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领域

汽车领域

服务热线:

新能源汽车电池包碰撞安全测试的关键性能指标解析

三方检测单位 2021-01-16

碰撞安全测试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普及,电池包作为动力核心部件,其碰撞安全性能直接关系驾乘人员生命安全与道路公共安全。碰撞测试中,关键性能指标是评估电池包安全等级的核心依据,涵盖物理防护、化学危害、热风险、电气安全等多个维度。本文将解析这些指标的内涵、测试要求及实践意义,为理解电池包碰撞安全提供清晰视角。

结构耐撞性:电池包物理防护的基础

结构耐撞性是电池包在碰撞中抵御变形、保持内部结构稳定的能力,是防止电芯受挤压的“第一道屏障”。碰撞时,若电池包外壳或框架变形过大,可能直接压迫电芯,引发短路或热失控——例如侧面碰撞中,电池包侧围侵入量超过20mm就可能挤压电芯。

测试中,会模拟正面、侧面、追尾等场景,通过变形量、侵入量评估结构耐撞性。比如正面碰撞用刚性壁障撞击,测量外壳最大变形;侧面碰撞用可变形壁障,检查侧围侵入深度。材料选择直接影响耐撞性:铝合金框架轻量化且通过加强筋提升强度,高强度钢则更抗变形,常用于底部防护。

结构设计中的吸能优化也很关键。许多车型会在电池包框架设置“压溃吸能区”,通过可控变形吸收冲击能量,减少传递到电芯的力。例如某款电动车的电池包前端设计了铝合金吸能盒,碰撞时先于主框架变形,有效降低内部应力。

电解液泄漏防控:避免化学危害的关键

电解液是锂电池的离子传输介质,但其碳酸酯成分易燃(闪点约20℃)、腐蚀性强,泄漏会引发燃烧或腐蚀风险。因此碰撞后无电解液泄漏是硬性要求——一旦泄漏,不仅威胁救援人员安全,还可能损坏整车电气系统。

测试采用“可视化+气密性”组合评估:碰撞后观察24小时内是否有液体渗出,同时用气密性检测仪充入干燥空气,检测压力下降率(要求≤1kPa/min)。密封设计是核心,外壳激光焊接的焊缝平整、强度高,能防止应力开裂;接口处的硅橡胶密封圈耐温耐腐,确保碰撞后不失效。

电芯封装也影响泄漏防控。软包电池用铝塑膜封装,抗冲击性优于硬壳电池;硬壳电池则通过焊接密封,需严格控制焊缝质量——某品牌曾因电池包焊缝缺陷导致碰撞后泄漏,最终召回整改。

热失控抑制:阻止链式反应的核心

热失控是电池包碰撞后的致命风险:单个电芯因挤压短路升温,引发相邻电芯连锁反应,最终导致燃烧爆炸。指标要求碰撞后24小时内不发生热失控,或热失控不扩散。

测试会模拟碰撞后的热触发场景,比如侧面碰撞后对电池包做针刺试验,监测温度变化。若单个电芯温度超过200℃且持续上升,判定为热失控。热管理系统是抑制关键:液冷通道紧贴电芯,碰撞后若管路未破,能及时带走热量;电芯间的气凝胶垫隔热,延缓热扩散。

BMS的热预警功能也很重要,能实时监测电芯温度,超过阈值触发冷却或报警。某款车型因BMS算法缺陷,未及时预警热失控,导致碰撞后起火,引发行业关注。

电气安全:防止触电风险的底线

电池包高压系统(300V-1000V)碰撞后若漏电,会威胁乘客与救援人员安全。核心指标是碰撞后100ms内高压断电,绝缘电阻≥100Ω/V(如600V系统需≥60kΩ)。

高压互锁系统(HVIL)是关键:碰撞时加速度传感器触发互锁,切断高压继电器;绝缘检测模块(IMD)实时监测绝缘电阻,低于阈值立即报警。测试中会用绝缘测试仪测量碰撞后的电阻,确保无高压泄漏。

高压接口的设计也需注意,采用防误触结构,避免救援时意外接触;电缆的绝缘层需耐磨损,防止碰撞中破损漏电。

固定系统可靠性:电池包与整车连接的保障

电池包重量占整车15%-30%(如500kg-800kg),固定系统失效会导致电池包移位脱落,引发二次碰撞。测试中,固定点需承受5倍电池包重量的拉脱力,碰撞后不松动。

螺栓连接是主流,扭矩严格(如M12螺栓扭矩100N·m-120N·m),确保连接可靠;悬置系统(橡胶或液压)吸收冲击,减少传递到电池包的力。固定点分布也重要,四点或六点固定均匀分散载荷,避免单个点受力过大。

某款车型曾因固定螺栓扭矩不足,碰撞后电池包松动,导致底部刮擦地面,最终召回重新紧固螺栓。

冲击加速度限值:保护电芯内部结构的关键

碰撞中的冲击加速度会传递到电芯,过大的加速度(如超过300g)会导致极片错位、隔膜破损(厚度16μm-25μm),引发短路。测试中电芯位置的加速度峰值需低于耐受限值(三元锂200g-300g,磷酸铁锂300g-400g)。

缓冲结构设计是关键:电池包底部的聚氨酯泡沫吸收地面撞击能量,电芯间的泡棉缓冲碰撞,降低加速度传递。某款车型通过优化缓冲垫厚度(从20mm增至30mm),将电芯加速度峰值从350g降至280g,满足要求。

与整车的相容性:电池包与整车碰撞性能的协同

电池包的碰撞安全依赖与整车结构的协同——整车吸能结构(前纵梁、侧围)能减少传递到电池包的力。例如正面碰撞时,前纵梁压溃吸能,若吸能不足,电池包受力增大;侧面碰撞时,侧围加强件阻挡外部侵入,若强度不够,电池包易被撞击。

测试中会观察整车碰撞后的电池包状态:若前纵梁吸能充分,电池包变形小;若侧围加强件失效,电池包侧面可能被侵入。整车设计时会划定“电池包安全区域”,强化该区域结构,确保碰撞时优先保护。

某品牌将电池包置于底盘中部,配合强化的门槛梁与B柱,侧面碰撞时电池包侵入量控制在15mm以内,远低于20mm的阈值,提升了安全性能。

相关服务

暂未找到与碰撞安全测试相关的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单位,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