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用品

日常用品

服务热线:

天然成分化妆品毒理测试是否可以豁免部分传统测试项目探讨

三方检测单位 2022-07-28

化妆品毒理测试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随着消费者对“天然、安全”化妆品的需求增长,天然成分占比逐年提升,但传统毒理测试的高成本(如动物试验需数万元)、长周期(如致敏性测试需2-3个月)成为企业痛点。天然成分能否豁免部分传统测试?这一问题不仅关系企业成本,更涉及“安全评估的科学性”——如何在“天然性”与“毒性风险”间找到平衡?本文结合法规要求、科学依据与实际案例,探讨豁免的可能性与边界。

天然成分的定义:法规与认知的边界

消费者对“天然成分”的认知多停留在“来自植物、动物”,但法规中的定义更严谨——这是讨论豁免的前提。以欧盟ISO 16128标准为例,天然原料需满足“生物基含量≥95%”(即来自可再生资源的比例),且加工过程仅能用物理方法(如蒸馏、冷压)或水、乙醇等天然溶剂,不能使用化学合成试剂(如丙酮)。

中国《化妆品分类规则和分类目录》对“天然来源原料”的定义更明确:直接从动植物中提取,或经拣选、粉碎、压榨等物理加工的原料,不包括经化学改性(如酯化、醚化)的成分。比如“天然维生素E”需从大豆油中提取,而“合成维生素E”则不算天然来源。

若“天然”边界模糊,豁免将失去依据。比如某品牌声称“天然玫瑰水”,但实际用化学溶剂提取,这种“伪天然”成分不仅不能豁免测试,还可能因虚假宣传被处罚——明确定义是筛选“合格豁免者”的第一步。

此外,“天然混合成分”(如植物复方提取物)的定义更复杂,需标注每个成分的来源与比例,否则无法评估其安全性,更谈不上豁免。

传统毒理测试的核心逻辑与痛点

传统毒理测试的设计逻辑是“排除风险”——通过动物试验或体外模型,评估成分的急性毒性、刺激性、致敏性等。以常见项目为例:急性经口毒性测试(LD50)用于判断成分被误食后的安全性,比如儿童误吞面霜后的风险;皮肤刺激性测试(兔皮肤试验)评估成分接触皮肤后的红肿、刺痛;眼刺激性测试(兔眼试验)关注进入眼睛后的角膜损伤;致敏性测试(LLNA局部淋巴结试验)则检测成分引起过敏的潜力。

这些测试的价值不可替代,但对天然成分而言,痛点明显:一是成本高,单一项动物试验需数千元至数万元;二是周期长,如致敏性测试需2-3个月;三是“重复性”——部分天然成分已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使用历史,从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再做动物试验反而浪费资源。

比如甘草提取物(Glycyrrhiza glabra),在传统中药中用了2000多年,在化妆品中也用了几十年,全球范围内没有公开的急性毒性或致敏性报告。此时再做急性经口毒性测试,结果大概率是“无毒”,但企业需承担数万元成本,显然不合理。

更关键的是,动物试验的“物种差异”可能导致结果不准确。比如兔的皮肤厚度比人类薄,对刺激性成分更敏感,某些天然成分在兔试验中显示“中度刺激”,但在人体试用中无反应——这种情况下,传统测试的结果反而会误导决策。

豁免的理论基础:历史使用与相似性类比

天然成分能豁免部分测试,核心依据是“已有足够安全数据”,其中最关键的两个理论是“历史使用情况(HPU)”和“相似成分类比(Read-Across)”。

历史使用情况(HPU)是指成分在化妆品或其他领域的长期使用记录,需满足三个条件:一是时间足够长(通常≥5年);二是范围足够广(全球多个地区使用);三是数据足够全(包括产品类型、用量、使用人群,以及不良反应报告)。比如金缕梅提取物,19世纪就用于化妆品,全球每年有上亿人使用,从未出现严重过敏或毒性事件,这种“长期无风险”的记录,就是豁免的核心依据。

相似成分类比则是“用已知推未知”——若某新天然成分与已有的安全成分结构相似、来源相同、用途一致,即可类比豁免。比如玫瑰果提取物(来自玫瑰果实)与玫瑰花瓣提取物(来自玫瑰花瓣),都来自突厥蔷薇(Rosa damascena),化学成分均以维生素C、多酚为主,用途都是抗氧化,若花瓣提取物已豁免皮肤刺激性测试,果实提取物也可申请类比豁免。

此外,“用量极低”也是豁免的依据之一。比如某天然精油在面霜中的用量仅0.05%,远低于其致敏阈值(通常0.5%以上才会致敏),此时可豁免致敏性测试——因为用量太低,不足以引发风险。

法规层面的支持:全球主要市场的政策导向

豁免并非“法外开恩”,而是法规认可的科学评估路径。全球主要市场均有相关政策:

欧盟是“天然成分豁免”的先驱——CosIng数据库(欧盟化妆品原料数据库)中,约30%的天然原料标注“无需进一步毒理测试”,依据是其HPU(历史使用情况)和现有安全数据。比如金缕梅提取物、洋甘菊提取物等,均在CosIng中获得“免测”资格。此外,欧盟2013年颁布的《化妆品 Regulation (EC) No 1223/2009》明确规定:若原料的HPU数据充分,且化学成分与现有安全原料一致,可豁免部分动物测试。

美国的CIR(化妆品成分审查委员会)则通过“专家评估”决定豁免——CIR由毒理学家、皮肤科医生等组成,对天然成分的安全性进行评估,若认为“现有数据足够证明安全”,则豁免传统测试。比如透明质酸(动物来源),CIR评估认为其“无口服毒性、无致敏性”,因此豁免了急性经口毒性和致敏性测试。

中国的政策则更“务实”——2022版《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附录I“天然来源原料的安全评估”明确要求:企业需提供HPU数据、化学成分分析、污染物控制等资料,满足条件的可豁免部分测试。比如某植物提取物,若用量≤0.1%且无口服毒性风险,可豁免急性经口毒性测试;若HPU数据显示无刺激性,可豁免皮肤刺激性测试。

豁免的条件:不是所有“天然”都能“免测”

天然成分要豁免测试,需满足严格条件,核心是“安全可追溯”:

第一,来源明确。必须标注原料的“身份信息”:植物学名(如金缕梅是Hamamelis virginiana)、提取部位(如花瓣、叶子)、产地(如保加利亚玫瑰)、提取方法(如蒸馏、冷压)。比如“玫瑰提取物”若只写“玫瑰”,不明确是哪种玫瑰、哪个部位,无法评估安全性,更不能豁免。

第二,HPU数据完整。需提供至少5年的全球使用历史,包括:产品类型(面霜、精华、香水)、用量(如0.5-2%)、使用人群(成人、儿童)、不良反应报告(如是否有消费者投诉过敏)。若数据缺失,比如只在中国使用了3年,或没有不良反应记录,都不能豁免。

第三,污染物控制达标。天然成分易受污染:植物提取物可能含农药残留,动物提取物可能有重金属(如铅、汞)。因此必须符合《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的限值:比如铅≤10mg/kg,六六六(农药)≤0.1mg/kg,砷≤2mg/kg。若污染物超标,即使是天然的,也不能豁免测试——因为污染才是风险源。

第四,用途与用量合理。比如某精油用于香水(用量1-5%)和用于面霜(用量0.1-0.5%),豁免条件不同:香水的挥发性高,成分停留时间短,风险低;面霜则停留时间长,风险高。若精油用于面霜且用量超过1%,即使有HPU数据,也不能豁免皮肤刺激性测试。

第五,无“高风险属性”。若天然成分本身有刺激性或毒性,比如辣椒素(来自辣椒)、苦杏仁苷(来自苦杏仁),即使是天然的,也不能豁免测试——因为其本身存在风险,必须通过测试确定安全用量。

实际案例:哪些天然成分已经实现豁免?

市场上已有不少天然成分成功豁免部分测试,以下是典型案例:

案例1:金缕梅提取物(Hamamelis virginiana)。用于收敛水、面霜,有100多年的使用历史,全球范围内无严重不良反应报告。欧盟CosIng数据库豁免了其急性经口毒性和眼刺激性测试,依据是“HPU数据充分+用量低(≤2%)”。

案例2:透明质酸(动物来源,如鸡冠提取)。用于精华液、面膜,有30年使用历史,CIR评估认为其“无口服毒性、无致敏性”,因此豁免了急性经口毒性和致敏性测试。

案例3:绿茶提取物(Camellia sinensis)。含有茶多酚,用于抗氧化面霜,在中国有长期食用历史(如茶叶),且化妆品中用量≤1%。2022版《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豁免了其急性经口毒性测试,因为“用量低且无口服毒性风险”。

案例4:洋甘菊提取物(Matricaria chamomilla)。用于敏感肌产品,有几十年使用历史,欧盟CosIng豁免了其皮肤刺激性测试,依据是“HPU数据显示无刺激性”。

这些案例的共同点是:来源明确、HPU完整、污染物达标、用途合理——这也是所有想豁免测试的天然成分的“标准答案”。

争议与反思:规避“天然=安全”的认知陷阱

关于豁免的争议,核心是“天然是否等于安全”——答案是否定的,这也是豁免的“红线”。

比如苦杏仁提取物,含有氰苷,用量超过0.1%会释放氰化氢,导致中毒;再比如薄荷醇(来自薄荷),用量超过1%会刺激皮肤,引发红肿;还有夹竹桃提取物,含有强心苷,即使微量也会导致心脏问题。这些成分都是天然的,但都不能豁免测试——因为其本身存在毒性,必须通过测试确定安全用量。

另一个争议是“替代测试的有效性”。传统测试依赖动物试验,而替代测试(如体外皮肤模型EpiDerm、计算机模拟QSAR)能否替代?目前欧盟已经认可部分替代方法,但需满足“与动物试验结果一致”的条件。比如EpiDerm模型用于皮肤刺激性测试,其结果与兔皮肤试验的一致性达80%以上,因此欧盟允许用替代测试替代动物试验——这也为天然成分豁免提供了新路径:若替代测试结果显示安全,即使没有HPU数据,也可能豁免传统测试。

还有数据的可靠性问题。有些天然成分的HPU数据不完整,比如传统中药中的成分,没有系统的不良反应记录,只有“民间使用经验”。这种情况下,不能豁免测试——因为“经验”不等于“科学数据”,必须通过试验验证。

最后,不同地区的法规差异也需注意。比如欧盟对HPU数据的要求更宽松,而美国要求CIR评估,中国则需要“资料齐全+污染物控制”。企业若想将产品销往多个市场,需根据当地法规调整安全评估策略,不能“一套数据走天下”。

相关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单位,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