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

生物医药

服务热线:

原料药杂质分析中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快速杂质筛查中的应用价值

三方检测单位 2023-02-10

原料药杂质分析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原料药中的杂质直接关系到药品质量与患者安全,传统杂质分析方法(如HPLC、GC)虽精准,但存在前处理复杂、耗时久等局限,难以满足生产现场实时质控的需求。近红外光谱(NIR)技术凭借快速、无损、多组分同时检测的特点,逐渐成为原料药杂质快速筛查的重要工具。本文围绕其在杂质筛查中的应用价值展开,从技术适配性、实际效能等维度解析其如何解决传统方法痛点,为药品质量控制提供高效支撑。

近红外光谱技术原理与杂质筛查的适配性

近红外光谱覆盖780-2500nm波长范围,对应分子中C-H、O-H、N-H等化学键的倍频与合频振动吸收。原料药中的杂质(如工艺中间体、降解产物)多为与主成分结构相似但含不同官能团的化合物——例如,某头孢类原料药的工艺杂质比主成分多一个氨基(-NH₂),该氨基在近红外区约1500nm附近会产生明显的特征吸收峰。

近红外技术并非直接识别杂质结构,而是通过化学计量学方法将光谱数据与杂质的含量或种类关联。主成分分析(PCA)可将样品的光谱数据降维,清晰区分主成分与杂质的光谱差异;偏最小二乘法(PLS)则能建立光谱信号与杂质含量的定量模型,实现杂质的快速定量筛查。

以某青霉素原料药的降解杂质青霉噻唑酸为例,其分子中比主成分多一个羧基(-COOH),羧基的O-H键在1400nm附近有特征吸收。通过PLS模型,可将该吸收峰的强度与青霉噻唑酸的含量直接关联,无需分离杂质即可快速判断其含量是否超标。

无需复杂前处理,实现分钟级杂质筛查

传统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的前处理流程繁琐:需将原料药样品粉碎、溶解(常用有机溶剂)、过滤(去除不溶性杂质),部分样品还需衍生化(如含醛基的杂质需与2,4-二硝基苯肼反应生成衍生物),整个前处理过程通常需要1-4小时。

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前处理几乎可以忽略:固体原料药只需粉碎成均匀粉末(或直接取生产线上的颗粒状样品),放入光谱仪的密封样品池中扫描;液体原料药可直接用透射法扫描,无需任何溶剂。整个检测过程(包括光谱采集与数据分析)仅需1-5分钟。

以某维生素C原料药的工艺杂质筛查为例:传统HPLC需取0.5g样品用流动相(乙腈-水=30:70)溶解,超声30分钟,过滤后进样检测,总时间1.5小时;近红外法仅需取0.1g粉末样品,放入积分球样品池扫描30秒,再用预先建立的PLS模型分析1分钟,总时间仅1.5分钟,效率提升60倍。

这种分钟级的检测速度,尤其适用于生产线上的“在线质控”——在原料药结晶、干燥等关键环节,可实时扫描样品光谱,若杂质含量超标,立即调整工艺参数(如降低干燥温度),避免不合格产品流入下一道工序,减少生产损失。

无损检测特性,保留样品完整性与可追溯性

传统色谱法属于“破坏性检测”:样品需溶解或消耗,若检测结果异常(如杂质含量超标),无法用原样品进行二次验证——例如,HPLC检测后原固体样品已被溶解,无法回溯问题根源。

近红外光谱技术是“非破坏性检测”:通过光照射样品表面或透射样品获取光谱,不改变样品的物理化学性质,检测后样品可完整保留。例如,某中药提取物(丹参酮)的样品在近红外筛查中发现光谱异常,保留的原样品可直接用于HPLC确证,避免“样品不一致”导致的误判。

无损检测还能节省贵重原料药的成本。对于多肽类、生物制品等高价原料药(如重组人胰岛素,每克成本数万元),近红外法仅需0.1g样品,检测后可回收用于稳定性考察,比传统方法节省90%的样品成本——某生物制药厂年生产100批重组人胰岛素,通过近红外技术每年可节省90克样品,成本降低90万元。

在质量追溯中,无损检测的优势更突出:若某批原料药杂质超标,保留的原样品可用于回溯生产工艺——例如,检查原料是否受潮(导致降解杂质增加)、反应温度是否过高(导致工艺杂质残留),快速定位问题根源,提升质量改进效率。

多组分同时检测,覆盖复杂杂质谱

原料药中的杂质常为多组分体系:化学药可能含多个工艺中间体,中药可能含掺假成分、残留农药,生物药可能含降解产物、宿主蛋白。传统方法需针对不同杂质优化色谱条件,多次进样分析,总检测时间长。

近红外光谱技术通过一次扫描获取样品的全光谱信息,结合化学计量学模型可同时识别多种杂质。例如,某维生素E原料药含有2种工艺杂质(生育酚乙酸酯、生育酚琥珀酸酯)和1种降解杂质(氧化生育酚),这3种杂质的官能团(酯基、羰基)在近红外区有不同的特征吸收峰。

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模型,可将已知含不同杂质的样品作为“训练集”,模型学习其光谱特征后,未知样品的光谱输入模型,即可同时判断是否含这3种杂质。这种多组分同时检测的能力,避免了传统方法“逐个检测”的繁琐,提升了筛查效率。

例如,某中药提取物(黄芪多糖)的杂质包括掺假淀粉(含大量C-H键)、残留农药(有机磷的P=O键),通过一次近红外扫描,可同时筛查出这两种杂质,无需分别检测淀粉和农药,实现“全杂质谱”覆盖。

适应多样品形态,覆盖不同原料药类型

近红外技术可检测固体、液体、半固体等多种形态的原料药,适应性强:固体原料药(如片剂用粉末)用反射法扫描,液体原料药(如注射用溶液)用透射法扫描,半固体原料药(如软膏基质)用漫反射法扫描。

对于易吸潮的原料药(如头孢克洛),传统HPLC分析需在干燥环境中处理样品,否则吸潮会影响检测结果;近红外法的样品池是密封的,可避免样品吸潮,确保检测准确性。

对于中药提取物(如丹参酮粉末),传统方法需用有机溶剂提取后检测,前处理复杂;近红外法可直接取粉末样品反射扫描,无需提取,快速筛查其中的掺假成分(如淀粉)。

这种多样品形态的适应性,让近红外技术能覆盖化学药、中药、生物药等不同类型的原料药,成为通用的杂质快速筛查工具。

与传统方法互补,构建“筛查-确证”双层级体系

近红外光谱的定量精度虽略低于HPLC,但定性筛查的准确性已能满足快速筛选需求。实际应用中,通常采用“近红外筛查+HPLC确证”的双层级体系:先用近红外对批量原料药快速筛查,识别出可疑含杂质的样品,再用HPLC对可疑样品进行精准定量确证。

例如,某制药厂每天生产100批维生素C原料药,用近红外筛查每批需5分钟,总时间500分钟;筛选出5批可疑样品后,用HPLC确证每批需30分钟,总时间150分钟。若全用HPLC检测,总时间需3000分钟,双层级体系节省了80%的时间。

这种互补模式既保证了效率(近红外快速过滤),又确保了准确性(HPLC精准确证),避免了传统方法“全检”的高成本与低效率,尤其适用于批量原料药的质量控制。

实际应用案例:某抗生素原料药的杂质筛查

某抗生素原料药含3种工艺杂质(A、B、C),传统HPLC需分别优化流动相条件,总检测时间2小时/批。采用近红外技术后,收集100批含不同杂质的样品作为训练集,建立PLS-DA分类模型。

生产线应用时,每批样品扫描30秒,模型分析1分钟,即可判断是否含A、B、C杂质。运行3个月,共筛查1000批样品,识别出12批可疑样品,经HPLC确证10批为真阳性,漏检率0,误检率16.7%。

该案例证明:近红外技术可快速筛查批量样品,减少HPLC的检测量,同时保证结果的可靠性——既解决了传统方法“慢”的问题,又不牺牲质量控制的准确性。

相关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单位,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