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火门门框阻燃性能测试耐高温要求
阻燃性能测试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防火门是建筑消防设施中的关键构件,而门框作为支撑门扇、密封烟火的核心部件,其阻燃性能与耐高温表现直接决定了防火门的整体防护效果。若门框在火灾中发生燃烧、变形或失效,将导致门扇松动、烟火窜入,严重威胁人员逃生与财产安全。因此,严格规范防火门门框的阻燃性能测试及耐高温要求,是保障防火门有效性的重要环节。
防火门门框在防火系统中的核心定位
防火门的防火功能并非仅由门扇独立实现,门框作为门扇的安装基础与烟火密封屏障,承担着三重关键作用:其一,固定门扇位置,确保门扇在火灾中不会因冲击、高温而脱落;其二,密封门扇与墙体之间的缝隙,阻止火焰与有毒烟气通过缝隙扩散;其三,传递火灾中的荷载,如门扇因高温膨胀产生的挤压力,需通过门框分散至墙体。
在实际火灾场景中,门框的失效往往是防火门整体失效的起点。例如,某商业建筑使用的普通钢质门框未做防火处理,火灾中温度达到500℃时,门框因热膨胀发生扭曲变形,导致门扇与门框之间的缝隙从2mm扩大至8mm,火焰直接从缝隙窜入楼梯间,延误了人员疏散时间。
因此,门框的性能要求需与门扇同步甚至更严格——毕竟,门扇的防火材料再优质,若门框无法保持结构稳定,其防护效果将荡然无存。
阻燃性能测试的核心评价维度
防火门门框的阻燃性能,是指材料或构件阻止火焰蔓延、抑制燃烧发展的能力,其测试需围绕三个核心维度展开:
一是氧指数(OI)测试。氧指数是材料维持燃烧所需的最低氧气浓度(体积分数),数值越高说明阻燃性越好。根据GB 12955-2008要求,门框所用材料的氧指数需≥32%(难燃级),部分高要求场景需≥35%(不燃级)。
二是水平/垂直燃烧试验。通过点燃试样,观察火焰蔓延速度、燃烧时间及滴落物情况。例如,垂直燃烧试验中,试样点燃后火焰应在10秒内自行熄灭,且无燃烧滴落物引燃下方的棉垫。
三是烟密度等级(SDR)测试。火灾中烟雾是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门框材料的烟密度需≤75(GB/T 8627-2007标准),避免燃烧时产生大量浓烟阻碍逃生。
需注意的是,阻燃性能并非“绝对不燃”,而是“延迟燃烧、控制危害”——即使材料被引燃,也能通过自身结构或添加的阻燃剂(如氢氧化铝、膨胀型阻燃剂)减缓燃烧速度,为人员逃生争取时间。
耐高温要求的标准依据与具体参数
耐高温性能是门框在火灾高温环境中保持结构完整性与隔热性的能力,其要求主要依据GB 12955-2008《防火门》及ISO 834《建筑构件耐火试验方法》的规定。
首先是升温曲线要求。测试需模拟真实火灾的温度变化,采用ISO 834标准升温曲线:t分钟时的环境温度为T=345log₁₀(8t+1)+20℃(t≥0)。例如,5分钟时温度约为556℃,30分钟时约为849℃,120分钟时约为1014℃。
其次是耐火时限要求。根据防火门等级(甲、乙、丙级),门框需满足对应的耐火时间:甲级防火门门框需承受1.5小时(90分钟)高温,乙级1小时(60分钟),丙级0.5小时(30分钟)。
最后是结构与隔热要求。在耐火时限内,门框需满足两点:一是完整性,即无火焰窜出、无直径≥25mm的孔隙,且棉垫接触背火面时不被引燃;二是隔热性,背火面平均温升≤140℃,单点最高温升≤180℃(相对于初始温度)。
以甲级防火门门框为例,90分钟测试结束后,其背火面任意点的温度不得超过初始温度+180℃,且门框与墙体的连接部位不得出现松动或脱落。
耐高温性能的测试方法与判定逻辑
耐高温性能测试需在专业的耐火试验炉中进行,具体流程与判定逻辑如下:
第一步是试样安装。门框需按实际使用状态固定在试验炉的开口处——边框与墙体连接的部位需用同规格的膨胀螺栓或预埋件固定,模拟真实安装场景;若门框带有中梃(双扇门),需完整安装中梃组件,避免因构件缺失导致测试结果失真。
第二步是完整性测试。试验过程中,每隔10分钟检查一次:用直径6mm的钢丝探入缝隙,若钢丝能深入15mm以上则判定为孔隙;用浸湿的棉垫(20mm×20mm×10mm)接触背火面,若棉垫被引燃则判定为完整性失效。
第三步是隔热性测试。在门框背火面布置4-6个热电偶(均匀分布),实时监测温度变化。测试结束后,计算平均温升与单点最高温升,若超过标准值则判定为隔热性失效。
需强调的是,测试中的“完整性”优先于“隔热性”——若门框先出现完整性失效(如火焰窜出),即使隔热性达标,也判定为不合格。
常见的测试误区与认知偏差
在门框性能测试与应用中,常见的误区需重点规避:
误区一:“钢质门框不需要防火处理”。普通钢材的熔点约为1535℃,但在500℃以上会开始软化,700℃时强度下降至常温的1/2。若门框未做防火处理(如喷涂防火涂料、填充硅酸铝纤维),高温下会发生扭曲变形,导致门扇无法关闭。
误区二:“阻燃性能好就等于耐高温”。阻燃是阻止燃烧,耐高温是保持结构稳定——例如,某塑料门框的氧指数高达40%(阻燃性好),但在300℃时会熔融变形,无法满足甲级门的耐高温要求。
误区三:“忽略门框与墙体的连接部位”。连接用的螺栓、预埋件若未做防火处理(如热镀锌或涂防火漆),高温下会因氧化失效,导致门框从墙体脱落。某住宅项目曾因连接螺栓未做防火处理,测试中45分钟时螺栓断裂,门框整体掉落。
误区四:“追求厚度等于提升性能”。部分企业为降低成本,将门框钢板厚度从2mm减至1.5mm,再通过增加防火涂料厚度弥补——但钢板厚度不足会导致结构强度下降,高温下更易变形,即使涂料再厚也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测试前的样品制备与环境控制要点
为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与代表性,样品制备与环境控制需遵循以下要求:
一是样品一致性。测试用门框需与实际生产的产品完全一致,包括材料(钢板厚度、防火涂料型号)、结构(边框宽度、中梃尺寸)及表面处理(喷塑、镀锌)。禁止为测试专门制作“强化版”样品。
二是状态调节。样品需在标准环境(温度15-30℃,湿度45%-75%)下放置24小时以上,使材料的含水率、应力状态稳定,避免因环境差异导致测试结果波动(如潮湿的木材门框燃烧速度更快)。
三是完整组件要求。测试需使用完整的门框组件,包括边框、中梃(若有)、密封胶条及连接固件,不得拆分测试——例如,单独测试边框无法模拟中梃与边框连接部位的高温变形情况。
四是试验炉校准。测试前需校准试验炉的温度分布,确保炉内各点温度偏差≤10℃(ISO 834要求),避免因炉内温度不均导致门框局部过热失效。
这些细节看似琐碎,却直接影响测试结果的真实性——只有模拟真实使用场景的测试,才能真正反映门框的防火性能。
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