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碰撞中脚踏板位移安全测试的规范与限值
碰撞安全测试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在汽车正面碰撞事故中,驾驶员下肢伤害是仅次于胸部的高频伤害类型,而脚踏板的异常位移是导致该伤害的核心诱因之一。当车辆与障碍物正面碰撞时,发动机舱的挤压变形会带动脚踏板向驾驶员方向移动,若位移量超过安全阈值,可能造成胫骨骨折、膝部韧带撕裂等严重伤害。因此,明确脚踏板位移的测试规范与限值,是保障乘员下肢安全的关键,也是汽车碰撞安全认证的重要指标。
正面碰撞中脚踏板位移的风险机制
正面碰撞时,车辆前端吸能结构(如保险杠、纵梁)变形吸收能量,若能量超过吸能极限,发动机舱刚性部件(如副车架、发动机)会向后位移,通过踏板支架传递到脚踏板。此时,驾驶员因惯性向前冲,脚踏板却向后挤压小腿,形成“相对撞击”——这种位移的本质是脚踏板对小腿的主动挤压,伤害程度与位移量、速度直接相关。
从生物力学看,胫骨的抗压缩强度约15kN,当脚踏板以5m/s速度向后移动100mm时,小腿受挤压力达8kN,接近胫骨屈服强度;位移150mm时,挤压力升至12kN,超过极限强度导致骨折。此外,脚踏板横向位移可能造成膝部侧翻,引发内侧副韧带损伤,因此部分规范也限制Y向位移(通常不超20mm)。
不同踏板风险差异明显:制动踏板接触面积小(约100cm²),单位压力更大,伤害风险高于加速踏板;离合器踏板因使用频率低,部分规范简化了对其的要求,但仍需控制纵向位移。
测试场景与假人模型的选择
主流测试基于“正面100%重叠刚性壁障碰撞”场景(GB 11551、ECE R94均采用),碰撞速度50km/h(误差±2km/h),模拟车辆与固定障碍物全重叠碰撞的极端情况。
假人优先选Hybrid III 50th百分位男性假人(身高175cm、体重78kg),其下肢含胫骨-腓骨复合件、膝部韧带模拟装置,能准确反映踏板位移对下肢的作用力。新能源车辆常额外用THOR假人,其生物力学精度更高,可捕捉韧带撕裂等细微伤害。
假人姿态需标准化:座椅调至设计位置(滑轨中间、靠背倾角25°±5°);双脚自然放踏板上——制动踏板踩至半行程,加速踏板未踩下;小腿与大腿夹角110°±10°,模拟正常驾驶姿态。测试车辆需保持量产状态,踏板材质、连接扭矩不得改装。
脚踏板位移的测量指标与坐标系
测量基于SAE J670e坐标系:原点在驾驶员侧前轮中心地面投影,X轴向前、Y轴向左、Z轴向上。最受关注的是X向位移(向后为负,向驾驶员方向移动)。
规范明确的测量点包括:制动踏板顶端中点(GB 11551)、加速踏板几何中心(ECE R94)。测量精度要求传感器分辨率0.1mm、误差±0.5mm,常用拉线或光学传感器——拉线传感器成本低但需平行安装,光学传感器(高速摄像机+DIC技术)更准确但成本高。
国内核心规范中的限值要求
GB 11551-2014《汽车正面碰撞的乘员保护》规定:制动踏板纵向位移≤120mm,加速踏板≤100mm,离合器踏板≤110mm。限值基于Hybrid III假人胫骨指数(TI≤1.0)和国内事故数据(85%下肢骨折案例的踏板位移超120mm)。
新能源车辆参考GB/T 38032-2020:制动踏板位移可放宽至130mm,但需满足TI≤1.1——因电动车前端吸能更高效,踏板位移速度低(约3m/s),伤害风险仍可控。
GB 7258-2017要求踏板连接牢固:承受1000N向前拉力时不得松动,间接限制位移量。
国际规范的差异与协调
ECE R94(欧盟)要求制动踏板位移≤100mm(因欧洲版Hybrid III假人下肢刚度更低),FMVSS 208(美国)允许选两种测试场景,刚性壁障下制动踏板位移≤110mm,可变形壁障≤100mm,2023年起强制用THOR假人,更关注韧带伤害。
联合国WP.29发布的UN R139将限值统一为制动踏板≤110mm,我国修订中的GB 11551-202X(预计2025年实施)将等效采用,届时国内要求与国际接轨。
测试中的干扰因素与控制方法
发动机舱部件位移是主要干扰:燃油车踏板支架与发动机副车架连接,碰撞时发动机后移会带动踏板。规范要求发动机保持生产安装状态,不得加固——如某燃油车橡胶悬置使发动机后移50mm,带动踏板位移60mm,若换钢制悬置则结果失真。
踏板变形需控制:塑料踏板碰撞时可能凹陷,导致测量点偏移。规范要求用未使用的量产踏板,测试前标记原始几何中心。
传感器安装需精准:拉线传感器需与X轴平行(夹角≤2°),避免角度误差;高速摄像机+DIC技术可减少振动干扰,提升准确性。
脚踏板位移与下肢伤害的关联验证
限值合理性通过假人实验和事故数据验证:Hybrid III假人TI(胫骨指数)>1.0对应50%骨折概率,当制动踏板位移120mm时,TI=1.0,刚好达阈值;位移130mm时,TI=1.2,骨折概率升至70%。
真实事故数据支持:NHTSA数据库显示,正面碰撞中70%下肢骨折案例的踏板位移超100mm;国内CIDAS数据库中,88%骨折案例的位移超120mm。这说明限值设定能有效控制伤害风险。
相关服务
暂未找到与碰撞安全测试相关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