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领域

环境领域

服务热线:

区域性噪声普查监测的组织实施与数据汇总

三方检测单位 2017-11-27

噪声监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区域性噪声普查是系统掌握区域声环境质量、识别噪声污染特征的重要手段,其组织实施的规范程度与数据汇总的科学水平,直接影响对区域噪声污染现状的判断及后续防治措施的有效性。本文聚焦“组织实施”与“数据汇总”两大核心环节,从前期准备、点位布设、现场监测到数据处理、可视化表达、质量核查,逐一拆解关键流程与技术要求,为基层开展区域性噪声普查提供兼具规范性与实用性的操作指引。

区域性噪声普查的前期准备

区域性噪声普查的前期准备是确保工作有序开展的基础,核心是制定科学的普查方案与落实资源保障。方案制定需明确四大核心内容:一是普查范围,需结合行政边界与声环境管理需求,明确覆盖的城区、郊区或特定功能区域(如产业园区、交通枢纽周边);二是普查目标,如掌握区域声环境质量现状、识别主要噪声源、评估功能区达标情况等;三是技术路线,确定采用“功能区监测+网格普查”结合的模式(如城区用网格法覆盖全域,重点功能区加密点位);四是进度安排,细化“方案编制-点位布设-监测实施-数据汇总-成果输出”各阶段的时间节点。

人员培训是前期准备的关键环节。需针对监测人员开展“理论+实操”双轨培训:理论培训涵盖《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08)、《环境噪声监测技术规范 城市声环境常规监测》(HJ 640-2012)等标准规范,重点讲解噪声监测的基本概念(等效声级、昼夜等效声级)、不同功能区的监测要求;实操培训需模拟现场监测场景,包括声级计的校准(用标准声源在监测前、中、后分别校准,误差需≤0.5 dB)、监测点位的定位(用GPS记录经纬度,误差≤10m)、现场记录的规范(如天气状况、周围50m内的噪声源类型、仪器工作状态等),培训后需通过考核(理论考试+现场操作考核)方可上岗。

设备保障需聚焦仪器的校准与维护。所有参与普查的声级计需在监测前7天内完成计量检定(由具备资质的计量机构出具检定证书),现场监测前需用标准声源(如1kHz、94dB的标准声源)进行校准,校准结果需记录在《现场监测记录表》中;监测过程中若发现仪器异常(如显示不稳定、校准值偏差超过0.5 dB),需立即停止使用,更换备用仪器并重新校准;监测结束后需对仪器进行清洁与保养,避免灰尘、湿气影响后续使用。

监测点位的科学布设

监测点位的布设直接决定普查数据的代表性,需严格遵循“规范导向+需求导向”原则。首先需明确布设依据,主要参考《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08)与《环境噪声监测技术规范 城市声环境常规监测》(HJ 640-2012):对于城市建成区,优先采用“网格法”布设点位——将普查区域划分为等间距网格(通常为500m×500m或1000m×1000m,具体网格大小需根据普查范围调整,如主城区范围较小用500m网格,郊区范围较大用1000m网格),每个网格的中心位置设为监测点位;对于功能区明确的区域(如工业区、居住区),需叠加“功能区法”——在0类(疗养区、高级别墅区)、1类(居住、文教机关)、2类(商业、居住混合)、3类(工业)、4类(交通干线两侧)功能区分别布设点位,每个功能区的点位数量需满足“区域面积≥1km²布2个点,≥2km²布3-5个点”的要求。

点位布设需规避三类干扰因素:一是避免在噪声源附近(如距交通干线不足20m、距施工场地不足50m)布设点位,防止局部噪声源掩盖区域整体噪声水平;二是避免在高反射性表面附近(如建筑物墙面、广告牌)布设点位,反射声会导致测量值偏高(通常偏高1-3 dB);三是避免在地形复杂区域(如山坡、洼地)布设点位,地形起伏会影响声音的传播,导致数据偏差。

点位确定后需进行“现场核查”:通过实地踏勘确认点位的可达性(如是否有道路通行、是否允许人员进入)、周边环境的符合性(如50m内无明显噪声源、无高反射性物体),并记录点位的具体位置(如“XX路与XX街交叉口西北侧50m,人行道旁”)与地理坐标(用GPS或手机定位APP记录,精度需≤10m);若发现点位不符合要求,需调整至相邻网格的中心位置或功能区的其他区域,并重新进行核查。

现场监测的规范实施

现场监测需严格遵循“时间规范+操作规范+记录规范”。时间选择需符合《声环境质量标准》的要求:昼间监测时段为6:00-22:00(优先选择10:00-16:00,此时交通与社会活动噪声较稳定),夜间监测时段为22:00-6:00(优先选择23:00-2:00,此时噪声源较少,能反映区域背景噪声);每个点位的监测时间需满足:昼间监测10分钟(连续监测,每分钟读取1个数据,共10个数据),夜间监测10分钟(同样连续监测),若监测过程中出现突发噪声(如鸣笛、施工噪声),需延长监测时间至15分钟,取去除突发噪声后的10分钟数据平均值。

操作规范需聚焦“仪器设置+监测姿态”。声级计需设置为“慢响应”(时间常数为1s,适用于稳态噪声)、“A计权”(模拟人耳对声音的响应特性),监测时需将仪器举至距地面1.2m高度(与人耳高度一致),朝向噪声源方向(若无法确定主要噪声源,需将仪器朝向正前方),避免遮挡(如手臂、身体遮挡麦克风,会导致测量值偏低1-2 dB);监测人员需站在仪器后方1m处,避免自身噪声(如说话、走动)影响测量结果。

记录规范需确保“全程可追溯”。现场监测时需填写《现场监测记录表》,内容包括:点位编号、监测日期、昼间/夜间、开始时间、结束时间、仪器编号、校准值、经纬度、天气状况(温度、湿度、风速,风速需≤5m/s,若风速超过5m/s需用防风罩)、周围50m内的噪声源类型(如交通噪声、社会生活噪声、工业噪声)、现场异常情况(如突发噪声、仪器故障)、监测人员签名。记录需用黑色签字笔填写,字迹清晰,不得涂改(若需修改,需用斜线划掉并签名确认)。

数据汇总的前期处理

数据汇总的第一步是“原始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监测结束后需在24小时内将《现场监测记录表》与仪器存储的数据(如SD卡中的数据)汇总至数据处理中心,数据处理人员需核对“记录表数据”与“仪器数据”的一致性(如点位编号、监测时间、等效声级值),若发现不一致(如记录表中的等效声级为55 dB,仪器数据为58 dB),需立即联系监测人员核实,确认是记录错误还是仪器数据导出错误,若为记录错误需修改记录表并签名确认,若为仪器数据导出错误需重新导出数据。

异常值处理是前期处理的核心。异常值指“偏离正常范围的数据”,主要包括三类:一是仪器故障导致的数据(如仪器未校准导致的高值或低值,如某点位昼间等效声级为80 dB,而周边点位均为50-55 dB,检查现场记录发现仪器未校准),需剔除该数据并安排补测;二是突发噪声导致的数据(如监测时遇到卡车鸣笛,某1分钟数据为70 dB,而其他9分钟数据均为50-52 dB),需剔除该分钟数据,取剩余9分钟数据平均值;三是逻辑错误导致的数据(如某点位夜间等效声级高于昼间,检查现场记录发现夜间有施工噪声),需剔除该数据并补测。

数据补测需遵循“及时+规范”原则。对于需补测的点位,需在原监测时间的3天内完成补测(如原监测为周一昼间,补测需在周四前完成),补测的时间、方法、人员、仪器需与原监测一致(如原监测用A仪器、监测时段为10:00-10:10,补测需用同一台仪器、同一时段),补测数据需替换原异常数据,并在《数据处理记录表》中注明补测情况。

数据的分类统计与指标计算

数据分类需按“多维维度”展开:一是按功能区分类,统计0-4类功能区的昼间等效声级(Ld)、夜间等效声级(Ln)、超标率(超标点位数量/功能区总点位数量×100%);二是按区域分类,统计城区(建成区)、郊区(建成区以外的区域)、城乡结合部的噪声水平;三是按噪声源类型分类,统计交通噪声(交通干线两侧点位)、社会生活噪声(商业区内点位)、工业噪声(工业区内点位)的贡献值(如交通噪声占城区总噪声的比例)。

指标计算需严格遵循《环境噪声监测技术规范 城市声环境常规监测》的要求。等效声级(Leq)的计算:对于10分钟的连续监测数据,Leq=10×lg[(1/10)×Σ10^(Li/10)],其中Li为第i分钟的声级值;超标率的计算:若某点位的Leq超过对应功能区的标准限值(如1类区昼间标准为55 dB,夜间为45 dB),则判定为超标,超标率=超标点位数量/总点位数量×100%;昼夜等效声级(Ldn)的计算:Ldn=10×lg[(16×10^(Ld/10)+8×10^(Ln/10))/24],其中16为昼间时长(6:00-22:00),8为夜间时长(22:00-6:00)。

示例:某1类功能区点位的昼间监测数据为53、54、55、54、53、55、54、53、55、54 dB,计算Leq:首先计算每个数据的10^(Li/10),分别为200、251、316、251、200、316、251、200、316、251,求和为2552,平均值为255.2,Leq=10×lg255.2≈54 dB(符合1类区昼间标准55 dB的要求)。

数据的空间可视化表达

数据的空间可视化是将抽象数据转化为直观成果的关键,需借助GIS(地理信息系统)工具实现。首先需将监测点位的经纬度数据导入GIS软件(如ArcGIS、QGIS),与区域行政区划图(如城区街道边界、功能区边界)进行叠加;然后将每个点位的等效声级值与GIS图层关联,采用“分级着色法”(如将Leq分为≤50 dB(绿色)、51-55 dB(黄色)、56-60 dB(橙色)、≥61 dB(红色)),生成“声环境质量热力图”;最后添加辅助信息(如功能区边界、交通干线、主要噪声源位置),使热力图更具可读性。

空间可视化需注意“准确性+美观性”。准确性方面,点位的经纬度需与GIS图层的坐标系统一致(如采用WGS84坐标系),避免点位偏移;分级标准需符合《声环境质量标准》的要求(如1类区昼间标准为55 dB,因此56 dB及以上为超标,需用橙色或红色表示);美观性方面,颜色搭配需符合视觉习惯(如低噪声用冷色调,高噪声用暖色调),图例需清晰(标注颜色对应的声级范围),地图需包含比例尺、指北针、标题(如“XX市2024年区域性噪声普查声环境质量热力图”)。

示例:某城市用ArcGIS生成的声环境热力图显示,城区中心的商业区内(2类功能区)Leq为56-60 dB(橙色),超标率为30%;城区边缘的居住区内(1类功能区)Leq为50-55 dB(绿色/黄色),超标率为5%;郊区的农村区域Leq为≤50 dB(绿色),无超标点位,直观反映了“城区噪声高于郊区、商业区分区噪声高于居住区”的规律。

数据质量的多维核查

数据质量核查是确保普查结果可靠的最后一道防线,需从“过程回溯+逻辑检查+结果验证”三个维度展开。过程回溯需检查监测实施的合规性:核对《现场监测记录表》中的校准记录(是否每台仪器都进行了校准)、时间记录(是否符合昼间夜间要求)、异常情况记录(是否有突发噪声或仪器故障),若发现某点位未记录校准值,需认定该点位数据无效,需补测。

逻辑检查需聚焦“数据的合理性”。一是同一点位的昼间与夜间数据逻辑:通常夜间数据应低于昼间数据(若夜间数据高于昼间数据,需检查现场记录是否有夜间施工或交通噪声异常);二是同一功能区的点位数据逻辑:如1类功能区的10个点位中,9个点位的Leq为50-55 dB,1个点位的Leq为65 dB,需检查该点位的现场记录(是否距交通干线不足20m),若为交通噪声干扰,需剔除该数据;三是不同区域的点位数据逻辑:如城区点位的Leq应高于郊区点位(若郊区点位的Leq高于城区,需检查是否有工业企业或交通干线经过郊区)。

结果验证需通过“对比分析”实现。将普查结果与历史数据对比(如2023年的普查结果),若某区域的Leq较去年上升5 dB,需分析原因(如新增交通干线、新建商业综合体);将普查结果与同期的环境投诉数据对比(如某区域的噪声投诉量较高,对应普查结果的Leq也较高),若投诉量高但普查结果低,需检查点位布设是否合理(如投诉集中在某小区,但普查点位未覆盖该小区),必要时补充点位重新监测。

成果输出的标准化要求

成果输出需遵循“内容完整+格式规范”。普查报告需包含以下内容:一是前言(普查背景、目标、范围);二是监测技术路线(点位布设方法、监测时间、仪器设备、质量控制措施);三是监测结果(点位信息表:编号、经纬度、功能区类型;监测数据表:每个点位的昼间Leq、夜间Leq、Ldn;统计结果表:各功能区的平均Leq、超标率、达标率);四是声环境质量分析(基于热力图的空间分布分析、基于统计结果的时间分布分析、主要噪声源分析);五是附件(现场监测记录表、仪器检定证书、校准记录、补测记录)。

图表规范需聚焦“清晰性+可读性”。表格需包含标题(如“XX市2024年区域性噪声普查功能区监测结果表”)、表头(功能区类型、点位数量、昼间平均Leq、夜间平均Leq、超标率)、数据(保留一位小数);图表需包含标题、坐标轴标签(如X轴为功能区类型,Y轴为平均Leq)、图例(如不同颜色代表不同时段)、数据来源(如“数据来源:XX市2024年区域性噪声普查”);照片需包含现场监测照片(如监测人员正在校准仪器、监测点位的现场环境)、声环境热力图照片,照片需注明拍摄时间、地点、内容(如“2024年5月10日,XX路与XX街交叉口点位,监测人员正在校准声级计”)。

成果归档需符合“可追溯性”要求。所有普查资料(方案、记录表、数据、报告、照片)需整理成电子档案(PDF格式,命名规则为“XX市2024年区域性噪声普查-资料类型-日期”)与纸质档案(装订成册,加盖单位公章),电子档案需存储在专用服务器(备份两份,分别存放在不同地点),纸质档案需存放在档案室(温度18-24℃,湿度45-60%),保存期限为30年(符合《环境保护档案管理办法》的要求)。

相关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单位,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