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皮吸收测试在药品经皮给药系统研发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探讨
透皮吸收测试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经皮给药系统(TDDS)因能规避口服首过效应、降低注射痛苦,成为药物研发的重要方向。而透皮吸收测试作为TDDS研发的“核心探针”,直接关联药物能否有效穿透皮肤、给药系统设计是否合理,以及用药的安全性与一致性。本文从原理、指标到应用场景,拆解透皮吸收测试在TDDS研发中的关键价值,为行业提供实操层面的参考。
透皮吸收测试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框架
透皮吸收测试的核心,是用体外模型模拟药物穿过人体皮肤的生理过程。最常用的Franz扩散池法,原理很直观:把皮肤样本(比如猪皮,它的角质层厚度、脂质结构和人体皮肤几乎一致,来源也稳定;人尸体皮肤更接近真实,但获取难、成本高)固定在扩散池的“供给室”和“接收室”中间。供给室加待测的药物或贴剂,接收室装和人体组织液渗透压差不多的接收液(比如磷酸盐缓冲液)。实验时保持32℃(人体皮肤表面温度),定期从接收室取样,用高效液相色谱测药物浓度,就能算出累积透皮量、稳态透皮速率(Jss,单位时间单位面积透过去的药量)、滞后时间(药物接触皮肤到开始稳定透皮的时间)这些关键指标。
举个例子,滞后时间越长,说明药物穿透角质层的速度越慢;Jss越高,说明单位时间透过去的药越多。这些指标不是抽象的数字,而是直接反映药物“能不能穿过去、穿得有多快”的量化结果。
要注意的是,体外测试不是“随便模拟”,而是有严格的标准化流程——比如皮肤的处理(脱毛、脱脂要彻底)、扩散池的温度控制、接收液的选择,每一步都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只有标准化,才能让不同实验室的结果可比,为研发提供可靠依据。
验证药物皮肤穿透能力的“可行性敲门砖”
药物能不能穿过皮肤,是TDDS研发的第一步——如果药物连角质层都穿不过,经皮给药就无从谈起。透皮吸收测试就是帮你“验明正身”的工具。比如维生素A酸,脂溶性好,容易溶进角质层的脂质里,测试会显示它的Jss很高;而胰岛素,分子量有5800Da,亲水性强,根本钻不过脂质间隙,测试的累积透皮量可能连治疗浓度的1/10都达不到,这时候就知道,胰岛素不适合做贴剂,得换别的剂型。
再比如某新型抗癌药,体外测试24小时累积透皮量只有8μg/cm²,而临床需要的最低有效量是15μg/cm²,这就说明这个药本身透皮能力不够,要么加促渗剂,要么改凝胶剂增加皮肤接触面积,不然研发下去也是浪费时间。
简单说,透皮吸收测试就是给药物“做体检”,直接告诉你“能不能做经皮给药”,避免走弯路。
评估给药系统设计合理性的“反馈仪”
经皮给药系统的设计,比如贴剂用什么基质、做储库型还是基质型,不是拍脑袋决定的,得靠测试反馈。比如压敏胶是贴剂的核心,丙烯酸酯胶适合亲水性药物,硅酮胶适合亲脂性药物——如果给亲脂性药物用了丙烯酸酯胶,测试会显示Jss比硅酮胶低一半,这就说明基质选错了,得换。
再比如储库型贴剂(药物装在独立小袋子里,通过控释膜慢慢释放)和基质型贴剂(药物分散在胶里)的区别:储库型的Jss更稳定,但如果控释膜的孔太大,测试会发现Jss突然变高,可能导致血药浓度波动;基质型的Jss会随着胶里的药物减少而下降,如果胶里药加少了,测试会显示24小时后透皮量骤降,没法持续治病。
还有贴剂的黏附力,太弱容易掉,皮肤接触时间不够,透皮量就会低;太强会扯伤皮肤。这时候透皮测试得和剥离强度测试一起做——比如某贴剂黏附力刚好,测试显示24小时透皮量达标,那设计就合理;如果黏附力弱,透皮量比预期低20%,就得调整胶的配方。
优化促渗策略的“试金石”
促渗剂是提升透皮能力的关键,但不是随便加的,得靠测试选最优的。比如氮酮(Azone)是常用的促渗剂,能破坏角质层的脂质排列;油酸能让脂质更流动;薄荷醇能扩张皮肤血管,间接促吸收。不同药物对促渗剂的反应不一样——某抗生素用1%氮酮,Jss从5μg/cm²/h升到15μg/cm²/h;用5%油酸,Jss直接到25μg/cm²/h,而且滞后时间从4小时缩短到2小时,这就说明油酸对这个药的促渗效果更好。
再比如物理促渗,比如离子导入,用电流把水溶性药物“推”过皮肤。某胰岛素凝胶用离子导入后,测试显示Jss比单纯凝胶高10倍,但电流超过0.5mA/cm²时,皮肤会发红破损——这时候就知道,0.3mA/cm²是“有效又安全”的范围。
促渗策略不是“加越多越好”,比如某药加5%氮酮,Jss是高了,但皮肤刺激性测试显示红斑评分超标,这时候就得减到3%,再测透皮量够不够——透皮测试就是帮你找到“效果和安全的平衡点”。
保障药物生物利用度的“量化标尺”
经皮给药的生物利用度(进入血液的药量比例),不是越高越好,而是要刚好落在治疗窗里——太低没效果,太高会中毒。透皮吸收测试就是帮你量这个“刚好”的工具。比如某镇痛贴剂,临床需要血药浓度维持在10-20ng/mL。体外测试显示Jss是15μg/cm²/h,通过体内外相关性(IVIVC)模型换算,对应的血药浓度是14ng/mL,刚好在治疗窗中间,这就说明生物利用度达标。
再比如某降压药,治疗窗是5-10ng/mL。测试显示Jss是8μg/cm²/h,换算后血药浓度是7ng/mL,没问题;如果Jss升到12μg/cm²/h,换算后是11ng/mL,超过上限了,就得把贴剂的面积缩小点,或者减少药的含量。
生物利用度的核心是“精准”,透皮测试的量化数据,就是把“精准”从概念变成可操作的标准。
控制给药安全性的“防火墙”
经皮给药的安全风险,主要是“透太多”或者“局部刺激”。透皮测试能直接管“透太多”的问题。比如某激素药,治疗窗很窄,血药浓度超过5ng/mL会导致骨质疏松。测试显示24小时累积透皮量是30μg/cm²,换算后血药浓度是4ng/mL,没超过上限,安全;如果累积透皮量是40μg/cm²,换算后是6ng/mL,就得调整——要么把贴剂做小一圈,要么降低药的浓度。
还有皮肤局部的药物滞留量,比如某抗炎药膏,滞留量超过10μg/cm²会导致皮肤萎缩。测试显示滞留量是5μg/cm²,那就安全;如果是12μg/cm²,就得改配方,减少皮肤里的药量。
虽然透皮测试不能代替体内毒性实验,但能提前把高风险的设计筛掉——比如某贴剂测试显示透皮量超标,就不用拿到临床去试了,直接改,减少安全隐患。
确保批次间质量一致性的“质控砝码”
生产的时候,哪怕原料混合不均匀、促渗剂加少了一点,都可能让不同批次的贴剂透皮效果不一样。透皮吸收测试就是控制这种波动的“砝码”。比如某贴剂的质量标准要求,批次间Jss的变异系数(CV)不能超过10%——如果某批次的CV是15%,说明混合的时候没搅匀,得回去查原料或者工艺;如果CV是8%,就符合标准。
再比如皮肤处理的一致性,比如某批次的皮肤没彻底脱脂,角质层的脂质多了,透皮速率就会降低。测试发现这个批次的透皮量比标准批次低20%,就得调整皮肤处理的流程,比如延长脱脂时间,确保每批次皮肤的通透性都一样。
药品质量的核心是“每一批都一样”,透皮测试用数字说话,把“一样”变成可检查的标准,避免批次间的差异影响药效。
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