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换电结构碰撞安全测试的验证方案
碰撞安全测试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随着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的快速普及,换电结构作为电池包与车辆的核心连接单元,其碰撞安全性能直接关系到车辆事故中的乘员安全与电池安全。相较于传统燃油车,换电车型的电池包通过可拆卸结构与车身连接,碰撞时需同时满足“连接可靠性”与“失效可控性”要求——既不能因碰撞导致电池包脱落引发二次事故,也不能因结构变形挤压电池造成热失控。因此,建立科学的换电结构碰撞安全测试验证方案,成为换电车型研发中的核心环节之一。
换电结构的碰撞安全核心关注点
换电结构的碰撞安全需同时满足“连接可靠性”与“失效可控性”两大核心要求。连接可靠性是指:在常规碰撞工况(如前碰、侧碰)下,换电结构需保持电池包与车身的连接,防止电池包脱落引发二次事故——例如前碰时,换电结构需承受纵向80kN的载荷(相当于10吨的冲击力),确保电池包不向前脱落;侧碰时,需承受横向50kN的载荷,防止电池包向乘员舱方向位移。
失效可控性是指:当碰撞载荷超过设计阈值(如纵向载荷≥120kN)时,换电结构需按预设策略失效(如弱化螺栓断裂、锁止机构解锁),使电池包沿“安全路径”(如向后下方)脱落,而非直接撞击乘员舱或挤压电池单体。这种“可控失效”需平衡“强度”与“脆性”:结构既要能承受常规碰撞的载荷,又要在极端载荷下快速失效,避免电池包因过度变形引发热失控。
此外,换电结构还需适应“多工况受力”特点:前碰时受纵向拉伸/压缩载荷,侧碰时受横向剪切载荷,后碰时受反向拉伸载荷,柱碰时受局部集中载荷。不同工况下的受力方向与大小差异,要求换电结构采用“多向强化设计”——例如前横梁用高强度钢加强纵向强度,侧支架用铝合金兼顾轻量化与横向抗变形能力。
测试标准的框架搭建与适配
换电结构的碰撞安全测试需基于“通用标准+专属要求”的框架。通用标准包括GB 11551(汽车正面碰撞的乘员保护)、GB 20071(汽车侧面碰撞的乘员保护)、GB 20072(汽车尾部碰撞的乘员保护)等,覆盖前碰、侧碰、后碰三大基础工况;专属要求则来自GB/T 34659-2017《电动汽车换电安全要求》,其中明确规定“换电结构在碰撞时应能保持电池包的连接或按设计要求失效,避免电池包脱落或挤压电池”。
标准的适配需结合换电车型的特点调整参数:例如GB 11551规定的前碰速度为50km/h,而换电车型因电池包质量更大(通常比同级别燃油车重300-500kg),需将测试速度提高至64km/h(接近C-NCAP的五星标准),以模拟更严苛的碰撞场景;侧碰工况中,移动壁障的质量需从1300kg增加至1400kg,匹配换电车型的整备质量。
此外,标准还需补充“柱碰”等特殊工况的要求:柱碰是换电结构的“考验项”——直径254mm的刚性圆柱会对换电结构的侧部产生集中载荷,易导致结构局部变形挤压电池包。因此,柱碰测试需明确“结构变形量≤15mm”(避免挤压电池包侧围)与“电池包无脱落”的要求,填补现有标准的空白。
部件级CAE仿真的前置验证逻辑
实车碰撞测试成本高(单台车测试费用超50万元)、周期长(需2-3个月),因此部件级CAE仿真是换电结构碰撞安全验证的“前置关卡”。仿真需基于换电结构的三维数模,输入材料的真实力学属性——例如高强度钢B250P1的屈服强度250MPa、抗拉强度≥420MPa,铝合金6061-T6的屈服强度276MPa、延伸率10%,这些参数需通过“拉伸试验”实测获取,避免使用手册中的理论值。
仿真工况需1:1还原实车测试场景:前碰仿真中,施加64km/h的速度与40%的偏置载荷,模拟换电结构的纵向受力;侧碰仿真中,施加50km/h的横向载荷与1400kg的壁障质量,模拟侧支架的剪切变形;柱碰仿真中,施加32km/h的速度与254mm的圆柱直径,模拟局部集中载荷。仿真的核心输出是“应力分布云图”与“变形曲线”:例如前碰仿真中,换电结构的前连接点应力需≤200MPa(低于材料屈服强度的80%),变形量需≤8mm(避免挤压电池包)。
仿真还需验证“失效策略的准确性”:例如当纵向载荷≥120kN时,换电结构的“弱化螺栓”需断裂。这种“可控失效”的仿真需采用“断裂力学模型”,输入螺栓的剪切强度(如M10螺栓的剪切强度≥80kN)与断裂伸长率(≤5%),确保螺栓在超过阈值时瞬间断裂,而非缓慢变形。若仿真显示螺栓在110kN时断裂(低于设计阈值),则需增加螺栓的直径(如从M10增至M12)或更换更高强度的螺栓(如8.8级增至10.9级)。
实车级碰撞测试的工况设计与执行
实车碰撞测试是验证换电结构安全性能的“终极验证”,需覆盖四大典型工况:
(1)前碰:40%偏置可变形壁障,速度64km/h,测试换电结构的纵向抗变形能力。
(2)侧碰:移动壁障,质量1400kg,速度50km/h,测试横向载荷下的连接可靠性。
(3)后碰:固定壁障,速度50km/h,测试反向载荷下的结构强度。
(4)柱碰:刚性圆柱,直径254mm,速度32km/h,测试局部集中载荷下的结构完整性。
每个工况的执行需严格控制变量:例如前碰测试中,电池包需处于“满电状态”(模拟真实使用场景),换电结构的螺栓扭矩需按设计要求(如M10螺栓的扭矩为80N·m)紧固,避免因安装误差影响测试结果;侧碰测试中,碰撞位置需对准换电结构的侧支架(偏差≤50mm),确保载荷直接作用于核心受力区域。
测试的判定标准需量化:例如前碰后,换电结构需满足“三不”要求——不脱落(电池包与车身的连接点无断裂)、不变形超标(变形量≤10mm)、不挤压电池(电池包与换电结构的间隙≥15mm);侧碰后,换电结构的侧支架需无断裂,电池包向乘员舱的位移≤5mm;柱碰后,换电结构的局部变形≤15mm,电池包无泄漏或热失控。
换电连接接口的专项验证方案
换电连接接口是“机械+电气”的复合单元,其碰撞安全需分别验证机械强度与电气可靠性。机械连接的专项测试包括:
(1)拉拔测试:用万能试验机对换电结构的连接点施加纵向拉力(如150kN),测试连接点的抗拉强度(需≥设计载荷的1.5倍)。
(2)剪切测试:对侧支架施加横向剪切力(如80kN),测试支架的抗剪切能力(需≥设计载荷的1.2倍)。
(3)锁止机构测试:用液压机模拟碰撞时的冲击力(如50kN/s的加载速率),测试锁止机构的锁止力(需≥60kN)。
电气连接的专项测试需关注“碰撞时的连续性”与“失效后的绝缘性”:
(1)冲击测试:按GB/T 28046.3规定,对插头插座施加半正弦波冲击(峰值加速度50g,持续时间11ms),测试电气连接的连续性(电阻变化≤10mΩ)。
(2)短路测试:模拟碰撞时插头脱落的场景,测试插座的“防短路设计”(如插座内的绝缘隔板需防止正负电极接触)。
(3)振动测试:按GB/T 28046.4规定,对连接接口施加10-2000Hz的振动(加速度20g),测试电气连接的稳定性(无断连或接触不良)。
电池包与换电结构的协同验证
换电结构的安全性能需与电池包协同设计——碰撞时,换电结构需将载荷传递至电池包的“抗冲击区域”(如电池包底部的加强梁),避免电池单体直接受力。例如在台架测试中,将电池包与换电结构组装后,施加纵向120kN的载荷(模拟前碰),测试电池包底部的应力分布:若电池包底部的最大应力超过200MPa(接近壳体的屈服强度),则需调整换电结构的支撑点位置——将支撑点从电池包边缘移至加强梁上方,使载荷均匀分布在加强梁上。
协同验证还需关注“电池包的脱落路径”:当换电结构失效时,电池包需沿“向后下方”的路径脱落(与车身纵轴夹角≤30°),避免撞击后方车辆或行人。这种路径的验证需通过“台车试验”模拟:将换电结构与电池包装在台车上,以64km/h的速度撞击障碍壁,用高速摄像机(1000fps)记录电池包的脱落过程。若脱落路径与设计目标的偏差超过5°,则需调整换电结构的失效点位置(如将弱化螺栓从左侧移至右侧)。
测试数据的采集与有效性分析
碰撞测试中的数据采集需覆盖“力-变形-失效”全流程,确保结果的可追溯性。常用传感器包括:
(1)应变片:粘贴在换电结构的应力集中区域(如前连接点、侧支架),采集实时应力数据(精度±1MPa)。
(2)加速度传感器:安装在换电结构与电池包上,采集碰撞中的加速度曲线(范围0-200g,精度±0.5g)。
(3)激光位移计:测量换电结构与电池包的相对位移(精度±0.1mm)。
(4)高速摄像机:以1000fps的帧率记录碰撞过程,用于分析结构变形与电池包脱落路径。
数据处理需采用“对比验证法”:将实车测试数据与CAE仿真数据对比,若应力值的偏差超过15%(如仿真值200MPa,测试值230MPa),则需回溯仿真模型的输入参数——例如材料属性是否实测、边界条件是否还原真实连接;若位移数据的偏差超过1mm(如仿真值8mm,测试值9.2mm),则需检查测试中的安装误差(如螺栓扭矩是否达标)。
数据的有效性需通过“校准”保障:测试前,应变片需用标准载荷(如100N)校准,确保输出信号与理论值一致;加速度传感器需用振动台校准,确保零点误差≤0.1g;激光位移计需用标尺校准,确保测量精度≤0.1mm。此外,数据需进行“滤波处理”(如采用50Hz的低通滤波器),去除碰撞中的高频噪声(如金属碰撞的振动),避免干扰分析结果。
相关服务
暂未找到与碰撞安全测试相关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