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领域

汽车领域

服务热线:

商用车轮胎在碰撞安全测试中的状态监测与评估

三方检测单位 2020-12-04

碰撞安全测试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商用车因载重高、重心分布特殊,碰撞事故中轮胎状态直接关联车辆稳定性与乘员生存空间——爆胎可能导致车辆侧翻,胎体变形会改变碰撞力传导路径,甚至加剧车身结构损伤。然而,传统碰撞测试多聚焦车身结构,对轮胎状态的动态监测与系统性评估长期被忽视。本文围绕商用车轮胎在碰撞安全测试中的状态监测技术、评估维度及实际应用,拆解其在碰撞场景下的性能表现与安全关联,为优化商用车碰撞安全设计提供针对性参考。

碰撞测试中商用车轮胎的受力特性与失效形式

商用车碰撞场景下,轮胎承受的载荷远复杂于日常行驶——正面碰撞时,前轮胎会先于车身接触障碍物,载重下胎体受纵向冲击力挤压,胎内气压瞬间升高(载重50吨的重卡,前轮胎初始气压约10bar,碰撞时可能升至13bar以上);若障碍物为刚性墙体,轮胎与障碍物的接触面积仅为日常的1/3,压强集中会加剧胎侧变形。

侧面碰撞是商用车轮胎失效的高发场景:当车辆被侧向撞击时,轮胎会被挤压在障碍物(如小车车身)与轮辋之间,胎侧橡胶层先被划破,进而导致帘线暴露——若撞击力超过帘线抗拉强度(商用车轮胎帘线多为聚酯或钢帘线,抗拉强度约1500MPa),帘线断裂会直接引发爆胎。

碰撞后的车辆旋转也会给轮胎带来扭转力:比如侧面碰撞后车辆顺时针旋转,左侧轮胎会受到地面的反向摩擦力,导致轮胎与轮辋之间产生扭转剪切力——若轮辋与轮胎的贴合度不足(如轮辋 bead 座磨损),轮胎可能从轮辋脱出,失去接地能力,加剧车辆失控风险。

商用车轮胎的典型失效形式还包括:气门嘴因碰撞振动脱落(导致快速泄气)、胎体永久变形(如被挤压后鼓包,后续行驶中易爆胎)、轮辋变形引发的轮胎偏磨(碰撞后轮胎与地面接触不均匀,增加滚动阻力)。这些失效形式虽不直接导致碰撞瞬间的危险,但会影响碰撞后的车辆可控性。

商用车轮胎状态监测的核心参数与传感器部署

胎内气压是监测轮胎失效的“预警信号”——碰撞中胎体受损会导致气压急剧变化:爆胎前气压可能在50ms内升高30%以上,而缓慢泄气时气压会持续下降。因此,需在轮胎内部安装耐高温(碰撞时轮胎温度可达120℃)、耐振动(加速度可达50g)的气压传感器,采样频率不低于100Hz,确保捕捉瞬间气压波动。

胎侧应变直接反映帘线的受力状态——帘线是轮胎的“骨架”,其变形量超过极限会断裂。监测胎侧应变需用微型应变片(尺寸≤10mm×10mm),粘贴在胎侧中部(碰撞时挤压最集中的区域),并通过无线传输模块将数据实时发送至采集系统。需注意的是,应变片需与胎侧橡胶层完全贴合,避免因橡胶变形导致测量误差。

轮胎与轮辋的贴合度决定了轮胎是否会脱出:可在轮辋边缘安装位移传感器(如激光位移传感器),监测轮辋与轮胎 bead 部分的间隙——正常状态下间隙≤1mm,碰撞时若间隙突然增大至5mm以上,说明轮胎已开始脱离轮辋。此外,还可通过监测轮辋的振动频率(轮胎脱出时振动频率会从200Hz骤降至50Hz以下)辅助判断。

轮胎接地压力分布能反映碰撞时的车辆稳定性:需在测试地面铺设压力传感器阵列(每个传感器面积≤50mm×50mm),监测碰撞过程中轮胎接地的压力变化——若压力突然集中在胎肩区域(占比超过60%),说明胎体已发生永久变形,车辆重心向一侧偏移,易引发侧翻。

传感器部署需规避“信号盲区”:比如气压传感器不能安装在气门嘴附近(气门嘴振动会干扰测量),应变片不能粘贴在胎侧的花纹沟处(花纹变形会影响应变数据),位移传感器需对准轮辋与轮胎的贴合面中心,避免角度偏差导致测量值偏大。

基于高速摄像的轮胎动态变形可视化监测

高速摄像是捕捉轮胎动态变形的“眼睛”——商用车碰撞速度多在50-64km/h(如E-NCAP商用车测试标准),需使用帧率≥1000fps的高速摄像机(部分场景需提升至2000fps),才能清晰记录胎侧鼓包、帘线断裂、轮胎脱出等瞬间过程。例如,侧面碰撞中轮胎被挤压的过程仅需80ms,1000fps的摄像机能捕捉到80帧画面,完整还原变形细节。

数字图像相关技术(DIC)是高速摄像数据的“解码器”——通过在轮胎表面粘贴高对比度标记点(如黑白相间的圆点),DIC软件可计算出每个标记点的位移量与应变值,生成轮胎表面的变形云图。比如,胎侧某标记点的位移量从1mm骤增至15mm,说明该区域已发生严重变形,帘线可能断裂。

高速摄像还能辅助判断轮胎失效的“因果关系”:比如某重卡正面碰撞测试中,轮胎爆胎后车辆侧翻,通过慢动作回放发现,爆胎前胎侧先出现了20mm的鼓包(帘线已断裂),随后气压急剧升高导致爆胎——若仅看气压数据,会误以为气压升高是爆胎的原因,而高速摄像揭示了“胎侧变形→帘线断裂→气压升高→爆胎”的完整链条。

需注意的是,高速摄像的照明条件会影响数据准确性:测试场地需使用高亮度LED灯(亮度≥10000lux),避免因光线不足导致标记点识别错误;摄像机需与碰撞方向成45°角,避免正面拍摄时障碍物遮挡轮胎(如正面碰撞时,障碍物会挡住前轮胎的侧面)。

轮胎状态与商用车碰撞安全性的关联评估

爆胎是碰撞中最危险的轮胎失效形式——商用车重心高(重卡重心约1.5m,客车约1.2m),爆胎会导致单侧轮胎失去支撑,车辆侧翻的概率从10%骤升至70%以上。例如,某客车侧面碰撞测试中,右侧轮胎爆胎后,车辆在0.5秒内发生侧翻,乘员舱侧面侵入量从300mm增至500mm,挤压了后排乘员的生存空间。

胎体永久变形会改变碰撞力的传导路径:比如正面碰撞时,前轮胎被挤压后鼓包,会将碰撞力从“轮胎→前桥→车身纵梁”改为“轮胎→前桥→车身A柱”,导致A柱变形量增加20%——A柱是乘员舱的“保护柱”,变形量过大会挤压驾驶员的腿部空间(如A柱侵入量超过150mm,驾驶员腿部受伤概率增加40%)。

轮胎与轮辋分离会加剧车身结构损伤:比如侧面碰撞时,轮胎从轮辋脱出后,轮辋会直接撞击障碍物(如小车车身),轮辋的锋利边缘会划破车身侧面的防撞梁(厚度约3mm),导致防撞梁失效,碰撞力直接传递到乘员舱——某重卡测试中,轮胎脱出后,轮辋划破了侧面防撞梁,乘员舱侵入量增加了180mm。

接地压力分布不均匀会影响车辆的可控性:碰撞后车辆需要保持直线行驶(便于驾驶员刹车或避让),若轮胎接地压力集中在胎肩(占比超过60%),会导致车辆向胎肩侧偏转,驾驶员需要额外施加50N的方向盘力才能保持方向——在碰撞后的慌乱场景中,驾驶员可能无法及时修正方向,引发二次事故。

商用车轮胎碰撞安全评估的标准与指标

目前全球尚无专门针对商用车轮胎碰撞安全的强制标准,但行业内已形成“自定义指标+企业标准”的评估体系。例如,E-NCAP商用车测试规程中,虽未明确轮胎要求,但将“碰撞后车辆稳定性”纳入评分(占比15%),而轮胎状态是影响稳定性的核心因素。

胎侧应变是最核心的评估指标——商用车轮胎帘线的断裂应变约为20%(聚酯帘线)或15%(钢帘线),行业普遍要求碰撞中胎侧应变≤断裂应变的80%(即聚酯帘线≤16%,钢帘线≤12%),确保帘线不会断裂。例如,某轮胎厂商的企业标准中,重卡轮胎的胎侧应变限值为15%,客车为12%。

气压变化率是爆胎的“阈值线”——碰撞中气压升高超过初始气压的30%,说明胎体已严重受损(帘线断裂或橡胶层划破),爆胎概率超过50%。因此,多数企业将气压变化率限值定为25%(如某客车企业要求碰撞中轮胎气压升高≤初始气压的25%)。

轮胎与轮辋分离时间是“逃生窗口”——碰撞后100ms内是乘员反应的关键时间,若轮胎在100ms内脱出,车辆会立即失去控制,乘员无法采取避险措施。因此,评估指标要求“碰撞后100ms内轮胎不与轮辋分离”(如某重卡企业的标准)。

接地压力分布均匀性用“变异系数”衡量——变异系数≤0.5(即压力分布的标准差不超过平均值的50%),说明轮胎接地压力较均匀,车辆稳定性好。例如,某商用车测试中,接地压力变异系数从0.7降至0.4后,车辆侧翻概率从60%降至20%。

轮胎状态评估在商用车碰撞安全优化中的应用案例

某重卡企业优化前,前轮胎在正面碰撞测试中频繁爆胎(概率达40%)。通过监测胎侧应变,发现胎侧应变高达22%(超过聚酯帘线的断裂应变20%),原因是胎侧仅用了两层帘线(厚度8mm)。改进方案:增加一层聚酯帘线(厚度增至10mm),并在胎侧内部添加一层芳纶纤维(抗拉强度是聚酯的2倍)。优化后,胎侧应变降至14%,气压变化率降至22%,爆胎概率降至0。

某客车企业侧面碰撞测试中,轮胎与轮辋分离率达30%。通过位移传感器监测发现,轮辋 bead 座的倒角仅0.5mm(过于锋利),碰撞时划破了轮胎的 bead 钢丝圈(轮胎与轮辋贴合的部分)。改进方案:将轮辋倒角增至2mm,轮胎 bead 部分增加一层钢丝圈(直径从1.5mm增至2mm)。优化后,轮胎与轮辋分离率降至0,乘员舱侵入量从450mm降至300mm。

某轻卡企业正面碰撞测试中,胎体永久变形率达50%(即50%的轮胎测试后出现鼓包)。通过高速摄像发现,前轮胎碰撞时的接地压力集中在胎肩(占比70%),导致胎肩部位过度变形。改进方案:调整轮胎的轮廓设计(将胎宽从245mm增至265mm),增加胎肩的橡胶厚度(从5mm增至7mm)。优化后,接地压力占比降至50%,胎体永久变形率降至10%。

碰撞测试中轮胎状态监测的常见误区与规避方法

误区一:“只看气压,忽略应变”——部分企业认为只要气压不超过限值就安全,但实际上,胎侧应变可能已超过断裂极限(如某轮胎气压仅升高20%,但胎侧应变已达25%,帘线已断裂)。规避方法:同时监测气压与胎侧应变,建立“双指标预警模型”(如气压升高≥20%且应变≥15%,触发预警)。

误区二:“传感器粘贴位置错误”——有的企业将应变片贴在胎面(花纹部分),而胎面的变形是正常的滚动变形(约1mm),无法反映胎侧的碰撞变形(可达15mm)。规避方法:应变片必须粘贴在胎侧中部(距离胎肩50mm处),此处是碰撞时挤压最集中的区域。

误区三:“高速摄像帧率不足”——有的企业使用500fps的摄像机,无法捕捉轮胎失效的瞬间(如胎侧断裂仅需30ms,500fps仅能捕捉15帧画面,细节丢失)。规避方法:根据碰撞速度调整帧率——速度≥60km/h时,帧率≥2000fps;速度≤50km/h时,帧率≥1000fps。

误区四:“评估时忽略碰撞后的状态”——有的企业仅关注碰撞瞬间的轮胎状态,而忽略碰撞后的轮胎性能(如胎体鼓包后,后续行驶中易爆胎)。规避方法:测试后需对轮胎进行“失效后性能评估”——包括充气压力保持率(24小时内气压下降≤5%)、胎侧变形恢复率(变形量≤初始变形的10%),确保碰撞后轮胎仍能维持基本行驶能力。

相关服务

暂未找到与碰撞安全测试相关的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单位,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