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化工

化学化工

服务热线:

高分子材料老化试验中热老化后热分解温度及残留量测试分析

三方检测单位 2020-09-12

高分子材料老化试验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高分子材料因轻量化、耐腐蚀等特性广泛应用于航空、汽车、电子等领域,但长期受热环境影响会发生老化,导致性能衰减甚至失效。热老化后热分解温度及残留量的测试分析,是揭示材料内部结构变化、评估老化程度的核心手段——前者反映材料热稳定性,后者体现降解产物与未分解组分的比例,两者结合能为材料配方优化、使用寿命预测提供直接依据。本文围绕热老化试验中的这两项关键指标,从机制、方法、关联及影响因素展开具体分析。

热老化对高分子材料结构的影响机制

热老化是高分子材料在热作用下发生的不可逆结构变化,核心过程是分子链断裂与交联反应的竞争。对于线性结构的聚乙烯(PE),热环境会打破分子链中的C-C键,产生自由基并引发链解聚,导致分子量降低;而聚苯乙烯(PS)等含苯环的刚性链材料,更易发生分子间交联,形成三维网状结构。这两种变化直接改变材料热行为:链断裂使分子链长度缩短,热分解起始温度(Tonset)下降;交联增加分子链间作用力,可能提高热分解温度,但过度交联会让材料变脆。

热老化还伴随小分子析出——如聚氯乙烯(PVC)受热释放HCl气体,聚氨酯(PU)分解产生胺类小分子。这些小分子流失不仅减少有效组分,还会在材料内部形成孔隙,降低热传导效率,影响后续热分解的温度分布与残留量计算。比如PVC热老化后,HCl析出导致氯含量降低,残留量中无机填充剂(如CaCO₃)的比例会相对上升。

热老化的结构变化有明显阶段性:初期以轻微链断裂为主,热稳定性变化不明显;中期进入快速反应阶段,结构变化加剧;后期因交联或降解产物积累,结构趋于稳定。这种阶段性直接对应热分解温度与残留量的变化规律,是测试分析的重要前提。

热分解温度测试的核心原理与方法选择

热分解温度是衡量材料热稳定性的关键指标,通常包括起始分解温度(Tonset)、最大分解速率温度(Tmax)和终止分解温度(Tend)。其中Tonset是质量损失达1%~5%时的温度,反映材料开始显著降解的临界点;Tmax是热重曲线(TG曲线)斜率最大处的温度,对应降解最剧烈的阶段;Tend是质量变化趋于平缓时的温度,代表主要降解反应结束。

主流测试方法是热重分析(TGA),原理是在程序升温(如10℃/min~20℃/min)或恒温条件下,连续测量样品质量随温度的变化。与差热分析(DTA)、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相比,TGA更直接针对“质量变化”,能准确捕捉热分解的组分流失。比如测试热老化后的聚丙烯(PP),TGA可通过TG曲线左移(Tonset从150℃降至130℃)直观反映热稳定性下降。

方法选择需结合材料特性:对热分解伴大量气体释放的材料(如PVC),需选带气体导出装置的TGA,避免气体积聚影响质量测量;对低分解温度材料(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Tonset约200℃),需控制升温速率在5℃/min~10℃/min,防止温度过冲导致误差。此外,测试氛围要匹配实际使用环境——如汽车内饰材料需用空气氛围模拟热氧化老化,而航空用PE需用氮气氛围模拟高空惰性环境。

热重分析(TGA)在残留量测试中的应用细节

残留量是高分子材料热分解后剩余的不可挥发组分,主要包括无机填充剂(如CaCO₃、SiO₂)、炭化产物及未完全分解的交联结构。对填充型材料(如填充CaCO₃的PE),残留量直接反映填充剂实际含量;对纯树脂材料(如纯PS),残留量代表热分解后的炭化程度——炭化率越高,说明交联反应越充分。

TGA测试残留量的关键是“完全分解”:需将样品升温至足够高温度(通常600℃~800℃,依材料而定),直至质量变化率小于0.1%/min。比如测试填充20% CaCO₃的PE热老化样品,升温至700℃(CaCO₃分解温度约825℃,此时未分解),残留量应为20%左右;若热老化后残留量降至18%,说明部分PE链断裂分解为挥发性小分子,填充剂比例相对上升。

测试细节直接影响准确性:①样品量控制在5mg~10mg——量过大易热传导不均,导致分解不完全;量过小会放大称量误差。②升温速率匹配分解速率——对分解快的PMMA,用5℃/min确保小分子充分挥发;对分解慢的环氧树脂,用20℃/min提高效率。③氛围选择:测炭化残留量用氮气(防炭化产物氧化),测无机填充剂含量用空气(将有机组分完全氧化为CO₂和H₂O,残留无机氧化物即为填充剂)。

热老化程度与热分解温度的关联性研究

热老化程度(以老化时间或温度衡量)与热分解温度的关联,本质是“结构变化的累积效应”。对以链断裂为主的PE,老化时间越长,分子链断裂越严重,Tonset下降越明显:某线性低密度PE(LLDPE)在100℃热老化,0天Tonset350℃,30天降至320℃,60天进一步降至300℃——因分子链变短,热运动能量降低,更易分解。

对以交联为主的环氧树脂,关联曲线呈“先升后降”:初期热老化引发轻度交联,分子链间作用力增强,Tonset从180℃升至200℃;老化超40天,过度交联导致分子链刚性过大、内部应力积累,Tonset反而降至170℃。这说明交联对热稳定性的提升有限,过度交联会增加内部缺陷,加速分解。

热老化温度升高会加速关联效应:PE在80℃老化60天,Tonset降至310℃;120℃老化60天,Tonset仅280℃——更高温度增加分子链热运动能量,加速C-C键断裂,使热分解温度下降更显著。需注意,这种关联并非线性:初期(0~30天)温度下降快,后期(30~60天)放缓,因后期自由基相互结合形成短链交联,部分抵消链断裂影响。

残留量数据对材料性能评估的实际价值

残留量数据的价值在于“量化组分变化”,直接关联使用性能。对填充CaCO₃的PP,热老化后残留量从25%升至30%,说明PP基体降解(部分链断裂为挥发性小分子),此时拉伸强度从30MPa降至20MPa——因填充剂与基体界面结合力减弱,受力时易界面剥离。

对纯PS,残留量上升反映炭化程度:热老化前残留量5%(少量未分解交联结构),30天后升至10%,说明交联产生更多三维网状结构,炭化率提高。但此时冲击强度从15kJ/m²降至8kJ/m²——炭化结构脆性增加,无法吸收冲击能量。

残留量均匀性是评估老化一致性的关键。如电子封装环氧树脂胶,若不同部位残留量差异超5%,说明存在局部过热(如靠近芯片区域),该区域环氧树脂降解更严重,残留量更低。这种不均匀会导致封装体内部应力不均,后续使用易开裂,影响电子元件可靠性。

测试过程中的关键影响因素及控制策略

样品制备是首要影响因素。需从热老化材料中随机取多部位(边缘、中心),粉碎混合均匀——如热老化PVC管材,边缘因接触空气更易降解,仅取边缘样品会使Tonset比实际低10℃~15℃。同时需避免杂质:粉碎时不用不锈钢刀片(防止金属离子催化链断裂),表面有油污的样品用乙醇清洗干燥后再测(油污挥发会干扰残留量计算)。

仪器校准是准确性核心。TGA需每3个月用标准物质校准:温度用煅烧Al₂O₃(熔点2072℃)或铟(熔点156.6℃),偏差≤1℃;质量用标准砝码(10mg、20mg),误差≤0.01mg。若仪器温度偏高5℃,PE Tonset会从350℃显示为355℃,导致热稳定性误判。

环境条件需稳定。对吸湿性材料(尼龙6、PU),测试前在干燥器(硅胶或分子筛)中放24小时去水分——若含5%水分,热分解时水分挥发会使Tonset误判为下降(实际是水分流失),残留量也会偏低。测试环境温度(20℃~25℃)、湿度(≤60%)需恒定,避免气流波动影响质量测量稳定性。

相关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单位,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