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波无损探伤在奥氏体不锈钢焊缝检测中的波形分析技巧
无损探伤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奥氏体不锈钢因耐腐蚀、高温强度高等特性,广泛应用于化工、核电等领域,但焊缝易因焊接工艺产生气孔、夹渣、未熔合等缺陷,且焊缝区晶粒粗大、组织不均,导致超声波无损探伤时波形复杂、干扰多。波形分析作为超声波检测的核心环节,直接决定缺陷判定的准确性——只有掌握奥氏体焊缝的声学特性与波形规律,才能从复杂信号中识别真实缺陷。本文结合实际检测经验,梳理波形分析的关键技巧,助力检测人员提升判伤准确率。
奥氏体不锈钢焊缝的声学特性基础
要分析波形,先得搞懂奥氏体焊缝对超声波的“特殊反应”。奥氏体不锈钢焊缝的晶粒通常比母材粗大,且因焊接热循环形成柱状晶或等轴晶,晶粒取向杂乱——当超声波穿过时,晶界会散射声波,导致信号衰减(尤其是高频波,衰减可达母材的2-3倍)。比如纵波在奥氏体焊缝中传播时,波长越短(频率越高),与晶粒尺寸越接近,散射越严重,波形中会出现大量低幅杂波;而横波的衰减更明显,因为横波的剪切振动更容易被晶界阻碍。
焊缝的织构(焊道的层状结构)也会影响波形:层状结构会导致超声波传播速度不均,同一缺陷的反射波可能出现“分裂”——即一个缺陷对应多个相邻波峰。比如在多层焊的奥氏体焊缝中,第二层焊道的缺陷反射波可能分裂成两个峰,间隔约0.5mm,这是因为超声波穿过不同焊层时速度变化导致的。
还有焊缝的应力状态,焊接残余应力会导致奥氏体晶粒发生塑性变形,改变超声波的传播路径,使波形位置偏移。比如在焊接应力集中的区域,缺陷波的位置可能比实际位置偏1-2mm,检测时需要结合应力分布调整判读。
常见缺陷的典型波形特征
气孔的波形是“尖峰单脉”——因为气孔是球形或椭圆形,反射面光滑,超声波反射集中,所以波峰陡峭上升,快速下降,无后续杂波。比如在厚度10mm的316L不锈钢焊缝中,直径2mm的气孔会在显示屏上出现一个峰值约80%满屏的单波,位置对应焊缝中心(若气孔在熔合区,波位会偏母材一侧1-2mm)。
夹渣的波形是“多峰叠合”——夹渣通常是不规则的非金属夹杂物(如硅酸盐、氧化物),表面粗糙,反射声波方向杂乱,因此波形会出现多个连续小峰,波幅忽高忽低。比如焊接时带入的硅酸盐夹渣,检测时会看到波峰间隔约1-2mm的多峰信号,移动探头时波峰位置轻微偏移,但整体范围不变。
未熔合的波形是“平行连续”——未熔合是焊缝与母材或焊层间的未结合面,通常平行于焊缝方向,反射面平整,因此波形会出现连续、波幅相近的峰,位置固定在焊缝与母材的界面处。比如探头沿焊缝纵向移动时,未熔合的波峰始终出现在同一水平位置,波幅随探头移动变化小于10%。
裂纹的波形最具辨识度——“陡峭上升+尾波”:裂纹是尖锐线性缺陷,反射面垂直于超声波传播方向,波峰上升沿极陡,波幅常超90%满屏,且后续会有2-3个小尾峰(裂纹尖端的散射)。比如应力腐蚀裂纹检测中,裂纹波会快速上升到峰值,缓慢下降,伴随小尾峰,移动探头时波峰沿裂纹方向同步移动。
干扰波的识别与排除技巧
余高反射波是最常见的干扰——焊缝余高(表面凸起)会反射超声波,形成固定位置的波峰(通常在刻度2-3mm处,对应余高厚度)。识别方法:移动探头向焊缝两侧5-10mm,余高反射波会消失,而缺陷波随探头移动同步移动。比如余高2mm的焊缝,余高反射波位置约在刻度2mm处,移动探头后该波立即消失。
晶界散射杂波多出现于粗晶奥氏体钢(如铸造奥氏体钢)——晶界散射高频超声波,形成“密密麻麻的低幅波”,频率越高(5MHz以上探头)越明显,波幅不超20%满屏。排除方法:换用2.5MHz低频探头,低频波波长更长,不易被晶界散射,杂波减少甚至消失。
耦合剂假波由耦合剂中的气泡或残留导致——表现为“随机单峰”,波位不固定,波幅忽高忽低。解决方法:擦净探头与工件表面的耦合剂,重新均匀涂抹。比如用机油做耦合剂时,易混入空气形成气泡,导致检测时出现随机小峰,擦净后再涂即可消除。
探头参数对波形的影响及选择
频率选择:高频探头(5-10MHz)分辨率高,适合检测小缺陷(如0.5mm气孔),但衰减大,不适合粗晶材料;低频探头(1-2.5MHz)穿透深,衰减小,适合厚焊缝(≥20mm)或粗晶钢。比如检测厚度8mm的304不锈钢焊缝,用5MHz探头能清晰分辨2mm夹渣;检测厚度30mm的粗晶奥氏体钢,用2.5MHz探头更合适。
角度选择:45°探头适合检测横向缺陷(如横向裂纹),反射波位置对应焊缝中心;60°探头适合检测纵向缺陷(如纵向未熔合),波位对应焊缝与母材界面;70°探头适合检测近表面缺陷(如焊缝表层裂纹)。比如怀疑有纵向未熔合,用60°探头能获得清晰的反射波。
晶片尺寸:大晶片(13mm×13mm)能量强,波形稳定,适合粗晶材料;小晶片(6mm×6mm)分辨率高,适合小缺陷。比如检测2205双相不锈钢(粗晶)焊缝,用13mm晶片探头,波形波幅稳定;检测0.8mm小气孔,用6mm晶片探头能更清晰区分缺陷波与杂波。
耦合条件的波形响应控制
耦合剂类型影响波形稳定性:专用水溶性耦合剂耦合效果最好,波幅稳定,杂波少;甘油耦合效果佳,但易吸潮,潮湿环境中会变稀导致波幅降低;机油耦合效果差,易含气泡,杂波多。比如常温检测中,用专用耦合剂时缺陷波幅约80%满屏,用机油时仅60%,且有小杂波。
涂抹量:以“覆盖探头晶片”为宜(约0.5mm厚)——太少会导致接触不良,波幅降低甚至无波;太多会导致超声波多次反射,形成“等间隔多次波”。比如涂抹量过少时,缺陷波幅仅40%满屏,增加涂抹量后恢复至80%。
耦合压力:压力太小,接触不好,波幅低;压力太大,探头晶片变形,超声波方向改变,波形位置偏移。正确力度是“轻轻按住,不滑动”——用手指按住探头,力度约1-2N,此时波形最稳定。
实际检测中的波形验证技巧
移动探头验证:缺陷波随探头移动同步移动(如裂纹波沿裂纹方向移动),干扰波(如余高反射波)移动后消失。比如检测时发现一个波峰,移动探头5mm,波峰同步移动5mm,说明是缺陷波;若移动后波峰消失,即为干扰波。
增益调整验证:缺陷波幅随增益线性增加(增益加6dB,波幅翻倍),杂波幅非线性增加(增益加6dB,波幅仅增10%)。比如增益从20dB到26dB,缺陷波从50%满屏增至100%,而杂波从10%增至15%,说明前者是缺陷波。
双探头验证:用发射-接收双探头分别放在工件两侧,发射探头发出超声波,接收探头接收缺陷反射波——缺陷波会在接收探头处出现,干扰波不会。比如检测未熔合时,发射探头放焊缝一侧,接收探头放另一侧,未熔合反射波清晰可见,可确认缺陷真实性。
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