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安全性能测试的碰撞测试评价标准
安全性能测试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新能源汽车的碰撞安全评价需兼顾“机械乘员保护”与“电安全防护”双重目标,既是保障用户生命安全的核心屏障,也是行业准入与市场信任的关键依据。当前主流评价体系(如C-NCAP、E-NCAP、IIHS及国标GB系列)均围绕这一核心,在传统燃油车碰撞标准基础上,补充电安全、电池防护等专项要求,形成“基础生存空间+电风险防控”的双维度评价逻辑。本文将从场景设计、电安全指标、特殊防护等维度,拆解新能源汽车碰撞测试评价标准的具体要求。
碰撞测试的基础场景与传统延续性
新能源汽车碰撞测试的基础场景延续了传统燃油车的核心逻辑——通过模拟真实事故中最常见的碰撞类型,考核乘员舱完整性与乘员伤害值。以正面碰撞为例,国标GB 11551-2014要求车辆以50km/h的速度撞击100%重叠刚性壁障,需满足乘员舱前排假人头部加速度≤60g(持续时间<3ms)、胸部压缩量≤75mm;而40%偏置碰撞(GB/T 37336-2019)则以64km/h的速度撞击可变形壁障,重点考核驾驶员侧乘员舱的侵入量(如A柱变形量需≤150mm)。这些场景的延续,本质是保障新能源汽车与传统车一致的“生存空间底线”——即使动力系统改变,乘员的基础生存权仍需通过刚性标准维持。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标准对新能源汽车的基础场景进行了细节调整。比如IIHS的小重叠正面碰撞(25%偏置),针对新能源汽车较重的整备质量(比同级别燃油车重10%-30%),将壁障的刚度提升了15%,以模拟更严苛的冲击力;E-NCAP则要求新能源汽车在正面碰撞后,需额外验证“高压系统未因碰撞导致误激活”——避免碰撞后车辆意外启动造成二次伤害。
侧面碰撞的双重考核:乘员与电安全
侧面碰撞是新能源汽车的“高风险场景”:一方面,侧面是乘员舱的薄弱方向(缺乏发动机等前部结构缓冲);另一方面,多数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包布置于底盘或侧围,侧面碰撞易直接冲击电池系统。因此,评价标准对侧面碰撞的要求更严格。
以国标GB 20071-2006《汽车侧面碰撞的乘员保护》为例,测试采用1400kg的移动壁障(模拟中型车),以50km/h的速度垂直撞击车辆驾驶员侧。标准要求:乘员胸部的肋骨变形量≤40mm(传统车为45mm),腹部压力≤2.5kPa(传统车为3kPa);同时,电池包侧面的变形量需≤10%(若电池包位于侧围,变形量需≤5%),且不能出现电解液泄漏或电芯暴露。
更严苛的是“侧面柱碰撞”测试(如GB/T 31498-2015中的附加要求):车辆以25km/h的速度撞击直径254mm的刚性柱(模拟电线杆、树木),考核电池包的“抗穿刺能力”——柱碰撞的接触面积更小、压强更高,易刺穿电池包外壳。标准要求,碰撞后电池包的绝缘电阻需≥100Ω/V(国标强制要求),且高压系统需在100ms内自动切断(比传统车的“断电时间”要求缩短50%)。某款主流新能源车型曾因侧面柱碰撞中电池包变形量达12%(超出10%的阈值),在C-NCAP测试中被扣减0.5分,最终无缘“五星级”评价。
电安全的专项评价维度
电安全是新能源汽车碰撞评价的“特有指标”,直接关联“碰撞后的二次风险”(如触电、起火)。当前标准的电安全评价主要围绕三个核心:高压断电、绝缘性能、高压部件防护。
首先是“高压系统自动断电”:根据GB/T 31498-2015,新能源汽车在碰撞后,需满足“所有高压电路的电压降至60V(DC)或30V(AC)以下”,且断电时间≤100ms。测试中,会在高压回路中串联电压传感器,实时监测碰撞后的电压变化——若断电时间超过100ms,或未完全切断高压,将直接判定“电安全不达标”。
其次是“绝缘电阻”:碰撞后,高压系统与车身底盘的绝缘电阻需≥100Ω/V(比如高压系统电压为600V,则绝缘电阻需≥60000Ω)。测试采用绝缘电阻测试仪,在碰撞后5分钟内连续测量3次,取最小值——若绝缘电阻不足,说明高压系统存在漏电风险,可能导致乘员或救援人员触电。
最后是“高压部件的机械防护”:标准要求高压电池包、电机控制器等部件的外壳,需能承受“1.5倍整车质量”的冲击力(传统车为1倍)。比如,电池包外壳的抗挤压能力需达到“在100kN的压力下,变形量≤5%”——这一要求源于真实事故案例:某新能源汽车因电池包外壳抗挤压能力不足,碰撞后外壳破裂,电芯短路引发起火。
电池包的机械防护与失效阈值
电池包是新能源汽车的“能量核心”,其碰撞后的完整性直接决定电安全风险。评价标准对电池包的机械防护要求,细化到“结构设计、固定方式、变形限制”三个层面。
结构设计上,标准要求电池包采用“多腔室”或“蜂窝状”加强结构——比如特斯拉Model 3的电池包,采用铝合金框架+蜂窝铝隔板,将电芯分成16个独立腔室,即使某一腔室受冲击,也能防止电芯连环短路。E-NCAP要求,电池包的“关键受力区域”(如侧面、底部)需采用厚度≥3mm的铝镁合金,或强度≥1500MPa的超高强度钢。
固定方式上,电池包与车身的连接螺栓需满足“10.9级高强度”(传统车为8.8级),且螺栓数量需比传统车多20%——比如某款紧凑级新能源SUV,电池包采用12颗M16螺栓固定,比同级别燃油车多3颗。标准要求,碰撞后螺栓的松动量需≤1mm(若松动量超过2mm,将判定电池包“固定失效”)。
变形限制上,国标GB/T 38031-2020要求,电池包在碰撞后的“体积变形率”需≤15%——体积变形率=(碰撞前体积-碰撞后体积)/碰撞前体积×100%。若变形率超过15%,说明电池包内部结构已被破坏,电芯有短路风险。某款国产新能源车型曾在测试中,电池包体积变形率达18%,被要求召回整改,更换加强型电池包外壳。
乘员舱完整性的新能源特殊要求
乘员舱是碰撞中的“生存空间”,新能源汽车因整备质量更大(电池质量占比达30%-40%),碰撞时的冲击力更强,因此评价标准对乘员舱的完整性要求更严格。
首先是“乘员舱的刚性要求”:C-NCAP要求新能源汽车的A柱、B柱采用“热成型钢”(强度≥1500MPa),且占比需≥60%(传统车为40%)。比如比亚迪汉EV的A柱,采用2000MPa热成型钢,碰撞后A柱变形量仅15mm(远低于150mm的阈值)。标准要求,乘员舱的“侵入量”需满足:驾驶员侧车门框侵入量≤100mm(传统车为120mm),油门踏板位移≤50mm(传统车为70mm)——这些数据源于人体工程学研究:当油门踏板位移超过50mm,驾驶员腿部骨折的概率将从10%升至35%。
其次是“地板结构的强化”: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包通常布置于地板下方,地板需承受电池包的重量(约300-600kg)及碰撞时的冲击力。标准要求,地板的“抗凹陷能力”需达到“在5kN的压力下,凹陷量≤10mm”(传统车为15mm)。比如,小鹏P7的地板采用“双层冲压钢板+碳纤维加强板”,抗凹陷能力比传统车提升40%,碰撞后地板变形量仅8mm,保障了驾驶员脚部空间的完整性。
特殊乘员群体的针对性保护
新能源汽车的加速性能(0-100km/h加速时间普遍在5-8秒,部分车型<3秒),导致碰撞时的“冲击加速度”比传统车高10%-20%,因此特殊乘员(儿童、孕妇、老年人)的保护要求更严格。
儿童乘员保护方面,标准要求新能源汽车的后排ISOFIX接口,需能承受“2倍儿童安全座椅质量+1.5倍儿童质量”的冲击力(传统车为1.5倍+1倍)。比如,C-NCAP测试中,儿童假人(18个月龄)的头部加速度需≤55g(传统车为60g),胸部压缩量≤40mm(传统车为45mm)。某款新能源车型因ISOFIX接口强度不足,在测试中儿童假人头部加速度达62g,被判定“儿童保护不达标”。
孕妇乘员保护是近年新增的评价点。E-NCAP采用“Q3假人”(模拟怀孕28周的孕妇),测试碰撞时孕妇腹部的“子宫压力”——标准要求子宫压力≤1.8kPa(传统车为2.2kPa)。这一要求源于医学研究:孕妇腹部压力超过2kPa,胎儿缺氧的概率将升至25%。某款高端新能源车型,通过在座椅靠背增加“孕妇专用缓冲垫”,将子宫压力降至1.5kPa,在E-NCAP测试中获得“孕妇保护满分”。
行人保护的新能源适配调整
新能源汽车的“静音性”(电动模式下噪音≤50dB,传统车为70dB),导致行人对车辆的感知时间缩短约0.5秒,增加了碰撞风险。因此,评价标准对新能源汽车的行人保护要求,重点在“前端结构优化”与“碰撞吸能”。
前端结构上,标准要求新能源汽车的“保险杠下缘高度”需≤450mm(传统车为500mm)——更低的保险杠能更早接触行人腿部,分散冲击力。比如,蔚来ES6的保险杠下缘高度为420mm,比同级别燃油车低80mm,碰撞时能将行人腿部的冲击力降低30%。
碰撞吸能方面,标准要求新能源汽车的引擎盖“缓冲空间”需≥100mm(传统车为80mm)——因新能源汽车无发动机,引擎盖下方空间更大,可设计更厚的缓冲泡沫(比如厚度从20mm增至30mm)。E-NCAP要求,新能源汽车的引擎盖在碰撞行人头部时,头部加速度需≤50g(传统车为55g),这一指标的提升,使行人头部重伤率从20%降至10%。
此外,标准要求新能源汽车需配备“低速警示音”(GB/T 37153-2018),在车速≤30km/h时发出≥58dB的声音——这一要求虽不直接属于碰撞测试,但需与行人保护评价联动:若车辆未配备低速警示音,行人保护评分将扣减10%。
数据采集的多维度验证体系
新能源汽车碰撞测试的数据采集,需覆盖“机械伤害、电安全、特殊防护”三个维度,形成“定量+定性”的验证体系。
机械伤害数据方面,需采集假人头部、胸部、腹部的加速度(精度±1g)、位移(精度±0.1mm)、压力(精度±0.1kPa)——比如,驾驶员假人的头部加速度传感器,需安装在“前额中央”与“枕骨”两个位置,以全面评估头部伤害。
电安全数据方面,需实时监测高压系统的电压(精度±0.1V)、电流(精度±0.01A)、绝缘电阻(精度±10Ω)——比如,碰撞后5分钟内,需每10秒测量一次绝缘电阻,确保数值稳定在100Ω/V以上。
特殊防护数据方面,需采集儿童假人的“ISOFIX接口拉力”(精度±1N)、孕妇假人的“子宫压力”(精度±0.1kPa)、行人假人的“腿部弯曲角度”(精度±1度)。比如,行人假人的腿部弯曲角度需≤30度(传统车为35度),否则将判定“行人腿部骨折风险高”。
这些数据的采集与分析,需通过“高速摄像系统”(1000帧/秒)同步验证——比如,碰撞时电池包的位移量,需通过高速摄像确认是否与传感器数据一致,避免“传感器故障”导致的误判。
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