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

医疗器械

服务热线:

CLSI EP25指南中临床前性能验证精密度评估的简化方法

三方检测单位 2018-07-05

临床前性能验证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CLSI EP25是临床实验室开展体外诊断试剂(IVD)临床前性能验证的核心指南,其中精密度评估因直接关联试剂批内/批间一致性、影响临床结果可靠性,成为验证的“必查项”。传统精密度评估常因样本量需求大、实验周期长、变量覆盖全让实验室面临效率压力,而指南中提及的简化方法通过“聚焦关键变异源、优化实验设计”,为平衡验证质量与效率提供了可行路径。本文将拆解EP25中精密度评估简化方法的逻辑、步骤与质控要点,助力实验室高效落地验证工作。

精密度在EP25中的核心定位:从“指标”到“临床可靠性”

在EP25指南中,精密度被定义为“规定条件下多次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具体分为“重复性”(同一批次、操作者、仪器短时间内的变异)与“中间精密度”(不同批次、时间、操作者的变异)。对临床而言,精密度直接影响诊断准确性——若某血糖试剂批间CV达15%,同一患者用两批试剂检测可能出现“5.8mmol/L(正常)”与“6.8mmol/L(异常)”的矛盾结果,干扰临床决策。因此,精密度评估是临床前验证中“判断试剂是否能进入临床”的关键门槛。

传统精密度评估的设计逻辑是“覆盖所有可能的变异”:需5批试剂、20天实验、2个浓度水平、3次重复,总样本量达600个(5批×20天×2浓度×3重复)。这种设计虽全面,但对临床前阶段的试剂(如研发中的新试剂)或小实验室而言,资源投入过高——研发团队更需“快速验证核心性能”,而非“覆盖所有场景”。

传统方法的痛点:为什么需要简化?

传统精密度评估的痛点集中在“三难”:一是样本难——需准备高、低浓度的新鲜样本,且每批实验需重复制备;二是时间难——20天连续实验需占用仪器与人力,影响常规检测;三是统计难——需用多因素方差分析(ANOVA)分解批间、批内、操作者的变异,对实验室统计能力要求高。

EP25中的简化方法并非“降低标准”,而是“用数据驱动优化”。指南明确:“当某因素的变异对总精密度的贡献<10%时,可省略该因素的实验”。例如,某化学发光试剂的预实验显示:批间变异占65%、浓度占25%,而操作者仅占10%——此时可省略操作者的重复实验,将样本量从600个减少到360个(3批×20天×2浓度×3重复),效率提升40%。

简化方法的核心逻辑:从“全因素”到“风险优先”

EP25简化方法的本质是“聚焦对精密度影响最大的因素”。实验室需先通过1-2批预实验,用方差分析(ANOVA)计算各因素的变异系数(CV),再根据CV占比筛选关键因素。例如,某新冠抗原试剂的预实验显示:

- 批间变异CV:12%(占总变异60%);

- 浓度水平CV:5%(占25%);

- 操作者CV:2%(占10%);

- 仪器CV:1%(占5%)。

此时,实验设计可聚焦“批次”与“浓度”两个变量,省略操作者与仪器的重复实验,将总实验时间从20天压缩到10天(覆盖试剂开瓶后14天的稳定期),样本量减少至36个(3批×5天×2浓度×3重复)。

样本量优化:选“关键浓度”而非“全浓度”

样本量的简化是最易落地的环节。传统方法要求“2个浓度(低、高)×3次重复”,但简化方法中可调整为“1-2个临床关键浓度”——即参考区间边界或临床决策点。例如:

- 糖尿病检测试剂:临床决策点是7mmol/L(空腹血糖异常),可选7mmol/L(参考上限)与10mmol/L(临床高值)两个浓度,覆盖常用场景;

- 肿瘤标志物检测试剂:临床决策点是25ng/mL,可选20ng/mL(参考上限)与30ng/mL(临床高值),避免无关浓度的冗余实验。

此外,样本类型的选择也可简化:若试剂主要用于血清样本,且说明书未提及血浆或全血,则可仅做血清样本的精密度,无需覆盖所有样本类型。

时间维度的压缩:覆盖“使用周期”而非“长期追踪”

传统方法需20天连续实验,但简化方法可根据试剂的“使用周期”调整时间点。例如:

- 开瓶后稳定期为14天的试剂:选第1天(开瓶当天)、第7天(中期)、第14天(末期)3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做1批实验,覆盖试剂的全使用周期;

- 开瓶后稳定期为48小时的试剂(如新冠抗原):选第1天与第2天2个时间点,覆盖使用周期内的变异。

这种设计既压缩了时间,又保证了结果的代表性——若试剂在使用周期内的精密度稳定,长期追踪的意义并不大。

统计方法的简化:避免“过度复杂”

传统精密度评估需用多因素方差分析分解变异,但简化方法中若变量减少,可改用更简单的统计工具:

- 仅涉及“批次”与“浓度”两个变量时,用双因素方差分析判断交互作用(如高浓度的批间差异是否更大);

- 仅涉及“批次”一个变量时,用t检验比较两批试剂的均值差异,判断批间一致性;

- 数据符合正态分布时,用标准差(SD)计算CV;若偏态分布,用中位数绝对偏差(MAD)替代,避免“为正态分布而做数据转换”的繁琐。

实施简化方法的关键质控点

简化方法的核心是“保证结果的可靠性”,因此需坚守三个“不能省”:

1、质控品的使用:每批实验必须带质控品,确保实验过程稳定。例如,若某批次的质控品结果超出±2SD,需重新测试该批次,排除仪器或试剂误差;

2、数据追溯性:需记录每批实验的操作者、仪器编号、试剂批次、实验时间、样本浓度等信息,以便后续追溯变异来源——例如,若某批次的CV突然升高,可通过记录回溯到“试剂批次过期”或“仪器未校准”;

3、最低标准的坚守:EP25规定简化方法的最低要求是“2个批次×2个浓度×3次重复”,不可低于此标准——例如,不能只用1个批次或1个浓度,否则结果的可靠性无法保证。

常见误区:简化不是“随意删减”

实验室最易陷入的误区是“主观省略关键因素”:

- 例如,某试剂说明书提及“可用于血清与血浆”,但实验室为简化仅做了血清样本的精密度,导致后续临床使用中血浆样本结果偏差;

- 再如,某试剂用于3种仪器型号,但实验室仅用1种仪器做实验,结果无法推广到其他型号;

- 还有实验室为省时间,将重复次数从3次减少到2次,导致CV计算的误差增大(3次重复的CV更稳定)。

这些误区的本质是“用简化牺牲质量”——而EP25的简化方法要求“用数据驱动简化”,而非主观判断。实验室需先做预实验,用数据证明“某因素的影响极小”,再省略该因素。

相关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单位,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