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服务热线:

汽车零部件光老化测试中紫外线照射时间的设定依据

三方检测单位 2023-08-13

汽车零部件光老化测试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汽车零部件长期暴露在户外会面临紫外线、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的侵蚀,其中紫外线是导致材料老化降解的核心因素之一。光老化测试作为评估零部件耐候性的重要手段,紫外线照射时间的设定直接影响测试结果的准确性与相关性——时间过短无法模拟实际老化程度,过长则可能导致测试资源浪费或结果偏离实际。因此,明确紫外线照射时间的设定依据,是确保测试有效反映零部件真实使用性能的关键环节。

实际使用环境的紫外线累积剂量

汽车零部件的光老化过程本质是长期接收紫外线能量的结果,因此设定照射时间的核心依据是目标市场的实际紫外线累积剂量。不同地区的紫外线强度差异显著——赤道附近地区(如东南亚、澳大利亚北部)全年紫外线指数(UVI)常超过10,年累积紫外线剂量(以340nm波长为例)可达8000-10000 MJ/m²;而高纬度地区(如北欧、加拿大北部)UVI多在2-5之间,年剂量仅2000-3000 MJ/m²。

测试前需获取目标市场的长期环境数据,通常可通过气象部门的连续监测、专业环境数据库(如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的UV数据)或第三方检测单位的区域耐候性报告获得。例如,若某款汽车的目标市场是中国南方(如广东),其年紫外线剂量约为6000 MJ/m²,若零部件设计寿命为10年,则总累积剂量为60000 MJ/m²。

将累积剂量转化为照射时间时,需结合测试设备的辐照度参数(如荧光紫外线灯的辐照度常设定为0.55 W/m²@340nm)。计算公式为:照射时间(小时)= 总累积剂量(J/m²) /(辐照度(W/m²)× 3600(秒/小时))。以广东为例,总累积剂量60000 MJ/m²=6×10¹⁰ J/m²,辐照度0.55 W/m²,则时间=6×10¹⁰ /(0.55×3600)≈30303030秒≈8417小时。

需注意的是,实际使用中零部件并非全年24小时暴露在阳光下,需考虑日照时长(如中国南方年日照时长约1800-2200小时),因此计算时需乘以“有效暴露系数”——即零部件实际接收紫外线的时间占总时间的比例。例如,外饰件的有效暴露系数约为0.3(每天约7小时日照),则上述例子中的实际有效照射时间需调整为8417×0.3≈2525小时。

材料固有耐候性能的差异

不同汽车零部件材料的光稳定性差异极大,这直接影响紫外线照射时间的设定。例如,未改性的聚丙烯(PP)因分子链中的C-H键易被紫外线断裂,通常在1000小时荧光紫外线照射后会出现明显脆化;而添加了2%紫外线吸收剂(UVA)和1%受阻胺光稳定剂(HALS)的PP,耐候性可提升3-5倍,需3000-5000小时才会出现类似老化现象。

工程塑料如聚碳酸酯(PC)的光稳定性优于PP,但长期暴露仍会发生黄变——未加稳定剂的PC在2000小时照射后ΔE(色差)可达5以上(人眼可明显察觉),而添加了抗黄变剂的PCΔE仅为1-2。弹性体材料如三元乙丙橡胶(EPDM)常用于密封条,其耐紫外线性能取决于交联度和防老剂含量,交联度高的EPDM可耐受4000小时以上照射而不出现裂纹。

材料的光降解机理是关键:聚烯烃(PP、PE)的老化主要是自由基链式反应导致分子链断裂,而聚酯(PET)则是酯键水解与光氧化共同作用,聚氨酯(PU)的氨基甲酸酯键易被紫外线破坏。因此,设定照射时间前需参考材料供应商提供的“耐候性曲线”——即材料性能(如拉伸强度、色差)随紫外线剂量变化的关系,确保时间设定覆盖材料达到失效阈值的区间。

行业标准与测试方法的规定

汽车行业的光老化测试需遵循国际或国内标准,这些标准对紫外线照射时间有明确规定。例如,ISO 4892-3《塑料—实验室光源暴露试验方法—第3部分:荧光紫外线灯》中,针对不同材料推荐了不同的循环周期(如8小时照射+4小时冷凝),总测试时间可根据材料类型选择1000、2000或3000小时。

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SAE)的标准更具针对性:SAE J2020《汽车外饰件加速老化试验方法》规定,外饰件(如保险杠、格栅)的测试需采用“UV-A 340nm灯,辐照度0.55 W/m²”,总照射时间为5000小时,以模拟10年的户外暴露;SAE J1960《汽车内饰件加速老化试验方法》则针对内饰件,采用“UV-A 351nm灯,辐照度0.35 W/m²”,总时间为3000小时,对应5年的内饰暴露。

国内标准如GB/T 16422.3《塑料实验室光源暴露试验方法第3部分:荧光紫外线灯》与ISO 4892-3等效,而GB/T 32088《汽车外饰件塑料材料耐候性试验方法》则结合中国气候特点,规定了针对不同区域的照射时间——如针对热带气候(海南、云南),外饰件测试时间为6000小时;针对温带气候(北京、上海)为4000小时。

需注意的是,标准中的时间规定是“最低要求”,实际测试需根据产品定位调整——若客户要求更高的耐候性(如豪华车零部件),可在标准基础上延长20%-50%的时间,以确保性能余量。

加速老化测试的加速因子计算

为缩短测试周期,汽车行业常采用加速老化测试,其核心是通过提高辐照度来压缩实际时间,这就需要计算“加速因子(AF)”——即加速测试时间与实际暴露时间的比值。加速因子的计算公式主要基于“辐照度比例法”:AF=加速测试辐照度/实际环境辐照度。

例如,实际环境中某地区的紫外线辐照度(340nm)为0.1 W/m²,加速测试采用0.55 W/m²的辐照度,则AF=0.55/0.1=5.5。若实际使用10年的有效暴露时间为8000小时,则加速测试时间=8000/5.5≈1455小时。

但加速因子并非越大越好,需控制在“线性加速区间”内——即材料的老化速率与辐照度成正比的范围。若辐照度过高(如超过1.0 W/m²),可能导致材料发生“非自然老化”(如过度交联或降解),使测试结果偏离实际。因此,多数标准规定加速测试的辐照度不超过0.6 W/m²@340nm,确保加速因子在3-10之间。

此外,加速因子还需考虑温度和湿度的影响——紫外线照射时的温度越高,材料老化速度越快。例如,SAE J2020规定照射阶段的黑板温度为60℃±3℃,冷凝阶段为50℃±3℃,这一温度设定已包含在标准的加速因子中,无需额外调整时间。

零部件使用位置的紫外线暴露差异

汽车零部件的使用位置决定了其接收紫外线的强度和时长。外饰件(如前保险杠、车门后视镜盖)直接暴露在阳光下,紫外线接收量接近环境最大值;内饰件(如仪表板、座椅表皮)虽有挡风玻璃阻挡,但普通玻璃可透射约90%的UV-A(波长320-400nm),仍会受到紫外线影响;而底盘部件(如悬挂臂、排气管隔热罩)几乎不暴露在阳光下,无需考虑紫外线老化。

以挡风玻璃的透射率为例:UV-A的透射率约为90%,UV-B(波长280-320nm)约为10%,因此内饰件的紫外线老化主要由UV-A引起。SAE J1960标准针对内饰件采用UV-A 351nm灯(更接近透过玻璃的紫外线光谱),辐照度0.35 W/m²,总时间3000小时,对应5年的内饰暴露。

外饰件中的“垂直暴露部件”(如车门板)与“倾斜暴露部件”(如引擎盖)的紫外线接收量也不同——引擎盖因倾斜角度(约30°-45°),在正午时接收的紫外线量比垂直部件高约20%。因此,设定照射时间时需根据零部件的安装角度,乘以“角度系数”(如引擎盖的角度系数为1.2,车门板为1.0),调整总照射时间。

老化失效模式的针对性匹配

汽车零部件的光老化失效模式多样,包括褪色、开裂、力学性能下降、表面粉化等,不同失效模式对应的紫外线照射时间差异显著。例如,颜料的光稳定性较差时,零部件可能在200小时照射后出现明显褪色(ΔE>3);而材料的力学性能下降(如拉伸强度保留率<80%)可能需要1000小时以上。

设定照射时间前需明确“关注的失效模式”:若客户要求“褪色不超过可接受范围”,则时间应设定到色差达到ΔE=2(人眼难以察觉)的时刻;若关注“抗开裂性能”,则需设定到显微镜下观察到裂纹长度>0.5mm的时间。例如,某款红色保险杠的颜料ΔE随时间变化曲线显示,200小时ΔE=1.5,500小时ΔE=3.0,若客户要求ΔE≤2.0,则照射时间应设定为300小时左右。

需注意的是,不同失效模式可能存在“协同效应”——褪色可能伴随表面粉化,开裂可能伴随强度下降。因此,测试时间需覆盖所有关注的失效模式,即取各失效模式对应时间的最大值。例如,褪色需要300小时,开裂需要800小时,则总照射时间应设定为800小时,以确保两种失效模式都被评估。

相关服务

暂未找到与汽车零部件光老化测试相关的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单位,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