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包热扩散在碰撞安全测试中的测试流程与判定
碰撞安全测试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在新能源汽车碰撞安全领域,电池包热扩散是引发次生危险的核心风险——碰撞可能导致电池内部结构损坏、电解液泄漏或短路,进而触发热失控连锁反应,威胁驾乘人员安全。因此,明确电池包热扩散在碰撞安全测试中的流程与判定标准,是验证车辆被动安全性能的关键环节。本文将围绕碰撞测试中的热扩散测试逻辑、流程设计及判定依据展开,拆解从测试前准备到结果评估的全链路细节。
测试前的受试对象与环境准备
电池包作为受试对象,需满足严格的初始状态要求:首先是SOC(State of Charge)控制——需处于100%满电状态,因满电时电池内部能量密度最高,热失控风险最能反映极端工况;其次是历史状态核查——电池包需无prior损伤(如既往碰撞、过充过放记录),且通过出厂时的电性能检测(如容量保持率≥90%、内阻≤15mΩ)。
测试环境需符合ISO 12405等标准的要求:环境温度控制在20±5℃,湿度≤60%RH,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影响电池化学反应速率;通风条件需保证测试区域空气流速≤0.5m/s(防止气流干扰温度监测),同时配备强制排风系统(用于排出热扩散产生的有害烟气,但需避免对电池包周围流场造成扰动)。
设备校准是测试有效性的前提:碰撞试验机的力传感器需在测试前24小时内通过溯源至国家计量标准的装置校准,误差≤1%;温度监测用的K型热电偶需校准温度范围(-50℃~500℃),误差≤0.5℃;电压电流监测仪需验证量程覆盖电池包总电压(如350V~450V),误差≤0.5%。
此外,需提前在电池包关键位置(如电芯极柱、电解液注液口、外壳薄弱区)粘贴标记点,用于后续三维扫描测量变形量;同时准备好应急设备——如干粉灭火器(用于扑灭初期火灾)、防毒面具(应对HF等有害气体),并在测试区域设置1.5米隔离带,避免无关人员进入。
碰撞场景的差异化设计与加载策略
碰撞场景需针对电池包的安装位置与车辆结构,覆盖典型的碰撞类型:正面碰撞(如GB 11551中的100%重叠刚性壁障碰撞)、侧面碰撞(如GB 20071中的移动壁障侧面碰撞)及尾部碰撞(如GB 17354中的追尾碰撞),不同场景对应不同的侵入方式与加载力方向。
以侧面碰撞为例,加载策略需模拟侧围部件(如门槛梁、B柱)对电池包的侵入:移动壁障的碰撞速度设定为50km/h(符合法规要求),壁障与电池包的接触区域需覆盖电池包侧面的2/3宽度,确保侵入力均匀作用于电芯阵列;加载力峰值需达到电池包耐撞极限的1.2倍(如设计耐撞力为100kN,则加载至120kN),以模拟极端侵入工况。
正面碰撞的加载速率需匹配真实场景:约为5m/s(对应车辆碰撞时的变形速率),加载方向与前纵梁侵入方向一致,重点测试电池包前部结构的抗挤压能力;尾部碰撞则因后围板强度较低,加载力峰值可略低(如80kN),但需增加“持续加载”环节——碰撞后保持加载力30秒,模拟追尾后车辆的持续挤压。
对于模块化电池包(如CTP或CTC结构),需额外监测模块间连接结构的受力:在模块连接处粘贴应变片,若应变超过材料屈服强度(如铝合金模块的屈服应变≥0.2%),则说明连接结构失效,可能引发模块移位,增加热扩散风险。
碰撞过程中的实时数据采集逻辑
碰撞过程中需同步采集四类关键数据,为后续热扩散分析提供基础:一是结构力学参数——通过力传感器记录碰撞力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力峰值、力上升时间),通过位移传感器测量电池包的最大侵入深度(精度≤0.1mm);二是温度参数——用预埋在电芯表面的热电偶,每秒采集一次温度数据,覆盖碰撞前10秒至碰撞后30秒的时间窗口,捕捉碰撞瞬间的温度变化;三是电气参数——通过BMS的CAN总线实时传输总电压、单体电池电压及总电流数据,若某节电池电压骤降(如从3.7V降至0V),则说明该电芯发生短路;四是视觉数据——用高速摄像机(帧率≥1000fps)拍摄电池包变形过程,记录外壳破裂、电解液泄漏的时间点,画面需覆盖正、侧、顶部三个视角。
数据采集的同步性至关重要: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与高速摄像机需通过同一触发信号启动,时间误差≤1ms,确保“力-位移-视觉”数据的对应关系——比如当力峰值出现时,高速摄像机需捕捉到对应位置的外壳变形,避免数据错位导致的分析误差。
对于高压部件(如正极母线),需使用绝缘型传感器采集电流数据,防止触电风险;温度传感器的预埋位置需避开冷却管道,选择电芯几何中心(距表面5mm处),此处最能反映电芯内部的温度变化。
碰撞后的即时外观与电气状态评估
碰撞结束后,首先需执行“断电-隔离”操作:切断电池包的高压回路(手动断开维修开关),并在周围设置1.5米隔离带。随后开展三方面即时检查:
一是外观损伤评估:用肉眼观察外壳是否有破裂、穿孔(穿孔直径≥5mm则判定为破损),变形区域是否有电解液泄漏(通过视觉检查结合电导率测试——泄漏液体电导率≥1000μS/cm则判定为电解液);若外壳无明显破损但有液体渗出,需用pH试纸检测——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呈弱酸性(pH≈5),若试纸变红则进一步验证。
二是结构变形测量:用三维激光扫描仪扫描电池包外表面,生成点云数据与原始CAD模型对比,计算变形区域的最大侵入深度与体积变化——比如侧面碰撞时,侵入深度≥150mm说明触及电芯阵列;体积变化率≥20%则内部结构可能严重挤压。
三是电气状态核查:用高精度万用表测量总电压,若比碰撞前下降超过10%(如碰撞前380V,碰撞后<340V),则说明存在严重电气异常;逐个测量单体电池电压,若某节电池电压<2.5V(放电终止电压),则判定为该电芯短路或内部断路。
即时评估的核心是“定位风险源”——比如电解液泄漏对应外壳破损,单体电压骤降对应内部短路,这些都是后续热扩散的潜在触发条件,需标记为“高风险点”并重点监测。
热扩散监测的时间窗口与触发条件
碰撞后的热扩散具有“延迟性”,因此需设定72小时的监测窗口(符合GB 38031要求),覆盖延迟热失控的常见时间范围。
监测的触发条件需基于即时评估结果:对于已出现“高风险点”的电池包(如电解液泄漏、单体短路),需模拟“二次刺激”——用液压机对变形区域施加5kN的持续力(模拟碰撞后车辆的二次移位),或用电阻丝对短路电芯施加10A电流(模拟BMS失效后的过流),触发潜在热失控;对于未出现异常的电池包,仅需“自然放置”监测。
监测过程中,温度数据需“全时段覆盖”:用连续温度记录仪(采样率1次/分钟)监测电芯表面、外壳及环境温度,若某位置温度1小时内上升超过20℃(环境温度无变化),则启动“高频模式”——采样率提升至1次/秒,并用红外热像仪拍摄该区域。
此外,需设置“预警阈值”:当电芯表面温度达到60℃(SEI膜分解温度)时,测试人员进入“待命状态”;达到100℃时,启动气体分析仪监测CO、HF浓度,提前预判有害气体泄漏风险。
热扩散过程的动态参数追踪与分析
当热扩散发生(温度超过150℃且持续上升),需重点追踪四个动态参数:
一是温度上升速率:计算电芯表面温度从100℃升至200℃的时间——若≤10分钟,说明热失控速度快,连锁风险高;若>30分钟,则风险相对较低。
二是烟气成分与浓度:用气体分析仪每5分钟记录CO(阈值50ppm)、CO₂(阈值5000ppm)、HF(阈值5ppm)浓度——HF是电解液分解的特征产物,若≥5ppm需立即启动排风并佩戴防毒面具;CO≥50ppm则判定为“有害烟气泄漏”,需终止测试。
三是热失控传播路径:用红外热像仪拍摄热分布视频,观察热失控从“初始电芯”向相邻电芯的传播速度——若≥5cm/min,说明形成连锁反应;若<2cm/min,则可能是局部热失控。
四是内部压力:通过预埋的压力传感器监测压力变化——若压力≥100kPa或上升速率≥10kPa/min,说明外壳破裂风险极高,需提前撤离测试人员。
动态参数的分析需结合“因果链”——比如温度上升快且HF浓度高,说明热失控由电解液分解引发;若温度上升但HF浓度低,则可能是内部短路导致的纯放热反应。
热扩散判定的核心指标与边界界定
热扩散的判定需围绕“三要素”展开:触发原因、发生时间、影响范围,具体指标如下:
1、因果关联性:热扩散需由碰撞导致的内部损伤引发——比如碰撞变形挤压电芯造成短路,或电解液泄漏与金属部件反应放热;若由外部明火、误操作导致,则判定为“非电池自身热扩散”。
2、时间有效性:热扩散需发生在碰撞后72小时内——72小时后出现的热失控,通常与碰撞关联性较弱(如长期放置后的自放电),不纳入评估。
3、影响程度:满足以下任一条件即可判定“热扩散发生”:①至少两个相邻电芯表面温度≥200℃;②电池包外壳出现明火(需确认火源来自内部);③烟气中HF浓度≥5ppm且持续≥10分钟。
而“符合安全要求”的判定标准是:碰撞后72小时内未发生热扩散;或热扩散发生但满足“延迟时间≥30分钟”(逃生时间)、“HF浓度<5ppm”、“温度上升速率<10℃/min”——这些指标构成了“可接受的风险”边界。
测试结果的交叉验证与异常排除
为确保判定准确,需通过“多维度数据交叉验证”排除异常:
若监测到温度上升但无电气异常,需检查温度传感器是否故障——更换传感器重新测量,或用红外热像仪对比;若温度上升伴随电压骤降,则结合高速摄像机画面,确认短路位置与碰撞变形方向一致,避免“传感器误报”。
对于“电解液泄漏”,需结合结构变形数据:若泄漏位置与碰撞侵入方向一致(如侧面碰撞导致侧面泄漏),且电导率符合电解液特征,则判定为“碰撞导致”;若泄漏位置在顶部(未受碰撞),则需检查电池包是否有出厂密封缺陷。
若出现“异常热扩散”(未触发高风险点却发生热失控),需回溯测试全程:检查电池包初始状态(是否真满电、有无隐藏损伤)、碰撞参数(加载力是否过大、方向是否偏差)、环境条件(温度是否过高),找出异常根源。
最后,所有数据需整理成报告,包含碰撞前状态、碰撞参数、即时评估结果、监测数据曲线、热扩散动态视频及判定结论,确保结果可追溯、可复现。
相关服务
暂未找到与碰撞安全测试相关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