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行业VOCs排放检测采样点布设规范及注意事项
VOCs排放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印刷行业是VOCs排放重点领域,其排放检测的核心环节是采样点布设——布点科学与否直接影响数据真实性与监管有效性。但当前部分企业存在布点随意、未贴合生产场景等问题,亟需明确规范与实操细节。本文结合凹印、胶印、柔印等工艺特点,梳理采样点布设的关键规则及常见误区,为企业合规检测、监管精准执法提供参考。
采样点布设的核心原则
代表性是布点的首要原则,需覆盖VOCs产生的全流程关键环节——比如凹印的油墨槽呼吸阀、干燥箱排气口,胶印的润版液回收装置、印后覆膜环节,不能仅选单一环节。某凹印企业曾只在干燥箱出口布点,忽略油墨桶泄漏,导致数据低估实际排放30%。
可比性要求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同行业不同企业的采样点位置一致。比如胶印企业均在印刷机集气罩出口1米处布点,才能保证数据横向对比有效;若今年在罩口、明年在排气筒中段,数据将失去参考价值。
安全性不可忽视:采样点需避开高温、高压区域,比如干燥箱附近用耐高温采样管,厂界点远离交通干道避免外界干扰。某企业曾在齿轮上方布点,导致采样人员被刮伤,正是忽略了安全原则。
这三项原则需同时满足,缺一不可——只讲代表性不讲安全会引发事故,只讲可比不讲代表会导致数据失真。
不同印刷工艺的采样点差异
凹印的核心排放源是干燥环节(占比70%)与油墨槽挥发(20%),采样点需布在干燥箱排气筒(距离出口1.5倍管径)、油墨循环系统呼吸阀(装针型采样阀)。若干燥箱用热风循环,需布在循环风排风管道,而非新风入口,避免稀释浓度。
胶印的排放来自润版液异丙醇(40%)、油墨乳化(30%)、上光环节(20%),采样点选在润版液排气口、印刷机集气罩出口、上光机干燥筒。集气罩若为侧吸式,需布在罩口中心,避开边缘漏风区。
柔印虽多用水性油墨,但溶剂型油墨的排放仍需关注:采样点布在油墨槽密封罩出口、干燥箱排气筒(距离弯头2倍管径以上)。因柔印干燥温度低(60-80℃),采样点需装除湿装置,避免湿度影响检测。
丝印的排放集中在干燥环节(60%)与网版清洗(30%),采样点布在干燥箱顶排口(丝印干燥箱多为顶排式)、清洗槽局部排风罩出口。清洗槽用香蕉水时,采样点需布在罩口下方10cm,因香蕉水密度大易下沉。
排气筒采样点的布设要求
位置选择需在平直管段:距离弯头、阀门等部件下游≥3倍管径(圆形)或3倍当量直径(矩形),上游≥2倍管径。某企业曾在弯头后1倍管径处布点,气流紊乱导致数据波动RSD超20%,调整到4倍管径后波动降至5%以内。
数量按排气筒直径确定:≤0.3m设1个中心测点;0.3-0.6m设2个对称点;>0.6m设4个象限点。比如直径1m的排气筒,需在东、南、西、北四象限各布一点,取平均值——某企业曾因只布1点,数据比实际低30%。
距离内壁要求:直径≤1m时,采样点距内壁≥0.1m;>1m时≥0.2m。若直径0.5m,采样点应在距中心0.15m处(中心到内壁0.25m,减去0.1m),确保测到管内主流区浓度。
无组织排放采样点的布设要点
厂界点布在厂界外1m、高度1.5-2m处,上风方向设对照点。某企业东边是农田(上风)、西边是居民楼(下风),采样点选在西边厂界外1.8m,同时在东边设对照点,减去背景值才是企业实际排放。
车间内点需在泄漏源下风向1-2m、工人呼吸带高度(1.2-1.5m)。比如油墨桶在角落,点布在桶下风向1.5m、高度1.4m,才能反映工人实际接触浓度——某企业曾在车间顶部布点,数据达标但工人头晕,正是没测到呼吸带浓度。
重点泄漏源(阀门、法兰)用针型阀或袋式采样,布在泄漏点正上方0.1-0.2m处。某企业泵密封泄漏,点布在侧方0.15m,检测到浓度200mg/m³(阈值50mg/m³),及时维修后达标。
采样点与生产工况的协同要求
采样需在正常工况下进行:连续生产企业负载率≥75%,间歇生产≥80%。某凹印企业采样时故意降负载到50%,数据达标但实际生产超标,监管要求重新在80%负载下采样,结果超标。
工艺参数需稳定:印刷速度、干燥温度、油墨粘度等不能调整。某胶印企业采样时突然提速度到1500张/小时,导致挥发量增加,数据无法反映正常工况,需重新采样。
废气收集系统需正常运行:集气罩风速≥0.5m/s。某企业集气罩风速仅0.3m/s,部分VOCs未收集,数据低估40%;调整风机频率至0.6m/s后,浓度显著升高。
采样点的标识与维护规范
采样点需设耐候性标识(不锈钢材质),内容包括编号、名称(如“凹印干燥箱排气筒点”)、布设日期、责任部门、电话。某企业用纸质标签,下雨后模糊,分不清各点用途,影响后续检测。
每月至少检查一次:查看采样管是否堵塞、阀门是否泄漏、标识是否清晰。某企业采样管被油墨颗粒堵塞,流量不足导致数据偏低,每月清理后问题解决。
记录需完整:布点、调整、维护均要记录日期、原因、操作人员。某企业改造干燥箱后调整采样点,未记录原因,监管检查时无法说明合理性,被要求补做验证。
常见错误布点行为的规避
避开气流紊乱区:不能在弯头、三通下游不足3倍管径处布点。某企业在三通后1倍管径布点,数据波动RSD超20%,调整到4倍管径后降至5%。
远离风机进出口:风机压缩会改变浓度,某企业在风机出口布点,数据比实际高2倍,调整到风机上游3倍管径处后恢复正常。
不忽略无组织点:部分企业只布排气筒点,忽略厂界与车间点。某企业排气筒达标但厂界超标,正是因未测无组织排放——无组织点能反映收集系统的漏洞。
避免采样点过少:直径>0.6m的排气筒需布4个点,某企业直径1.2m仅布1点,数据低30%;增加到4点取平均后,数据更准确。
特殊场景的采样点调整
间歇生产企业(如丝印):采样选在生产中间时段(如8:00-12:00生产,选9:30-11:30),覆盖高峰期。某广告公司桌面丝印机,采样点布在全封闭集气罩出口1m处,高度1.2m。
小型设备(如桌面胶印机):无排气筒时用全封闭集气罩,点布在罩口中心。某图文店的小型机,集气罩为透明塑料,点布在罩口1m处,测到无组织排放浓度150mg/m³,需加强收集。
改造后设备:比如溶剂型凹印改水性凹印,需重新评估排放环节——干燥箱VOCs减少,但油墨槽密封更好,可减少干燥箱点、增加油墨槽点;若更换风机,需重新确认排气筒平直段位置。
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