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化工

化学化工

服务热线:

出口欧盟材料成分分析REACH法规条款解读

三方检测单位 2020-03-27

材料成分分析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REACH法规(《欧盟化学品注册、评估、授权和限制法规》)是欧盟管控化学品及含化学物质产品的核心框架,直接影响所有出口欧盟的材料类产品(如塑料、金属、纺织品、电子元件)。对企业而言,材料成分分析不仅是识别风险的技术手段,更是满足REACH注册、通报、限制等义务的法定前提——若成分分析缺失或不准确,可能触发通报失败、货物扣押甚至巨额罚款。本文结合REACH核心条款,系统解读材料成分分析的法定要求、联动规则及常见合规边界,帮助企业明确“要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

REACH法规中“物质、混合物、物品”的定义边界

REACH对“物质、混合物、物品”的定义直接决定成分分析的范围与深度:“物质”指单一化学物质(如纯PET树脂),“混合物”指两种及以上物质的组合(如水性涂料),“物品”指有特定功能的产品(如塑料玩具)。三者的合规逻辑差异显著——物品中的物质若“有意释放”或释放量超过0.1%(重量比),需履行SVHC通报义务;混合物则需按CLP法规分类,依赖成分分析确定危险属性;物质本身则需直接满足注册要求。

以出口塑料餐具为例:若餐具中的塑料材料含SVHC物质“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DEHP)”,且使用中因高温释放(如装热食),即使DEHP是“物品中的物质”,仍需通过成分分析确认浓度——若释放量超过0.1%,企业需向ECHA通报。若企业误将“物品”当作“物质”处理,可能遗漏通报义务;若误判“释放性”,则可能低估合规风险。

需注意,“释放性”需通过模拟试验验证(如食品接触材料的迁移测试EN 1186),这也是成分分析的一部分——并非仅检测“总含量”,而是要确认“实际释放到环境或人体的量”。

材料成分分析的法定触发条件

REACH的四大核心义务(注册、评估、授权、限制)均可能触发成分分析要求,具体包括:一是SVHC通报(Article 33):物品中含SVHC且浓度≥0.1%时,需先通过成分分析识别物质及浓度;二是限制物质合规(Annex XVII):材料中含铅、镉等限制物质时,需分析其是否低于阈值(如铅在儿童产品中的限值0.01%);三是CLP分类(Article 4):混合物需通过成分分析确定各物质的危险属性(如易燃性、毒性),以标注正确的警示标签;四是授权申请(Annex XIV):若材料含需授权的物质(如五氧化二钒),需用成分分析证明其用途符合授权条件。

触发时间点也需明确:成分分析应在“产品研发阶段”启动,而非出货前——若后期发现成分超标的,整改成本(如更换材料、重新检测)远高于前期分析。例如,某企业研发新型PVC玩具时,若先通过成分分析确认增塑剂不含DEHP(已纳入授权清单),可避免后期因更换增塑剂导致的交货延迟。

此外,“批量变化”也可能触发分析:若同一材料的生产批次变更(如换了添加剂供应商),需重新分析确认成分未引入新风险。

SVHC候选清单与成分分析的联动要求

SVHC(高度关注物质)候选清单是REACH的“风险核心”,截至2024年6月已包含233项物质(如双酚A、多环芳烃)。成分分析需与该清单“动态联动”:首先,企业需定期(每半年)筛查材料中的成分是否新增至清单;其次,分析需覆盖所有含量≥0.1%的物质——即使某物质未在清单中,若后续被纳入,企业需在6个月内完成通报。

例如,某企业出口的橡胶密封件含“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DIBP)”,浓度0.6%。若DIBP被纳入SVHC清单,企业需在6个月内通过成分分析确认浓度,并向ECHA提交通报——若未提前开展分析,可能因时间紧张导致通报逾期。

需注意,SVHC分析不仅要“识别物质名称”,还需获取CAS号、浓度、在材料中的功能(如“DIBP作为增塑剂”)——这些信息是通报的必备内容,若缺失,ECHA会直接驳回通报申请。

限制物质条款(Annex XVII)对成分分析的具体要求

Annex XVII是REACH的“限制清单”,列出了100+项禁止或限制使用的物质,其对成分分析的要求更具体:一是阈值设定,不同物质有不同限制(如镉在涂料中的限值0.01%,铅在电子元件中的限值0.1%);二是形态区分,需检测“可溶出量”而非“总含量”(如玩具涂层中的铅,需用EN 71-3标准检测可溶出铅);三是豁免情况,部分物质允许“微量存在”(如多溴联苯含量≤0.1%可豁免),但需用成分分析证明。

以某企业出口的儿童背包为例:背包的金属拉链含铅,若总铅含量0.2%,但按EN 71-3检测可溶出铅为80mg/kg(低于限值90mg/kg),则符合合规要求——若仅检测总含量,可能误判为“超标”。反之,若拉链的可溶出铅为100mg/kg,即使总含量仅0.15%,仍属违规。

需提醒,Annex XVII的条款常与产品类别绑定(如儿童产品、医疗设备),分析前需明确产品的“最终用途”,避免用错检测标准——比如食品接触材料的限制物质(如双酚A)需用GB 4806标准检测,而非普通消费品的标准。

注册义务下的成分数据要求

REACH注册义务适用于“年产量或进口量≥1吨的物质”(无论单独销售还是作为混合物/物品的一部分),注册时需提交的成分数据包括:物质的CAS号、EC号、化学名称;混合物中各成分的重量百分比(精确到0.1%);成分在材料中的功能(如“抗氧剂1010用于防止PP老化”);成分的暴露途径(如“注塑过程中释放的挥发性有机物”)。

例如,某生产PP塑料粒子的企业,年出口欧盟量5吨,需通过成分分析确认粒子中的添加剂(如抗氧剂168)浓度为0.2%——即使抗氧剂的年出口量仅0.01吨(5吨×0.2%),但整体粒子量达5吨,仍需注册。注册卷宗中的成分数据需与分析报告一致,若ECHA发现数据矛盾(如报告中抗氧剂浓度为0.3%,但卷宗写0.2%),会要求企业补充材料,延迟注册进程。

需注意,注册数据需“可追溯”——成分分析报告需保留原始谱图(如GC-MS的总离子流图),以便ECHA核查数据真实性。

供应链信息传递中的成分分析责任

REACH第31条要求“供应链参与者传递安全信息”,成分分析责任贯穿上下游:上游供应商需提供材料的SDS或成分声明(CoA),包含SVHC、限制物质的浓度;下游企业需验证这些信息——若供应商无法提供,下游需自行检测(如用ICP-MS检测重金属,GC-MS检测有机污染物)。

以某服装企业为例:其从供应商采购的涤纶面料声称“不含SVHC”,但欧盟海关抽查时发现含“短链氯化石蜡(SCCP)”浓度0.8%。此时,服装企业需承担合规责任——因为未验证供应商的成分声明。若企业提前要求供应商提供成分分析报告,并通过GC-MS验证,可避免此类风险。

此外,若供应商变更材料成分(如将涤纶的染料从“分散红3B”换成“分散红13”),需及时通知下游企业,下游需重新分析确认新成分是否合规——若未更新信息,可能因新成分含SVHC而违规。

成分分析报告的合规性要求

合规的成分分析报告需满足三大条件:一是机构资质,需由获得ISO 17025认证的实验室出具(国内实验室需同时有CNAS资质),且检测方法符合欧盟标准(如EN、ISO系列);二是内容完整,需包含样品名称、批次、制造商,检测项目(如SVHC、Annex XVII物质),检测方法(如GC-MS、ICP-OES),检测结果(浓度、单位),结论(是否符合REACH要求);三是时效性,报告需在产品出口前6个月内出具(若材料成分未变更,可延长至12个月)。

例如,某企业用“XX检测单位”的报告申报SVHC,但该机构未获得ISO 17025认证,ECHA会直接拒绝通报——即使检测结果准确,仍因“机构资质不足”视为无效。另一种情况,报告仅写“不含SVHC”,但未列出具体检测的物质名称(如未检测DIBP),也会被认定为“信息不全”。

需提醒,企业需保留报告的“原始版本”(含实验室公章、检测人员签名),而非“简化版”——欧盟海关或ECHA核查时,会要求提供完整报告,否则可能扣押货物。

常见合规误区与成分分析的解决方案

企业常陷入的成分分析误区包括:一是认为“全成分披露”就是合规——实则REACH仅要求披露“有害成分”,全成分披露可能泄露商业机密;二是认为“低于0.1%就安全”——部分限制物质的阈值更低(如镉0.01%);三是认为“供应商说合规就合规”——供应商的声明不能替代企业自身的验证。

解决方案包括:建立“成分数据库”,定期筛查SVHC清单(每半年更新一次);采用“分层分析”策略——先通过供应商声明筛选高风险物质,再对高风险物质开展精准检测;与有REACH经验的实验室合作(如SGS、Intertek),确保检测方法符合欧盟标准。

例如,某企业的塑料产品含10种添加剂,先要求供应商提供每种添加剂的成分声明,筛选出3种高风险添加剂(如含SVHC的增塑剂),再用GC-MS检测这3种添加剂的浓度——既降低检测成本,又覆盖核心风险。

相关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单位,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