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组件背板高分子材料老化试验中紫外老化对透光率影响
高分子材料老化试验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光伏组件背板是保护电池片与封装材料的关键结构层,其性能直接影响组件的使用寿命与发电效率。目前主流背板材料以高分子聚合物为主(如PET、PVDF、EVA等),兼具轻量化、耐候性与绝缘性优势。然而,户外环境中的紫外(UV)辐照是导致高分子材料老化的核心因素之一,会引发材料化学结构降解与物理性能衰退,其中透光率变化是直观且关键的表征指标——尤其对于双面光伏组件,背板透光率直接决定背面电池片的发电量。因此,研究紫外老化试验中高分子背板的透光率变化规律,对优化材料配方、提升组件长期可靠性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光伏组件背板高分子材料的基本特性与透光率要求
光伏组件背板的核心功能是隔绝外界湿气、氧气与机械冲击,同时确保电气绝缘性,其材料选择需平衡耐候性、机械强度与成本。传统背板多采用不透明的多层复合结构(如PET/PVDF/PET),通过白色涂层提高反射率,将组件内部的散射光反射回电池片以提升效率;而双面光伏组件的普及推动了透明高分子背板的发展(如透明PET、TPU或氟聚合物),这类背板需具备高透光率(可见光范围≥80%),以允许背面光线穿透至电池片,增加发电量。
高分子材料的透光率取决于其化学结构与物理形态:非晶态聚合物(如PMMA)因分子排列无序,透光率较高;结晶态聚合物(如PET)若结晶度低,也可保持良好透光性。但背板材料需兼顾耐候性,因此常用含氟聚合物(PVDF)或聚酯(PET)——PVDF因C-F键的高键能,耐UV性能优异,但纯PVDF透光率约为70%;PET透光率可达85%以上,但酯键易受光降解。
对于透明背板,透光率是直接影响双面组件背面发电效率的关键参数。例如,当背板透光率从85%降至75%时,背面发电量可能下降5-8%(基于实验室模拟数据);即使是传统不透明背板,老化过程中透光率的异常变化(如白色涂层变黄导致透光率增加)也能反映材料降解程度——涂层中的钛白粉颗粒若因UV辐照发生团聚,反射率下降,透光率会间接升高,提示背板防护性能衰退。
紫外老化对高分子材料的作用机制
太阳紫外辐照是户外环境中高分子材料老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其中UV-B(280-320nm)能量最高,可直接破坏高分子链的化学键;UV-A(320-400nm)虽能量较低,但占比大(约95%),长期辐照也会引发缓慢降解。
高分子材料的紫外老化本质是光氧降解反应:首先,UV光子被聚合物分子吸收,打破弱键(如PET的酯键、EVA的醚键),产生自由基(R·);接着,自由基与空气中的氧气结合生成过氧自由基(ROO·),过氧自由基夺取相邻分子的氢原子,形成氢过氧化物(ROOH);最后,ROOH在热或UV作用下分解为烷氧自由基(RO·)与羟基自由基(·OH),进一步引发分子链断裂或交联。
降解过程中,高分子材料的化学结构发生变化:例如,PET光降解会产生羰基(C=O)与双键(C=C)等发色基团,这些基团在可见光范围(400-760nm)有强吸收,导致材料变黄、透光率下降;PVDF的C-F键虽稳定,但长期UV辐照会导致表面氟原子脱落,形成极性基团,增加光散射,透光率缓慢降低。
紫外老化试验的标准与模拟方法
为评估高分子背板的耐UV老化性能,实验室需通过加速老化试验模拟户外环境,常用标准包括IEC 61215(光伏组件设计鉴定与定型)、ASTM G154(非金属材料紫外荧光灯老化试验)与ISO 4892-3(塑料实验室光源暴露试验)。这些标准规定了试验设备、参数与评估指标,确保结果的可比性。
紫外老化试验的核心设备是荧光紫外老化箱(如Q-Lab的QUV系列),其通过荧光灯管模拟太阳UV辐照:UV-A 340nm灯管的光谱与太阳UV-A(320-400nm)高度匹配,用于模拟真实户外老化;UV-B 313nm灯管能量更高,可加速降解,用于快速筛选材料。试验参数需根据材料类型调整:例如,测试PET背板时,常用UV-A 340nm、辐照强度0.89W/m²·nm、黑板温度50℃、冷凝周期(12小时辐照+12小时冷凝),总试验时间2000小时。
加速老化的等效性是关键问题:实验室1000小时的UV-A辐照约相当于户外5年的UV暴露(基于美国佛罗里达的太阳辐照数据),但需注意温度、湿度与户外实际环境的差异——例如,户外昼夜温差更大,而实验室试验多采用恒定温度,因此需结合实地暴晒数据验证加速因子。
紫外老化过程中透光率变化的表征方法
透光率是反映高分子材料紫外老化程度的直观指标,其测试需采用紫外-可见(UV-Vis)分光光度计,结合积分球附件——积分球可收集样品的漫透射光与正透射光,避免因材料表面粗糙或内部散射导致的误差,更准确反映实际透光性能。
测试流程通常为:1、样品制备:将背板材料裁剪为10mm×10mm的薄片,确保表面无划痕;2、基线校准:以空气为参比,校准分光光度计;3、光谱扫描:在300-800nm波长范围内扫描,记录每个波长下的透光率;4、数据处理:计算可见光范围(400-760nm)的平均透光率,或特定波长(如550nm,可见光中心波长)的透光率,作为评估指标。
需注意的是,不同测试条件会影响结果:例如,样品厚度增加1mm,透光率可能下降5-10%(因光吸收增强);表面涂层(如抗UV涂层)会先吸收UV光,因此初始透光率可能略低,但老化后期透光率下降更慢。因此,测试前需统一样品厚度与表面状态。
不同高分子材料的透光率对紫外老化的响应差异
高分子材料的化学结构决定了其对紫外老化的抗性,不同材料的透光率变化规律差异显著:
1、聚酯(PET):PET是透明背板的常用材料,初始透光率可达85%以上,但酯键(-COO-)是光降解的薄弱点——UV辐照会引发酯键断裂,生成羰基与双键等发色基团,导致材料变黄。实验室数据显示,PET背板经1000小时UV-A 340nm老化后,可见光平均透光率从85%降至65%;2000小时后进一步降至50%。
2、含氟聚合物(PVDF):PVDF的分子链由C-C主链与侧链C-F键组成,C-F键的键能(485kJ/mol)远高于C-C键(347kJ/mol),可有效阻挡UV光的穿透。因此,PVDF背板初始透光率约70%,1000小时老化后仅降至65%,2000小时后仍保持60%以上,表现出优异的耐UV性能。
3、乙烯-醋酸乙烯酯(EVA):EVA常用于组件封装膜,也可作为柔性背板材料,初始透光率约80%。但EVA中的醚键(-O-)易受UV辐照断裂,生成的自由基会引发链式反应,导致分子链降解;同时,EVA的分子量较低,老化后易产生裂纹,增加光散射。1000小时老化后,EVA透光率降至70%,2000小时后仅55%。
4、热塑性聚氨酯(TPU):TPU由硬段(聚氨酯)与软段(聚酯或聚醚)组成,初始透光率约82%。硬段中的氨基甲酸酯键(-NH-COO-)具有一定耐UV性,软段若为聚醚则易降解。因此,TPU的透光率下降速度介于PET与PVDF之间——1000小时后降至75%,2000小时后68%。
影响透光率变化的关键因素
紫外老化过程中,高分子背板的透光率变化不仅取决于材料本身的化学结构,还受以下因素影响:
1、材料厚度:厚度增加会增强光吸收,初始透光率降低,但老化后期透光率下降幅度更小——例如,0.1mm厚的PET背板初始透光率85%,2000小时后降至50%;0.2mm厚的PET初始透光率80%,2000小时后仍保持55%。这是因为厚材料的降解层仅占表面一层,内部未降解部分仍能保持透光性。
2、添加剂:紫外线吸收剂(UVA)与抗氧剂是延缓透光率下降的关键。UVA(如2-羟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UV-531)可吸收290-360nm的UV光,将能量转化为热能释放,减少材料内部的光降解;抗氧剂(如受阻酚类BHT)可捕捉自由基,终止链式反应。例如,在PET中添加1%的UV-531与0.5%的BHT,2000小时老化后透光率从50%提升至68%。
3、表面处理:表面涂层可形成物理屏障,阻挡UV光进入材料内部。例如,在PET背板表面涂覆10μm的PVDF涂层,初始透光率从85%降至82%,但UV老化2000小时后,涂层仅表面轻微降解,内部PET的透光率保持72%(未涂层的PET仅50%)。此外,等离子体表面处理可提高材料表面的交联度,减少裂纹产生,延缓光散射。
透光率下降对光伏组件性能的实际影响
高分子背板的透光率变化并非孤立的性能指标,而是直接关联光伏组件的长期可靠性与发电效率:
对于双面组件,透明背板的透光率下降是背面发电量损失的主要原因。某光伏企业的户外实证数据显示:安装在亚利桑那州的双面组件,采用透明PET背板,初始透光率85%,运行3年后(相当于实验室UV老化1500小时),透光率降至78%,背面发电量较初始下降6.2%;若透光率进一步降至70%(运行5年),背面发电量损失将达10%以上。
即使是传统单玻组件,背板透光率的异常变化也会影响性能:例如,白色PET背板因UV老化变黄,反射率从85%降至75%,透光率从5%升至15%——这会导致组件内部的散射光无法有效反射回电池片,正面发电量下降3-5%;同时,透光率增加意味着更多UV光进入组件内部,加速封装膜(EVA)的降解,缩短组件寿命。
更严重的是,透光率下降往往伴随材料力学性能的衰退:例如,PET背板经2000小时UV老化后,拉伸强度从80MPa降至40MPa,断裂伸长率从150%降至30%,材料变脆易裂。若背板开裂,湿气与氧气会侵入组件内部,导致电池片氧化(如银栅线腐蚀)或封装膜脱层,最终引发组件失效。
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