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电力

能源电力

服务热线:

固态电池循环寿命测试中界面反应产物的分析方法

三方检测单位 2022-02-01

电池循环寿命测试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固态电池因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成为动力电池核心发展方向,但界面稳定性仍是制约循环寿命的关键瓶颈——循环过程中电极与固态电解质间易形成反应产物(如界面相、副产物),会加剧阻抗增长、活性物质损失。因此,精准分析界面反应产物的组成、结构及演化规律,是优化界面设计的核心前提。本文围绕固态电池循环寿命测试中的界面反应产物分析,系统梳理各类常用方法的原理、应用场景及技术细节。

非原位表征:静态产物的组成与结构解析

非原位表征是界面反应产物分析的基础手段,通过拆解循环后的电池、提取界面样品,实现对产物“组成-结构-形貌”的静态解析。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是其中核心——它通过检测元素的光电子结合能,判断化学态与键合方式。例如,硫化物电解质Li6PS5Cl与NCM正极循环后,界面样品经Ar+刻蚀(去除表层5-10 nm污染),XPS分析显示S 2p谱峰从162 eV(PS4^3-中的S^2-)分裂为161 eV(Li2S中的S^2-)和163 eV(S2^2-),说明生成了Li2S副产物;P 2p谱峰从133 eV(P^5+)偏移至132 eV(P^3+),提示PS4^3-发生还原反应。

X射线衍射(XRD)则用于解析产物的晶体结构。比如氧化物电解质(如石榴石型Li7La3Zr2O12)与锂负极循环后,XRD在2θ=36.5°处出现Li2O的特征峰,可通过峰强计算其含量(如循环50次后Li2O含量从1%增至8%)。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与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负责形貌观察:TEM的高分辨成像(HRTEM)能清晰显示界面产物的晶格条纹,例如锂负极与硫化物电解质反应生成的Li2S层,HRTEM显示其晶格间距为0.23 nm(对应Li2S的(111)晶面),且厚度随循环次数从20 nm增至150 nm。

需注意的是,非原位表征的局限性在于样品制备可能破坏原始界面结构(如拆解时的机械力、暴露空气后的氧化),因此需在惰性环境(如氩气手套箱)中快速处理样品,且结果需结合多方法交叉验证。

原位表征:动态演化的实时追踪

原位表征能在电池循环过程中实时监测界面产物的生成与演化,更接近真实工作状态。原位XRD是常用技术——将电池封装在透明原位池中,充放电时同步采集衍射数据。例如,富锂锰基正极(Li1.2Mn0.54Co0.13Ni0.13O2)与石榴石电解质循环时,原位XRD在充电至4.5 V时,2θ=28.5°处出现Li2MnO3的特征峰(对应(002)晶面),且峰强随循环次数增加而增强,直接捕捉到Li2MnO3的生成时间点与增长规律。

原位透射电子显微镜(原位TEM)则能实现纳米尺度的动态观察。通过制备微纳电池器件(如Li/硫化物电解质/NCM的三明治结构),搭配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STEM)与能量色散谱(EDS),可实时追踪界面产物的形貌与元素分布。例如,锂负极与硫化物电解质循环时,原位TEM观察到Li2S层从“岛状”逐渐连成“连续膜”,厚度每循环10次增加约20 nm;STEM-EDS显示S元素在界面区域的含量从5%增至35%,与Li2S的生成一致。

原位XPS(同步辐射光源)则能在充放电时分析界面元素的价态变化。例如,聚合物电解质(PEO-LiTFSI)与LiFePO4正极循环时,原位XPS显示C 1s谱峰中C-O键(286 eV)的含量从10%增至25%,C=O键(288 eV)从5%增至18%,说明PEO与正极反应生成了含氧化合物。需强调的是,原位表征的技术难度较高——如原位TEM需要电池微型化(避免电子束损伤),原位XRD需要电池透光(限制电解质类型),但所得的动态数据是理解界面反应机制的关键。

光谱技术:分子结构的精细识别

光谱技术通过检测分子的振动、转动能级,解析产物的化学键与官能团信息,是XPS、XRD的重要补充。拉曼光谱对共价键(如C-C、S-S、C-F)敏感,能识别非晶或低结晶度产物。例如,硫化物电解质Li2S-P2S5与NCM正极循环后,拉曼光谱在420 cm^-1处出现新峰(对应P-S键的拉伸振动变化),结合XPS中P价态的降低,说明生成了含P-S键的副产物。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则对极性键(如O-H、C=O、C-O)更敏感。例如,聚合物电解质PVDF-HFP与LiNi0.5Mn1.5O4正极循环时,FTIR在1720 cm^-1处出现C=O键的强吸收峰(原始PVDF-HFP无此峰),结合拉曼中1180 cm^-1处C-F键的变化,证明PVDF-HFP与正极反应生成了含氟羰基化合物。

光谱技术的优势是快速、无损伤(无需破坏样品),但需注意峰重叠问题——例如,Li2O与LiOH的O-H键在FTIR中均有吸收峰,需结合XPS的Li 1s价态分析(Li2O中Li为+1,LiOH中Li为+1但结合能略高)进行区分。

电化学阻抗谱:产物影响的间接关联

电化学阻抗谱(EIS)通过测量电池在不同频率下的阻抗,间接反映界面产物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其核心是将EIS曲线拟合为等效电路,分离出界面阻抗(Rsei)、电荷转移阻抗(Rct)等参数——Rsei对应界面产物层的电阻,Rct对应电荷跨越界面的阻力。

例如,某硫化物电解质电池循环前的EIS曲线(频率范围10^-2-10^5 Hz)显示,Rsei为8 Ω,Rct为12 Ω;循环50次后,Rsei升至85 Ω,Rct升至25 Ω。拟合等效电路(R_s-(R_sei//CPE_sei)-(R_ct//CPE_dl))发现,R_sei的增长贡献了90%的总阻抗增量。结合TEM观察到Li2S层厚度从20 nm增至150 nm,直接关联了“产物结构(Li2S层增厚)-阻抗变化(Rsei增长)-循环寿命(容量保持率从95%降至60%)”的逻辑链。

需说明的是,EIS无法直接检测产物组成,必须与表征技术(如XPS、TEM)结合,才能实现“性能-结构”的对应分析。

模拟计算:反应机制的理论验证

模拟计算通过理论模型预测界面反应产物的热力学可能性与动力学行为,补充实验数据的不足。密度泛函理论(DFT)是核心工具——通过计算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ΔG),判断产物的稳定性。例如,计算Li6PS5Cl与Li金属的界面反应,发现生成Li2S的ΔG为-23 kJ/mol(298 K),远低于生成Li3P的-12 kJ/mol,说明Li2S是更易生成的副产物;生成LiCl的ΔG为-15 kJ/mol,提示LiCl也可能共存。

分子动力学(MD)模拟则用于研究产物的动力学行为,如Li+在产物层中的扩散系数。例如,模拟Li+在Li2S层中的扩散,发现其扩散系数仅为1.2×10^-14 cm²/s(约为硫化物电解质的1/1000),解释了Rsei增长的原因——Li2S层的高阻抗源于Li+的低扩散效率。

模拟计算的优势是能预测实验无法观察的中间产物(如短寿命的Li3P*自由基),但需注意模型的简化性(如忽略温度、压力的动态变化),因此结果需通过实验验证。

样品制备:分析准确性的前提保障

无论采用何种分析方法,样品制备的质量直接决定结果的准确性。首先,电池拆解需在惰性环境(氩气手套箱,O2<0.1 ppm、H2O<0.1 ppm)中进行,避免样品与空气接触——例如,硫化物电解质遇水会生成H2S,破坏原始产物结构;锂负极遇空气会氧化生成Li2O,干扰分析。

界面样品的提取需精准:对于电极-电解质界面,可用聚焦离子束(FIB)切割出“薄片状”样品(厚度约50 nm),避免机械力破坏界面结构;对于聚合物电解质,需用冷冻切片机(-150 ℃)制备样品,防止聚合物熔化。

此外,样品污染的去除也很关键:非原位XPS样品需用Ar+刻蚀(刻蚀速率约1 nm/min)去除表层的吸附水、二氧化碳;TEM样品需用等离子体清洗机去除有机污染物。例如,某聚合物电解质界面样品经Ar+刻蚀5 min后,XPS中O 1s谱峰的吸附水贡献(533 eV)从30%降至5%,显著提高了分析准确性。

多技术联用:综合分析的核心策略

单一方法往往无法全面解析界面反应产物——例如,XPS能测价态但无法看形貌,TEM能看形貌但无法测价态,因此多技术联用是必然选择。例如,分析NCM正极与硫化物电解质的界面:

1、用原位XRD追踪Li2S的生成时间点(充电至4.2 V时开始生成);

2、用非原位TEM观察Li2S的形貌(连续膜,厚度150 nm);

3、用XPS确认Li2S的化学态(S 2p=161 eV);

4、用EIS关联Li2S与阻抗增长(Rsei从8 Ω增至85 Ω);

5、用DFT验证Li2S的热力学稳定性(ΔG=-23 kJ/mol)。

通过这种“动态追踪-静态解析-性能关联-理论验证”的联用策略,能全面揭示界面反应产物的“组成-结构-演化-性能”关系,为优化界面设计(如涂层修饰、电解质掺杂)提供明确方向。

相关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单位,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