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领域

汽车领域

服务热线:

电池管理系统在碰撞安全测试中的状态监测方法

三方检测单位 2021-02-13

碰撞安全测试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电池管理系统(BMS)是新能源汽车电池包的核心控制单元,负责实时监测电池的电、热与机械状态。而碰撞安全测试作为验证新能源汽车被动安全的关键环节,不仅要考核车身结构的抗撞性,更需聚焦碰撞过程中电池的状态变化——碰撞可能引发电芯变形、连接松动甚至热失控,进而导致二次事故。因此,BMS在碰撞安全测试中的状态监测方法,本质是构建“从物理损伤到电性能异常”的全链路感知体系,通过高精度采集、低延迟传输与智能评估,为碰撞后电池安全设计提供关键数据支撑。

碰撞测试中BMS状态监测的核心目标

与日常行驶中的BMS监测不同,碰撞场景下的BMS任务更聚焦“瞬间风险的捕捉”。其核心目标围绕四点展开:一是电芯与模组的机械结构完整性(如电芯挤压变形、模组固定螺栓松动);二是电性能参数的突变(如电压骤降、电流激增、内阻异常);三是热状态的异常趋势(如局部温度骤升、热扩散征兆);四是电气连接的可靠性(如busbar断裂、插头脱落导致的开路/短路)。这些目标均指向“防止电池在碰撞后出现二次危害”,决定了后续监测方法需以“快、准、全”为设计逻辑。

以某合资品牌纯电SUV的侧面碰撞测试为例,BMS需重点监测模组侧面的电芯膨胀力——当碰撞力传递至电池包时,电芯膨胀力若从常态200N骤升至1000N以上,意味着电芯外壳破裂风险剧增;同时需跟踪高压回路电流,若短路电流瞬间攀升至数百安,便是热失控的直接诱因。这种“以安全为导向的精准感知”,是碰撞测试中BMS监测的核心逻辑。

简言之,碰撞测试中的BMS监测并非评估电池的循环寿命,而是“以安全为优先级的实时风险识别”,所有设计都围绕“阻止电池在碰撞后成为危险源”展开。

传感器层的实时数据采集策略

传感器是BMS监测的“感知终端”,碰撞测试中的传感器需满足“高采样率、高分辨率、高可靠性”要求。电压传感器需采用误差≤0.5%的差分采集芯片,因为电芯电压0.1V的骤降可能暗示内部短路;温度传感器需用NTC热敏电阻,贴在电芯表面、模组间隙等“热失控先发热点”,某车型将温度传感器布置在每颗电芯顶部,能在300ms内捕捉到内部短路导致的温度上升。

机械状态传感器是碰撞测试的“特殊配置”:膨胀力传感器(压阻式或电容式)贴在电芯侧面,监测碰撞时的挤压变形——某款车型的膨胀力传感器采样率达1.5kHz,成功捕捉到电芯受挤压时膨胀力从200N到1500N的瞬间变化;加速度传感器安装在电池包四角,同步碰撞载荷的传递路径,帮助分析“碰撞力如何影响电池状态”。

采样频率是传感器层的关键指标。碰撞过程多在100~500ms内完成,因此传感器采样率需≥1kHz,部分高端车型甚至采用2kHz采样率,确保不遗漏瞬间变化。此外,传感器需冗余设计——每颗电芯布置两个温度传感器,主电压传感器配备用传感器,防止单点失效导致漏判。

通信协议的低延迟传输设计

碰撞测试中,BMS需将大量传感器数据传输至数据采集系统(DAQ),延迟是致命隐患——若数据慢10ms,可能错过碰撞瞬间的关键变化。传统CAN总线(500kbps)已无法满足需求,主流方案为CAN FD或Ethernet TSN(时间敏感网络)。

CAN FD的优势在于速率提升(最高8Mbps)与 payload 增大(从8字节到64字节),能在1ms内传输16颗电芯的电压与温度数据;Ethernet TSN则更适合多传感器同步传输,其时间触发机制可将延迟控制在100微秒内,某高端电动车的碰撞测试中,BMS通过TSN传输120路传感器数据,延迟仅50微秒,完全覆盖碰撞的毫秒级过程。

除了速率,协议需具备容错能力。碰撞时的电磁干扰可能导致数据丢包,因此需采用CRC校验与ACK机制——每帧数据带CRC码,接收端验证无误后确认,若出错则重发;同时设置“优先级队列”,将电压、电流等关键数据设为最高优先级,确保网络拥堵时关键数据优先传输。

电池单体与模组的状态评估模型

采集到数据后,BMS需通过算法将“原始数据”转化为“状态信息”。对于电池单体,常用“等效电路模型+数据驱动模型”融合方案:Thevenin等效电路模型实时计算电芯开路电压(OCV)与内阻(IR),内阻增大20%以上可能是电极脱落或电解液泄露;随机森林、LSTM等数据驱动模型,通过训练碰撞场景下的电压-温度特征,识别电芯机械损伤——某算法通过100组碰撞数据训练,能在200ms内识别“电压骤降0.3V+温度上升2℃/s”的短路特征。

对于模组,重点评估“连接状态”与“结构完整性”。连接状态采用“直流内阻法”:向模组注入1A小电流,测量电压降,若电压降增大50%,说明busbar与极柱连接松动;结构完整性结合加速度传感器数据——若模组加速度与车身加速度差值超20m/s²,说明模组支架断裂、发生位移。

算法需运行在BMS主控芯片(如英飞凌Aurix TC397)上,采用“边采边算”模式,确保10ms内输出状态评估结果,满足碰撞场景的实时性要求。

碰撞场景下的热失控预警逻辑

热失控是碰撞后电池最危险的状态,BMS的热失控预警需“多参数融合”,避免单一参数误判。预警逻辑分三级:一级预警(潜在风险)——电芯温度上升速率超5℃/min或电压下降超0.2V/min;二级预警(高风险)——温度超80℃且电压低于3.0V;三级预警(紧急风险)——温度超120℃或气体传感器检测到氢气浓度超100ppm(氢气是电芯短路的产物)。

某车型正面碰撞测试中,一颗电芯因挤压短路,BMS在150ms内检测到温度从25℃升至60℃、电压从3.6V降至3.2V,触发一级预警;随后100ms内温度升至90℃、电压降至2.8V,触发二级预警,BMS立刻切断高压回路并启动冷却系统,有效阻止热扩散。

预警逻辑需适配碰撞场景:侧面碰撞时提高膨胀力与温度阈值,正面碰撞时重点监测冷却系统流量,确保预警的针对性。

硬件冗余与故障隔离机制

碰撞时BMS本身可能受损,需设计“硬件冗余”与“故障隔离”机制。硬件冗余包括:双MCU设计(两个MCU同时运行算法,一个失效另一个接管);关键传感器冗余(总电流传感器采用“霍尔+分流器”双方案);双电源供电(车载12V+备用锂电池),确保车载电源中断时BMS仍能运行。

故障隔离是“防止故障扩散”的关键:若某颗电芯电压低于2.5V,BMS通过继电器切断该电芯回路;若电压采集通道故障,标记数据为无效并采用相邻电芯平均值代替;严重故障(如高压短路)时,BMS触发“主动放电”,通过电阻将电池包电压降至≤60V安全值。

某测试机构数据显示,硬件冗余与故障隔离机制使BMS的故障容忍率提升至95%以上,即使部分硬件失效,仍能维持核心监测功能。

测试环境下的干扰抑制方法

碰撞测试场地电磁环境复杂(高速摄像机、DAQ的电磁辐射),需从“硬件+软件”双维度抑制干扰。硬件方面:传感器线束采用镀锡铜屏蔽线,接地电阻≤1Ω;BMS PCB板采用“地层分割”,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地层分开,避免数字干扰模拟;传感器输出端并联0.1μF陶瓷电容,滤除100kHz以上高频噪声。

软件方面,采用“数字滤波”:滑动平均滤波取10个采样点平均值,消除毛刺;阈值滤波将超出正常范围的数据(如电压突然升至5V,远超电芯最大值4.2V)判定为无效,用前一有效数据代替。

实践证明,这些方法使传感器数据误差从5%降至0.5%以下,完全满足碰撞测试的精度要求。

实车碰撞中的同步监测方案

实车碰撞中,BMS数据需与车身加速度、位移同步,才能分析“碰撞载荷与电池状态的因果关系”。常用“时间戳同步”:BMS与DAQ接入GPS或IRIG-B码时钟,时间误差≤1ms——某测试中,BMS采样时间戳与车身加速度传感器完全同步,精准对应“碰撞150ms时车身加速度达50g”与“某电芯电压骤降0.3V”的关系,明确“碰撞载荷导致电芯短路”的逻辑链。

数据存储采用“双存储”:BMS内部RAM缓存实时数据,车身地板上的“黑匣子”存储碰撞前30秒至后10秒数据——黑匣子内置锂电池,即使BMS断电仍能保存关键数据。

测试完成后,需将BMS数据与车身数据叠加可视化,用曲线展示“碰撞时间-车身加速度-电芯电压-温度”变化,直观呈现电池状态随碰撞进程的演变,为电池包结构优化提供依据。

相关服务

暂未找到与碰撞安全测试相关的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单位,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