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 15189对临床前性能验证实验室的质量控制要求
临床前性能验证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ISO 15189《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的要求》是规范医学实验室运营的国际标准,其对临床前性能验证的质量控制要求,聚焦于确保检测系统、方法及流程的可靠性,是实验室出具准确结果的核心保障。临床前性能验证涵盖检测前的方法确认、设备校准、样本处理等关键环节,质量控制则是将标准转化为实际操作的“桥梁”,通过系统性的规则约束,让每一步验证过程都可追溯、可重复,最终支撑实验室的能力符合临床需求。
临床前性能验证的范围与对象界定
ISO 15189要求临床前性能验证的对象需覆盖实验室所有“影响检测结果的因素”,包括新购置的完整检测系统(如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搭配原厂试剂、校准品的组合)、自行组装的检测系统(如通用仪器搭配第三方试剂),以及现有方法的变更场景——如试剂批号更换、仪器硬件升级、检测程序参数调整(如孵育时间修改)。即使是实验室自制的试剂(如胶体金快速检测卡的 homemade 配方)或对标准方法的修改(如简化样本前处理步骤),也必须纳入验证范围。
验证的范围并非仅局限于方法学本身,还需延伸至“关联环节”:比如使用新检测系统时,需同步验证样本离心速度、储存温度对结果的影响;若更换试剂供应商,除了验证试剂的分析性能,还需确认试剂与现有仪器的兼容性(如试剂的粘稠度是否导致仪器加样误差)。这种“全因素覆盖”的要求,本质是避免因某一环节遗漏导致验证结果失效。
此外,ISO 15189明确“验证对象需与临床需求匹配”——比如用于急诊的快速检测方法,需额外验证其“周转时间”性能;用于新生儿筛查的检测方法,需重点验证“最低检测限”(即能否检测出极低浓度的目标物质),确保验证的针对性。
性能指标的确认与可接受标准
ISO 15189对临床前性能验证的核心要求是“确认方法的分析性能符合预期”,需验证的指标包括:准确度(结果与参考值的一致性)、精密度(重复检测的变异程度,分为批内精密度、批间精密度)、线性范围(检测结果与样本浓度的线性相关性)、最低检测限(LOD,能可靠检测出的最低浓度)、分析特异性(不与其他物质发生交叉反应)、干扰耐受性(如样本中的溶血、脂血、黄疸对结果的影响程度)。
每个指标的可接受标准需“有依据”:若制造商提供了性能参数(如试剂说明书标注“批内CV≤2%”),实验室需通过实验验证该参数的真实性;若制造商未提供(如第三方试剂无详细说明书),则需参考行业标准(如CLIA’88规定的生化项目允许总误差)或临床需求(如肿瘤标志物检测的允许误差需小于临床诊断阈值的10%)。
以“线性范围”验证为例,ISO 15189要求实验室需使用至少5个浓度水平的样本(覆盖预期检测范围的0-120%),通过回归分析计算线性相关系数(r)和偏差(如每个浓度点的实测值与理论值的差异)。若r≥0.995且每个浓度点的偏差≤允许误差,则线性性能符合要求;若偏差超过限值,需调整检测范围(如将高浓度样本稀释后检测)并重新验证。
需注意的是,性能指标的确认需“重复实验”——比如精密度验证需至少做20次重复检测(批内精密度)或连续5天的批间检测(批间精密度),确保结果的统计学可靠性,避免单次实验的偶然性。
校准品与质控品的溯源性控制
校准品是确保检测结果准确的“基准”,ISO 15189要求所有用于临床前验证的校准品,需具备“可追溯的溯源链”——即校准品的赋值需溯源至国际标准物质(如ISO 17511规定的一级参考物质)或更高层级的参考方法(如参考实验室的检测方法)。例如,血糖检测的校准品需溯源至NIST(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的葡萄糖标准物质(SRM 965),若使用第三方校准品,需要求供应商提供“溯源性声明”(如校准品的赋值过程符合ISO 17511)。
质控品的要求同样严格:实验室需使用“有证质控品”(如带有CNAS或ISO 17034认证的质控品)或自行制备的质控品(需赋值准确且稳定)。质控品的赋值需通过“多批次检测”确定——比如使用新质控品前,需连续检测20次,计算均值(靶值)和标准差(SD),作为日常质控的判断依据。若质控品为冻干粉,需验证复溶后的稳定性(如复溶后24小时内的浓度变化是否≤1%),避免因复溶不当导致质控结果失控。
此外,ISO 15189要求“校准与验证同步”——比如在验证新检测系统的精密度时,需使用校准后的仪器进行检测;若校准品过期或批次更换,需重新校准仪器,并重新验证方法的性能(如精密度、线性范围),确保校准的变化不会影响验证结果的可靠性。
对于“无溯源性的情况”(如某些罕见病的检测指标无国际标准物质),实验室需通过“方法学对比”建立内部溯源链——比如与参考实验室的检测结果对比,将参考实验室的结果作为“替代基准”,确保校准品的赋值具有一致性。
方法学对比与偏差评估
方法学对比是验证新方法准确性的关键步骤,ISO 15189要求实验室需将新方法(待验证方法)与“参考方法”(如ISO 15193规定的参考测量程序)或“已确认的常规方法”(如实验室已使用多年且性能稳定的方法)进行对比。对比的样本需满足“临床代表性”——即覆盖待检测指标的常见浓度范围(如低、中、高浓度各占1/3),样本量至少40份(若样本浓度分布不均,需增加至50份以上)。
对比实验的操作需“标准化”:同一批样本需在同一时间内用两种方法检测,避免样本储存时间过长导致结果变化;检测人员需熟悉两种方法的操作,减少人为误差;若样本需前处理(如离心、稀释),两种方法需使用相同的前处理流程。
偏差评估的核心是“计算系统误差”:实验室需用回归分析计算两种方法结果的相关性(r≥0.975为可接受),并计算“平均偏差”(所有样本偏差的平均值)、“比例偏差”(回归方程的斜率与1的差异)、“恒定偏差”(回归方程的截距)。例如,用新方法检测血糖,与参考方法对比后,回归方程为y=0.98x+0.1,则比例偏差为-2%(0.98-1),恒定偏差为0.1mmol/L,需判断这两个偏差是否在允许误差范围内(如CLIA’88规定血糖的允许总误差为±10%,则-2%的比例偏差和0.1mmol/L的恒定偏差均符合要求)。
若偏差超过允许范围,实验室需查找原因:比如比例偏差过大可能是校准品溯源性问题(如校准品赋值偏高),恒定偏差过大可能是仪器加样量不准确(如新仪器的加样针误差为+2μL)。找到原因后,需调整方法(如重新校准仪器、更换校准品)并重新进行对比实验,直至偏差符合要求。
样本处理的标准化控制
样本处理是临床前验证中最易被忽视但影响最大的环节,ISO 15189要求“样本处理的每一步都需标准化”,并验证这些流程对结果的影响。例如,检测血清中的钾离子时,需验证“采集管类型”的影响——使用EDTA抗凝管会导致钾离子浓度升高(EDTA含钾),因此需规定使用无抗凝剂的血清管;检测肌钙蛋白I时,需验证“储存温度”的影响——4℃储存24小时后肌钙蛋白I的浓度会下降5%,因此需规定样本采集后4小时内检测或-20℃冷冻保存。
验证的方法通常是“变量控制实验”:固定其他条件,改变某一变量(如采集后离心时间),检测结果的变化。比如验证离心时间对血糖的影响,可采集10份全血样本,分别在采集后0.5小时、1小时、2小时离心,检测血清血糖浓度,若2小时离心的样本血糖浓度比0.5小时的低10%,则需规定“采集后1小时内离心”。
ISO 15189还要求“样本处理流程需形成文件”——即编写《样本采集与处理SOP》,明确规定:采集容器的类型(如BD Vacutainer 血清管)、采集量(如5mL全血)、储存条件(如2-8℃)、运输方式(如冰袋运输)、前处理步骤(如离心速度3000rpm×10分钟)。这些SOP需作为临床前验证的“输入条件”,即验证实验需严格按照SOP操作,确保验证结果与实际临床操作一致。
对于“特殊样本”(如溶血、脂血、黄疸样本),实验室需验证其对检测结果的干扰程度——比如溶血样本中的血红蛋白会对生化检测的比色法产生干扰(血红蛋白的吸收峰与检测底物重叠),需通过实验确定“允许的溶血程度”(如血红蛋白浓度≤5g/L时,结果偏差≤5%),并在SOP中规定“溶血样本的处理方式”(如拒绝接收或注明干扰情况)。
人员能力的确认与维护
人员是临床前性能验证的“执行主体”,ISO 15189要求“参与验证的人员需具备与其职责相匹配的能力”。首先,人员的资质需符合要求——比如负责方法学验证的人员需具备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或持有《医学检验师资格证》;负责仪器校准的人员需接受过仪器制造商的培训(如贝克曼库尔特的生化仪校准培训),并获得培训证书。
培训是能力确认的核心:实验室需为参与验证的人员提供“针对性培训”——比如验证新检测系统时,需培训仪器的操作流程(如样本加载、校准步骤、故障排查)、试剂的保存条件(如试剂需2-8℃储存,避免冷冻)、验证实验的操作规范(如如何进行精密度检测的重复实验)。培训后需通过“考核”确认能力——比如让人员独立完成一次精密度验证实验,考核其操作的规范性(如加样量是否准确、数据记录是否完整)和结果的准确性(如计算的CV值是否与标准一致)。
ISO 15189还要求“人员能力需定期维护”:实验室需每1-2年对人员进行“复训”,内容包括标准的更新(如ISO 15189:2022版本的变化)、新方法的引入(如新增的分子检测方法)、质量控制规则的调整(如从Westgard 1-2s规则改为1-3s规则)。复训后需重新考核,确保人员的能力符合当前的工作要求。
对于“新入职人员”,实验室需执行“导师制”——即由经验丰富的老员工带教3-6个月,带教内容包括验证实验的全流程(如从样本采集到数据统计),带教结束后需通过“实操考核”(如独立完成方法学对比实验)和“理论考核”(如考核ISO 15189对性能验证的要求),确认其能独立承担验证工作。
设备的校准与性能维护
设备是临床前性能验证的“硬件基础”,ISO 15189要求实验室需对所有用于验证的设备(如生化分析仪、酶标仪、离心机)进行“周期性校准”。校准的周期需根据设备的类型和使用频率确定——比如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需每6个月校准一次,离心机需每12个月校准一次(校准离心速度和时间)。校准需使用“有溯源性的标准物质”——比如校准生化仪的加样量时,需使用国家计量院的“液体体积标准物质”(如GBW(E)130123),确保校准结果的准确性。
设备的性能验证需与校准同步:比如校准生化仪后,需验证其“加样准确性”(如加样10μL时,实际加样量的误差需≤1%)、“温度稳定性”(如孵育槽的温度需保持在37℃±0.5℃)、“光学系统的线性”(如比色杯的吸光度线性需≥0.999)。这些性能验证的结果需记录在设备档案中,作为设备“能否用于验证”的判断依据——若性能验证不通过,需维修设备并重新校准,直至性能符合要求。
设备的日常维护同样重要:实验室需制定《设备维护SOP》,规定维护的项目和频率——比如生化分析仪需每天清洁加样针(用75%乙醇擦拭)、每周更换反应杯、每月清洁孵育槽;离心机需每周检查离心管的对称性(避免离心时失衡)、每月润滑转轴。维护后需记录维护的内容和结果(如“2024年3月15日,清洁生化仪加样针,无异常”),确保维护的可追溯性。
若设备出现故障(如生化仪的加样针堵塞),需立即停止使用,并采取“纠正措施”——比如更换加样针,重新校准设备,验证其性能,确保故障不会影响之前的验证结果。故障处理的过程需记录在《设备故障记录》中,包括故障现象、处理方法、验证结果,以便后续追溯。
数据记录与追溯性管理
数据记录是临床前性能验证的“证据”,ISO 15189要求“所有与验证相关的活动都需记录”,且记录需“完整、准确、可追溯”。记录的内容需包括:验证实验的基本信息(如实验日期、操作人员姓名、仪器型号、试剂批号、校准品批号)、实验的操作过程(如精密度验证时的重复次数、样本浓度)、实验结果(如每个样本的检测值、计算的CV值、线性相关系数)、结果的判断(如“精密度符合要求”或“线性范围需调整”)。
记录的格式需标准化:实验室需使用“结构化记录表格”——比如《精密度验证记录单》需包含“实验名称”“检测指标”“仪器型号”“试剂批号”“校准品批号”“样本浓度”“重复检测结果”“CV值计算”“结果判断”等字段,避免记录的随意性。记录需“实时填写”——比如在进行精密度检测时,每完成一次重复检测,需立即记录检测值,避免事后回忆导致的错误。
追溯性是记录的核心要求:实验室需通过记录“串联所有环节”——比如通过样本编号,可追溯到该样本的采集时间、采集人员、储存条件;通过仪器型号,可追溯到该仪器的校准日期、维护记录、故障历史;通过试剂批号,可追溯到试剂的到货日期、验收记录、保存条件。这种“全链条追溯”的能力,是ISO 15189审核时的重点——审核员可能会随机抽取一份验证记录,要求实验室追溯到所有相关的环节,验证记录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记录的保存期限需符合要求:ISO 15189要求记录需保存“至少5年”,或根据临床需求延长(如用于新生儿筛查的验证记录需保存至儿童成年)。保存的方式需安全——比如电子记录需备份(如存储在服务器和移动硬盘中),纸质记录需存放在防火、防潮的档案柜中,避免记录丢失或损坏。
内部质量控制的实施与失控处理
内部质量控制(IQC)是临床前性能验证的“实时监控工具”,ISO 15189要求“在验证实验过程中需同步进行IQC”,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首先,质控品的选择需符合要求——比如验证生化检测的精密度时,需使用“中浓度质控品”(覆盖临床常见浓度范围);验证线性范围时,需使用“低、中、高浓度质控品”(覆盖线性范围的全部区间)。
质控的频率需与实验类型匹配:比如进行精密度验证时,每批实验需做2次质控品检测(批内质控);进行方法学对比时,每10份样本需插入1次质控品检测(过程质控)。质控规则的选择需“科学合理”——比如使用Westgard规则(如1-2s为警告规则,1-3s为失控规则),或根据检测指标的特性选择自定义规则(如肿瘤标志物的质控规则可采用2-
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