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石子含量怎么检测
混凝土检测,工程材料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混凝土中石子(粗骨料)作为骨架组分,直接影响强度、耐久性及施工性能,其含量偏差会导致离析、强度不足或成本浪费。准确检测石子含量是混凝土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需区分新拌与硬化混凝土场景,采用针对性方法。本文详细梳理两类混凝土的石子含量检测流程、操作要点及误差控制,为工程实践提供技术参考。
新拌混凝土石子含量检测的前期准备
新拌混凝土石子含量检测需先完成试样选取与工具准备。根据GB/T 50080要求,试样应从同一盘或车混凝土中随机选取,量不少于所需量1.5倍(且≥20L),避免取表面或离析部位——比如车运混凝土需从卸料口的前、中、后三段各取1/3,混合后作为试样。工具需准备精度0.1kg的磅秤、符合规格的容量筒(如10L、20L,需提前用蒸馏水校准容积)、5mm筛(分离石子与砂浆)、拧干的湿布及温度计。
检测环境需控制在20±5℃,避免阳光直射或风吹——若现场温度过高(>25℃),需用塑料布覆盖试样,防止水分蒸发导致砂浆变稠,影响石子分离效率。
此外,需提前测试当前批次石子的表观密度(按GB/T 14685标准,用排水法测ρ,单位g/cm³),为体积法计算提供基础参数。
新拌混凝土石子含量的直接称量法
直接称量法是现场快速检测的首选方法,核心是分离石子并称量质量。步骤如下:首先称取新拌混凝土试样总质量m₁(准确至0.1kg,如取10kg试样);随后将试样倒入5mm筛,用手轻搅使砂浆通过筛孔,筛上残留即为石子——若混凝土坍落度较大(>100mm),需先将试样摊平10cm厚,用铁铲铲去表面2cm厚的砂浆层,再取内部石子,避免砂浆过多黏附。
接着用湿布轻轻擦拭石子表面,去除附着的砂浆(需逐块处理,避免用力导致石子磨损);最后称量干净石子的质量m₂。石子质量分数计算为w=(m₂/m₁)×100%——比如m₁=10kg,m₂=4.5kg,则w=45%。需注意:分离过程中需用容器接取筛下砂浆,防止小石子随砂浆流失;若石子表面仍有残留砂浆,可用软毛刷轻刷,不可用水冲洗(会导致石子吸水,影响质量)。
该方法的优势是操作简单,但需保证试样量足够大(≥10kg)——若试样量过小(如<5kg),可能因局部离析导致结果偏差。
此外,对于泵送混凝土(坍落度>150mm),需增加擦拭次数(每块石子擦3次),确保砂浆去除彻底。
新拌混凝土石子含量的体积法
体积法适用于需获取石子体积分数的场景,通过测量石子体积与混凝土总体积的比值计算含量。步骤为:先称取新拌混凝土试样总质量m₁(如10kg);再将试样倒入容量筒,按GB/T 50080规定捣实——用Φ16mm、长600mm的钢棒,从边缘向中心均匀捣实,每层捣25次(共3层),捣完后用橡皮锤轻敲筒壁3次,测得混凝土总体积V₁(如10kg试样的体积为6.7L,则V₁=6700cm³)。
随后分离出石子(同直接称量法),将石子倒入另一容量筒,同样捣实至表面稳定,测得石子捣实体积V₂(如4.5kg石子的体积为2812.5cm³,若ρ=1.6g/cm³,则V₂=4500g/1.6g/cm³=2812.5cm³)。石子体积分数计算为φ=(V₂/V₁)×100%(如2812.5/6700×100%≈42%);质量分数则为w=(ρ×V₂/m₁)×100%(如1.6×2812.5/10000×100%=45%)。
需注意:捣实操作需严格一致——钢棒需垂直插入,深度至下层表面,不可过深或过浅;每层捣完后需用直尺刮去多余混凝土,使表面与容量筒口齐平。若捣实过松,V₁会偏大,导致体积分数偏小;过紧则反之。建议同一试样捣实3次,取平均值减少误差。
硬化混凝土石子含量检测的试样制备
硬化混凝土石子含量检测需先制备代表性试样。从结构中钻取芯样时,芯样直径需大于石子最大粒径3倍(如石子最大粒径20mm,芯样直径需≥60mm),长度≥直径——若结构厚度不足(如楼板厚度120mm),可钻取短芯样(长度=厚度),但需保证芯样包含完整的石子骨架。
钻取后用切割机将芯样切成100mm×100mm×100mm试块,用清水冲洗表面,再用钢丝刷去除浮浆(需刷至石子表面露出);随后将试块放入105±5℃烘箱,烘干至恒重——前后两次称量差≤0.1%(如第一次称500g,第二次称499.9g,即为恒重)。烘干后取出冷却至室温(避免温度骤变导致试块开裂),再进行破碎分离。
若试块表面有裂缝,需用环氧树脂填补——将环氧树脂与固化剂按2:1比例混合,涂于裂缝处,待24h固化后再打磨平整,防止破碎时石子从裂缝处脱落。
硬化混凝土石子含量的烘干称量法
烘干称量法是硬化混凝土的经典检测方法,步骤如下:首先称量烘干后试块总质量m₁(如500g);随后用锤子轻轻破碎试块(需用橡胶垫承接,防止石子弹跳丢失),用5mm筛分离石子与水泥浆——若混凝土强度较高(C60以上),需用颚式破碎机,调至间隙≥石子最大粒径(如20mm),确保石子不被破碎。
收集筛上石子,用清水冲洗3次(每次浸泡5min),去除表面水泥浆——冲洗时需用流动水,避免水泥浆重新附着;冲洗后将石子放入烘箱,再次烘干至恒重,称量质量m₂(如225g)。石子质量分数计算为w=(m₂/m₁)×100%(如225/500×100%=45%)。
需注意:破碎过程中需收集所有石子,即使小颗粒(如5~10mm)也需纳入称量——若遗漏,会导致结果偏小。若石子表面仍有残留浆体,可用软毛刷轻刷,不可用盐酸等腐蚀性溶液清洗(会溶解石子中的碳酸钙,影响质量)。
硬化混凝土石子含量的图像分析法
图像分析法适用于非破坏性检测,核心是通过数字图像计算石子面积占比。步骤如下:将硬化混凝土试块切成5mm厚的薄片(用金刚石锯片切割),用环氧树脂浸渍(增强石子与水泥浆的对比度),然后用金相砂纸打磨至表面光滑(Ra≤0.8μm)——打磨时需用180#、320#、600#砂纸依次打磨,每道砂纸磨至前一道划痕消失。
用高分辨率相机(≥300dpi)拍摄薄片图像(覆盖整个薄片区域,如10cm×10cm),导入ImageJ软件处理:先将彩色图像转为灰度图(“图像-类型-8位”),再用“阈值”工具(“图像-调整-阈值”)区分石子(深色)与水泥浆(浅色)——需调整阈值参数(如亮度100~150),使石子轮廓清晰;最后用“分析-粒子分析”功能,计算石子的面积占比A(如42%)。
根据 stereology 原理,二维面积占比近似等于三维体积占比(φ≈A%)。若需计算质量分数,需先测硬化混凝土的表观密度ρ_c(用排水法:称烘干试块质量m,再称试块浸入水中的质量m’,ρ_c=m/(m-m’)×ρ水,ρ水=1g/cm³),则w=(φ×ρ)/ρ_c×100%(如ρ=1.6g/cm³,ρ_c=2.4g/cm³,φ=42%,则w=(42%×1.6)/2.4×100%=28%?不对,等一下,正确计算是:w=(m_aggregate/m_total)×100%=(ρ_aggregate×V_aggregate)/(ρ_concrete×V_concrete)×100%,而V_aggregate/V_concrete=φ,所以w=(ρ_aggregate×φ)/ρ_concrete×100%——比如ρ_aggregate=2600kg/m³,φ=40%,ρ_concrete=2400kg/m³,则w=(2600×0.4)/2400×100%≈43.3%)。
需注意:图像分析法需拍摄3~5张不同位置的薄片(如试块的上、中、下部位),取平均值减少抽样误差;若石子颜色与水泥浆接近(如浅色石子),可采用染色法——用亚甲基蓝溶液(1%浓度)浸泡薄片1h,水泥浆会染成蓝色,石子保持原色,增强对比度。
检测过程中的常见误差及控制
试样代表性误差:新拌混凝土需从盘/车的不同部位取3份试样,混合后检测;硬化混凝土需从结构的不同楼层、不同构件取芯(如每层取2个芯样),避免单一试样的局限性。若现场发现离析(石子下沉、砂浆上浮),需重新取样——离析试样的石子含量会偏高,无法反映真实情况。
分离过程误差:新拌混凝土分离时,若砂浆残留过多,需增加擦拭次数(每块石子擦3次);硬化混凝土破碎时,若石子破碎,需降低破碎力度(如用手动锤代替电动锤)或更换筛孔(如用10mm筛,避免小石子被误判为水泥浆)。
称量误差:需使用精度0.1g的电子天平(用于小试块,如≤100g)或0.1kg的磅秤(用于大试块,如≥10kg),称量前用标准砝码校准——若砝码质量偏差>0.1%,需调整天平旋钮至校准状态。
体积测量误差:容量筒需每半年校准一次——用蒸馏水装满容量筒,称量质量m,计算容积V=m/ρ水(ρ水=1g/cm³);若容量筒容积偏差>1%,需更换新筒。
检测结果的规范判定要求
新拌混凝土石子含量需符合配合比设计要求,根据GB 50164《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石子质量分数的允许偏差为±2%(当配合比中石子含量≤50%时)或±3%(当含量>50%时)——比如配合比设计石子含量45%,检测结果需在43%~47%之间。若超出偏差,需调整配合比:如结果为48%(偏高),需减少石子用量5kg/m³,重新拌制混凝土并检测。
硬化混凝土石子含量需符合GB 50204《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要求,粗骨料含量偏差不应超过配合比设计值的±5%——比如设计值45%,检测结果需在42.75%~47.25%之间。若结果超出,需进一步检测混凝土强度(如回弹法测强度):若强度达到设计值的95%以上,可判定合格;若低于95%,需钻芯测强度,评估对结构的影响。
检测报告需包含:试样信息(来源、数量、成型日期)、检测方法(直接称量法/体积法/烘干称量法/图像分析法)、仪器型号(天平型号、容量筒规格、烘箱温度)、环境条件(温度、湿度)、计算过程(公式、参数)及结果判定(是否符合规范)——报告需加盖检测单位公章,确保可追溯。
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