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机器人可靠性测试的重复定位精度测试方法是什么
可靠性测试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工业机器人的重复定位精度是衡量其可靠性的核心指标之一,直接决定了批量生产中零件加工、装配的一致性。它指机器人在同一控制指令下,多次重复运动到同一目标点时,实际位置与理论位置的偏差程度。准确的重复定位精度测试方法,是验证机器人性能是否满足生产需求的关键环节,也是企业选型、验收及维护机器人的重要依据。
重复定位精度的核心定义
重复定位精度与绝对定位精度是工业机器人的两个基础精度指标,但二者存在本质区别。绝对定位精度是机器人到达指定理论坐标点的准确程度,而重复定位精度则是“同一指令下多次到达同一目标点的位置一致性”——即使机器人的绝对定位存在偏差,只要重复定位精度高,依然能保证生产的稳定性。例如,在焊接作业中,机器人每次到达焊缝的位置偏差如果控制在0.1mm以内,就能保证焊缝的一致性,这就是重复定位精度的价值。
测试前的环境与设备准备
测试环境的稳定性直接影响结果的准确性。首先,温度需控制在20±2℃范围内,因为机器人的机械结构(如连杆、轴承)会因温度变化产生热胀冷缩,导致位置偏差;其次,测试区域需避免强烈振动,比如远离冲床、切割机等设备,振动会干扰机器人的运动控制;此外,湿度应保持在40%~60%之间,防止电气元件受潮影响信号传输。
设备方面,测量仪器的精度需高于机器人重复定位精度的3~5倍。常见的测量仪器包括激光跟踪仪(如Leica AT960,精度可达0.01mm)、三坐标测量机(如Zeiss CONTURA,精度0.005mm)、视觉测量系统(如Keyence XG系列,适用于高速运动的机器人)。测试前需对仪器进行校准,确保其自身精度符合要求。
机器人的状态也需调整至最佳:首先完成机器人的本体校准(通过厂家提供的校准工具,修正连杆长度、关节间隙等误差);其次,确认机器人的负载情况——如果测试带负载的重复定位精度,需将负载固定在末端执行器上,且负载重量需与实际生产一致;最后,机器人需预热15~30分钟,让关节电机达到稳定的工作温度。
测试点的选择原则
测试点需覆盖机器人的整个工作空间,以全面反映其重复定位性能。通常选择以下几类典型点:1、笛卡尔坐标的原点(机器人的基准点,反映基础精度);2、工作空间的极限点(如X、Y、Z轴的最大行程点,考验机器人在极限位置的稳定性);3、常用工作点(生产中频繁使用的位置,如装配线上的取放料点);4、关节极限点(如肩关节、肘关节的最大旋转角度点,反映关节运动的一致性)。
测试点的数量一般不少于5个(按ISO 9283标准,至少选择3个点,但实际应用中为了全面性会增加到5~10个)。每个测试点需明确其笛卡尔坐标或关节角度,确保机器人每次运动的目标点一致。
重复运动的路径规划要求
路径规划的一致性是测试结果可靠的关键。机器人从起始点到目标点的运动轨迹需完全相同,包括:1、运动轴的选择(如笛卡尔运动还是关节运动,需固定);2、运动速度(如线性速度设定为0.1m/s,每次运动的速度需一致,避免速度变化导致的惯性偏差);3、加速度(加速度的大小会影响关节的冲击力,需固定加速度参数);4、起始点的位置(每次运动的起始点需相同,比如从机器人的“home”位置出发)。
例如,测试某机器人在点P(500, 0, 300)的重复定位精度时,需设定机器人从home位置以0.1m/s的线性速度沿直线运动到P点,停留1秒后返回home位置,再重复下一次运动。整个过程中,运动参数不能有任何变化。
常用测量仪器的操作方法
1、激光跟踪仪法:在机器人末端执行器上安装反射靶球,将激光跟踪仪固定在稳定的支架上,对准反射靶。机器人按照设定的路径重复运动到目标点,每次到达目标点时,激光跟踪仪记录反射靶的三维坐标。测试完成后,将所有记录的坐标与目标点的理论坐标对比,计算偏差。
2、三坐标测量机法:机器人末端安装触发式测头,三坐标测量机固定在工作台上。机器人重复运动到目标点,用测头触碰三坐标测量机的标准球(或固定在工作台上的基准点),三坐标测量机记录每次触碰的位置坐标。这种方法适用于负载较大的机器人,但测量速度较慢。
3、视觉测量法:在机器人末端粘贴高对比度的标记点(如黑色圆点在白色背景上),使用两台或多台高速相机(帧率不低于100fps)拍摄机器人运动过程。通过计算机视觉算法(如PnP算法)计算标记点的三维坐标,进而得到每次到达目标点的位置偏差。这种方法适用于高速运动的机器人,但对环境光的要求较高(需避免强光或反光)。
数据采集与精度计算逻辑
数据采集时,每个测试点的重复次数需符合标准要求——ISO 9283规定,重复定位精度的测试次数不少于20次(部分行业如半导体制造会提高到50次)。采集的坐标数据需包含X、Y、Z三个线性坐标和A、B、C三个旋转坐标(如果测试姿态的重复精度)。
精度计算通常采用两种方法:1、标准差法:计算所有测试点坐标的标准差(σ),重复定位精度取3σ(覆盖99.73%的偏差范围);2、极差法:计算所有测试点坐标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极差R),再除以系数d2(根据重复次数n选择,如n=20时d2=3.735),得到重复定位精度。例如,某测试点的X坐标偏差为0.01mm、0.02mm、-0.01mm…,计算标准差为0.008mm,则重复定位精度为0.024mm(3×0.008)。
负载与速度对测试的影响
负载是影响重复定位精度的重要因素。机器人携带负载时,末端的惯性会增加关节电机的负载,导致关节间隙的影响放大。因此,测试时需根据实际生产情况选择负载——如果机器人在生产中携带5kg的零件,测试时就需安装5kg的负载。负载需固定牢固,避免运动中出现松动或偏移。
运动速度也会影响测试结果。速度越快,关节的加速度越大,惯性力导致的位置偏差也越大。因此,测试时的速度需与实际生产中的速度一致。例如,生产中机器人的运动速度为0.5m/s,测试时就需设定为0.5m/s,不能用更低的速度进行测试(否则会高估机器人的性能)。
测试中的误差规避技巧
1、避免运动中的停顿:机器人在到达目标点前需保持连续运动,避免在目标点前减速或停顿,否则会因关节的静摩擦力导致位置偏差。
2、固定测量仪器的位置:测试过程中,测量仪器不能移动(如激光跟踪仪的支架需固定在地面上,不能放在工作台上),否则会导致测量数据的偏差。
3、多次校准机器人:如果测试时间较长(超过2小时),需重新校准机器人的本体,因为关节电机的温度变化会影响机械结构的精度。
4、排除电磁干扰:测试区域需远离强电磁场(如电焊机、变频器),电磁干扰会影响机器人的控制信号,导致运动偏差。
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