂O₁₂(LLZO)的立方相具有三维离子通道,循环中若转变为单斜相(因La³⁺的流失或Zr⁴⁺的还原),离子导电性会从10⁻³S/cm降至10⁻⁵S/cm,即使界面阻抗未明显增长,电池的容量也会因本体传导能力下降而快速衰减。

热稳定性匹配:从“循环积累”到“热安全”的联动

虽然热稳定性通常被归为“静态指标”,但循环过程中的“热积累”会加速电解质的热分解——固态电池的焦耳热(由阻抗产生)会在界面处聚集,若电解质的热分解温度(Td)较低(如聚合物电解质的Td≈120℃),循环中的局部温度可能超过Td,导致电解质融化或分解,引发连锁反应(如与电极的剧烈反应)。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是评价循环后电解质热稳定性的关键:新鲜的聚合物电解质(如PEO-LiTFSI)在150℃会出现明显的热分解峰;循环100次后,若热分解峰提前至120℃,且放热峰面积增大(从50J/g增至80J/g),说明循环中的副反应生成了更多易分解的物质(如TFSI⁻的分解产物LiF),电解质的热稳定性显著下降。对于氧化物电解质(如LLZO),循环后的DSC测试若出现“新的放热峰”(如在600℃出现La₂Zr₂O₇的生成峰),则表明电解质与电极的界面反应已扩散至本体,晶体结构发生了不可逆的重构。

需注意的是,热稳定性与循环寿命的“协同性”:若电解质的热分解温度比电池的工作温度高50℃以上(如工作温度45℃,Td=95℃),则循环中的热积累不会引发电解质分解;若Td仅比工作温度高20℃,则循环100次后电解质的热分解风险会增加3倍——即使未发生热失控,持续的热应力也会导致电解质出现“微裂纹”,加速离子传导能力的衰减。

相关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单位,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