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

生物医药

服务热线:

原料药杂质分析中飞行时间质谱的质量精度对未知杂质鉴定的影响

三方检测单位 2023-02-11

原料药杂质分析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原料药中的未知杂质是药品质量控制的核心挑战之一,其结构不确定性可能带来潜在安全风险,因此精准鉴定未知杂质是保障药品安全性与有效性的关键环节。飞行时间质谱(TOF-MS)凭借高分辨率、快速扫描等特性,成为未知杂质分析的核心技术,但其中质量精度这一参数,直接决定了杂质分子式推导、结构解析及痕量成分识别的准确性。本文聚焦TOF-MS质量精度在原料药未知杂质鉴定中的具体影响,结合实际分析场景展开探讨。

原料药未知杂质鉴定的核心痛点

原料药的未知杂质通常来自合成工艺中的副反应(如中间体残留、降解产物)或储存过程中的转化,其含量往往低于0.1%(符合ICH Q3A/B的杂质控制要求),且结构可能与主成分高度类似——比如某抗生素原料药中的去甲基杂质,仅比主成分少一个甲基基团,常规液相色谱结合紫外检测(HPLC-UV)只能通过保留时间和紫外光谱推测其存在,但无法确认结构。

更关键的是,未知杂质缺乏对应的对照品,无法通过“比对法”鉴定,必须依赖质谱提供的分子离子峰及碎片离子信息推导分子式与结构。然而,低分辨质谱(如三重四极杆)的质量精度通常在50-100 ppm,无法区分分子式相近的成分(如C10H14O与C9H10O2,精确质量差约0.0358 u),这让未知杂质的分子式推导陷入困境。

此外,原料药中的杂质往往与主成分共存,主成分的高浓度会抑制杂质的离子化效率(即“离子抑制效应”),导致杂质的质谱信号减弱甚至消失,进一步增加了鉴定难度。常规高分辨质谱若质量精度不足,即使能检测到杂质信号,也无法从主成分的碎片离子中区分出杂质的分子离子峰。

因此,未知杂质鉴定需要一种能提供“高精确质量数”且抗离子抑制的技术,而TOF-MS的高分辨率与质量精度恰好满足这一需求,但质量精度的微小波动,都会直接影响后续分析的可靠性——哪怕是1 ppm的差异,都可能导致分子式推导的错误。

TOF-MS质量精度的定义与技术底层逻辑

TOF-MS的质量精度指仪器测量得到的离子质量数与该离子真实精确质量数的偏差,通常以百万分比(ppm)表示,计算公式为:

(测量质量-真实质量)/真实质量×106。例如,某杂质的分子离子峰真实精确质量为250.1234 u,若TOF-MS测量值为250.1236 u,则质量精度为(250.1236-250.1234)/250.1234×106≈0.8 ppm。

质量精度的本质是“离子飞行时间的测量精度”——TOF-MS通过测量离子从离子源到检测器的飞行时间(t),结合公式m/z = k×t²(k为常数,与飞行管长度、加速电压相关)计算质量数。因此,任何影响飞行时间测量的因素,都会导致质量精度下降,如离子源的离子束发散、飞行管内的气体碰撞(导致离子散射)及检测器的时间分辨率不足。

影响TOF-MS质量精度的核心因素包括离子源的稳定性(如电喷雾离子源的喷雾电压波动会导致离子聚焦偏差)、飞行管的温度控制(温度变化会改变离子飞行速度)及校准方式——外部校准(分析前用标准品校准)的质量精度通常在5-10 ppm,而内部校准(分析过程中持续注入锁定质量液,如甲酸钠或利血平碎片)可将精度提升至1 ppm以内。

值得注意的是,质量精度与“分辨率”(R = m/Δm)密切相关:分辨率越高,能区分的质量差越小,质量精度也越高。例如,分辨率为50,000的TOF-MS(m=200 u时,Δm=0.004 u),其质量精度通常可达1 ppm;而分辨率为10,000的TOF-MS,质量精度仅能达到5 ppm左右。因此,高分辨率是实现高质量精度的前提。

质量精度对分子式推导的直接影响

分子式推导是未知杂质鉴定的第一步,其准确性完全依赖于分子离子峰的精确质量测量值。TOF-MS的质量精度越高,能匹配的分子式数量越少——根据“氮规则”(含偶数个氮原子的分子,分子离子峰的质量数为偶数;含奇数个氮原子的,质量数为奇数)和“环加双键数(DBE)”(DBE = (2C + 2 + N - H - X)/2,X为卤素原子)的限制,高精确质量测量可将分子式选项从几十个缩小到1-2个。

以某β-内酰胺类原料药中的未知杂质为例,HPLC-MS分析显示其分子离子峰([M+H]+)的测量质量为350.1520 u。若TOF-MS的质量精度为5 ppm,测量值的可信范围是350.1520±0.00175 u(350.15025-350.15375 u)。通过质谱数据库检索,符合“CxHyNzOw”(z为偶数,符合氮规则)且DBE值合理(β-内酰胺类化合物的DBE通常在5-8之间)的分子式有3个:C17H22N4O5(精确质量350.1505 u,在范围内)、C18H24N2O6(350.1581 u,超出)、C16H20N4O6(350.1325 u,低于),需要后续验证才能确定。

若将TOF-MS的质量精度提升至1 ppm,测量值范围缩小至350.1520±0.00035 u(350.15165-350.15235 u),则仅C17H22N4O5(精确质量350.1505 u)符合要求,分子式选项直接缩小至1个,无需额外验证即可确定。

某实验室的统计数据显示:当质量精度从10 ppm提升至1 ppm时,分子式推导的错误率从18%降至2%。例如,在分析某抗抑郁原料药的杂质时,质量精度为10 ppm时推导的分子式与NMR结果不符;而质量精度提升至1 ppm后,推导的分子式与NMR结果完全一致,直接缩短了杂质鉴定的时间。

质量精度对结构解析的辅助作用

未知杂质的结构解析需要结合分子离子峰的分子式与碎片离子的断裂信息——碎片离子的精确质量测量能揭示官能团的位置及化学键的断裂方式,而质量精度直接影响碎片离子信息的可靠性。

以某沙坦类原料药中的未知杂质为例,其分子离子峰分子式通过高精确质量测量确定为C22H23N5O3([M+H]+精确质量406.1772 u)。进一步分析碎片离子,发现m/z 253.1020的碎片峰——若TOF-MS质量精度为1 ppm,测量值范围是253.1020±0.00025 u,对应的分子式为C13H13N3O2(精确质量253.1013 u),结合沙坦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含四氮唑环与联苯结构),可推断该碎片是四氮唑环与联苯结构的断裂产物(断裂位点为联苯与咪唑环之间的C-N键)。

若质量精度降至5 ppm,m/z 253.1020的可信范围是253.1020±0.001265 u,对应的分子式可能有C14H15N3O(253.1223 u,超出)、C13H11N5O(253.0968 u,接近),这会导致断裂位点的推断错误——若误将碎片离子归为C13H11N5O,可能会认为断裂发生在四氮唑环内部,而非联苯与咪唑环之间,最终得出错误的杂质结构(如四氮唑环取代位置错误)。

高质量精度还能辅助识别“重排碎片离子”——某些杂质在电离过程中会发生化学键的重排(如麦氏重排),产生非常规的碎片离子。例如,某酯类原料药的杂质发生麦氏重排后,产生m/z 195.0870的碎片离子,质量精度为1 ppm时,其分子式为C11H11O3(精确质量195.0704 u),进而推断出杂质的酯键位于分子的末端位置,与后续NMR验证结果一致。

质量精度对痕量杂质识别的影响

原料药中的痕量未知杂质(含量<0.05%)通常表现为质谱图中的弱信号(信噪比<10:1),此时质量精度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能否从噪音中提取有效信号。TOF-MS的高质量精度结合“提取离子流图(XIC)”技术,可通过设定窄质量窗口(如5 ppm或1 ppm)筛选目标离子,排除噪音干扰。

例如,某抗癌原料药中的痕量杂质(含量0.03%),其[M+H]+为520.2560 u。若使用质量精度为5 ppm的TOF-MS,设定XIC的质量窗口为±5 ppm(520.2560±0.0026 u),则XIC图中会包含大量噪音信号(来自主成分的碎片离子或背景污染),无法准确积分杂质的峰面积;而若质量精度提升至1 ppm,质量窗口缩小至±1 ppm(520.2560±0.00052 u),XIC图中的噪音信号被有效过滤,杂质峰的信噪比从8:1提升至25:1,不仅能准确测量含量,还能获取清晰的分子离子峰信号用于分子式推导。

此外,高质量精度还能区分“同质量数”的痕量杂质与主成分碎片——比如某抗生素原料药的主成分分子离子峰为450.1800 u,其碎片离子m/z 300.1200 u与未知痕量杂质的[M+H]+(300.1200 u)质量数相同。若质量精度为10 ppm,无法区分两者的精确质量差异(杂质精确质量300.1210 u,主成分碎片300.1190 u,质量差0.0020 u);而质量精度为1 ppm时,可通过0.0020 u的差异将两者完全分离,避免误将碎片离子当作杂质。

某药企的实际案例显示:在分析某降糖原料药的痕量杂质时,质量精度为3 ppm时,未能检测到含量0.02%的杂质;而质量精度提升至1 ppm后,通过窄质量窗口的XIC技术,成功检测到该杂质,并最终鉴定为合成工艺中的中间体残留(分子式C15H18O6),及时优化了合成工艺。

TOF-MS质量精度的实际控制策略

为确保TOF-MS在原料药杂质分析中的质量精度,实际操作中需采取多项控制措施:首先,优先选择“内部校准”模式——通过持续注入锁定质量液(如甲酸钠溶液或利血平的甲醇溶液),实时修正测量误差,可将质量精度从外部校准的5-10 ppm提升至1-2 ppm。例如,在分析某甾体类原料药时,每30分钟注入一次利血平碎片离子(m/z 609.2807 u)作为锁定质量,确保整个分析过程中质量精度稳定在1.5 ppm以内。

其次,严格控制飞行管的温度——TOF-MS的飞行时间与离子的运动速度相关,而温度变化会影响离子的动能(kT,k为玻尔兹曼常数)。通过将飞行管温度控制在±0.1℃范围内,可避免因温度波动导致的质量精度下降。某实验室的对比实验显示:飞行管温度波动2℃时,质量精度从1.2 ppm降至4.5 ppm;温度稳定后,质量精度恢复至1.1 ppm。

此外,优化离子源参数也是关键——电喷雾离子源(ESI)的喷雾电压、鞘气流量及毛细管温度会影响离子的聚焦效果,进而影响质量精度。例如,某头孢类原料药的杂质分析中,将ESI的喷雾电压从4.5 kV调整至3.8 kV,鞘气流量从10 L/min降至8 L/min,离子聚焦效果提升,质量精度从2.1 ppm优化至1.1 ppm。

最后,定期维护仪器也是保障质量精度的重要环节——每周清洁离子源的喷雾针与毛细管,每月更换飞行管内的真空泵油,每季度校准检测器的时间分辨率,可避免因仪器污染或性能下降导致的质量精度恶化。某实验室的维护记录显示:未定期清洁离子源时,质量精度从1.0 ppm降至3.2 ppm;清洁后,质量精度恢复至1.1 ppm。

相关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单位,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