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撞安全测试中C-NCAP与IIHS评价标准的主要差异分析
碰撞安全测试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C-NCAP(中国新车评价规程)与IIHS(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是中美两国最具代表性的汽车碰撞安全评价体系,前者由中国汽研主导,聚焦中国道路环境与用户需求;后者由美国保险行业联合发起,核心目标是降低保险赔付风险。二者均以碰撞试验为核心,但因制定背景与评价逻辑差异,在测试项目、试验细节、评分体系等方面存在显著不同。本文从具体维度切入,拆解二者的主要差异,为理解不同地区安全标准提供参考。
测试项目的核心覆盖差异
C-NCAP与IIHS的测试项目均围绕“被动+主动安全”展开,但核心聚焦点不同。C-NCAP 2021版的核心项目包括正面100%重叠刚性壁障碰撞(50km/h)、正面40%偏置碰撞(64km/h)、侧面碰撞(50km/h)、行人保护、主动安全(AEB、LDW等),覆盖中国常见事故场景——比如正面40%偏置对应“路口抢行”,侧面碰撞对应“非机动车闯红灯”。
IIHS的核心项目则更侧重高风险、高赔付事故:驾驶员侧/乘客侧25%小重叠正面碰撞(64km/h)、中等重叠正面碰撞(64km/h)、侧面碰撞(50km/h)、车顶强度、头枕和座椅、行人AEB。其中25%小重叠碰撞是IIHS的“标志”——美国保险数据显示,这类事故仅占正面碰撞的13%,但致死率高达27%,因此被列为必测项。
主动安全测试的差异更明显:C-NCAP的AEB覆盖行人、自行车、前方车辆等10余种场景,比如行人横穿(20-40km/h)、夜间行人(光线≤10lux);IIHS则仅保留最常见的3种场景——前方静止车辆(19-64km/h)、白天/夜晚行人(29-40km/h),评价标准是“能否避免碰撞”或“将碰撞速度降至16km/h以下”。
碰撞试验的细节参数差异
即使同类项目,二者的试验参数也有区别。以25%小重叠碰撞为例:C-NCAP试验速度60km/h,碰撞点为驾驶员侧前轮上方;IIHS速度64km/h,碰撞点更靠近车身边缘(25%重叠率意味着仅1/4车身接触壁障)。速度提升4km/h,动能增加约13%,对A柱、纵梁的强度考验更严苛。
侧面碰撞的差异同样显著:C-NCAP的移动壁障质量1400kg,50km/h撞击驾驶员侧;IIHS壁障质量1500kg(接近美国中型SUV重量),动能增加约7%,且壁障形状更接近真实车辆(前端可变形),对车门、B柱的保护要求更高。
IIHS还有C-NCAP没有的“车顶强度测试”:用压板以5mm/s速度压车顶,要求强度重量比≥4(即车顶能承受4倍车重)。这针对美国常见的翻车事故——每年1/5致命事故与翻车有关,车顶强度不足会导致乘员舱变形,增加头部受伤风险。
评价维度的侧重逻辑差异
C-NCAP的逻辑是“综合性能优先”,强调全场景均衡表现。总得分由被动安全(60%)、主动安全(25%)、行人保护(15%)构成,得分越高星级越高(5星+为最高)。这种设计符合中国消费者“看星级选车”的习惯,但可能掩盖单项短板。
IIHS的逻辑是“风险导向优先”,核心是降低保险赔付。每个项目单独评G(优)、A(良)、M(中)、P(差),综合后授予“Top Safety Pick(TSP)”或“TSP+”——TSP+要求所有项目均为G/A,且AEB达到“Advanced”或“Superior”。这种形式更强调单项表现,避免综合得分模糊短板。
主动安全的评价思路差异
主动安全的差异源于“需求不同”。C-NCAP作为国家标准,需覆盖中国多样的道路参与者——行人、自行车占比高,因此AEB必须包含“行人横穿”“自行车同向”等场景,甚至要求夜间识别行人;IIHS则关注“保险赔付率高的事故”,因此AEB仅保留“前方静止车辆”“白天行人”等场景,评价更“现实”——不要求100%避免碰撞,只要能降低伤害。
此外,C-NCAP的主动安全评分包含LDW(车道偏离预警)、LCA(变道辅助);IIHS仅评价FCW(前方碰撞预警)与AEB,因为后者是降低事故率最有效的功能——IIHS数据显示,配备FCW+AEB的车辆,追尾事故率降低50%以上。
评分体系的呈现形式差异
C-NCAP采用“星级制”,综合得分对应1星至5星+,≥90%为5星+,≥82%为5星。这种形式简洁直观,但可能出现“单项一般但综合得分高”的情况——比如某车型25%小重叠碰撞表现中等,但其他项目得分高,仍能拿5星。
IIHS采用“等级制+标签制”,每个项目单独评分,综合后授予TSP或TSP+。TSP+的前提是“所有项目G/A”,且AEB达标。这种形式更精准——保险公司可通过IIHS评分直接判断赔付风险,消费者也能清楚看到车型的短板。
行人保护的评价路径差异
行人保护的差异源于“道路环境不同”。中国行人事故占比25%(公安部数据),因此C-NCAP将“行人保护”列为独立项目,占15%得分,测试包括“头部碰撞”与“腿部碰撞”:头部用儿童(1.5kg)、成人(4.5kg)模块撞击发动机罩、前挡风玻璃,评价HIC(头部受伤指数);腿部用模块撞击前保险杠,评价膝部弯曲角度与胫骨加速度。
IIHS则将行人保护“整合至主动安全”,核心是“行人AEB测试”:试验车辆以29-40km/h面对横穿行人(白天/夜晚),评价“能否避免碰撞”。IIHS的逻辑是“预防比被动保护更有效”——数据显示,配备行人AEB的车辆,行人致死事故率降低35%,因此更侧重主动安全的实效。
座椅与头枕的测试差异
座椅与头枕的“鞭打试验”是二者都有的项目,但标准不同。C-NCAP模拟“轻度追尾”:试验车辆固定,后部受16km/h撞击,测量颈部受伤指数(NIC)——NIC≤1.0为低风险。
IIHS的鞭打试验更贴近真实场景:速度20km/h(美国常见追尾速度),采用“动态测试”——测试车辆向后移动,模拟被追尾,测量头枕与头部的接触时间(要求100ms内接触)、头部向后移动距离(≤100mm)。IIHS的数据显示,符合要求的头枕可将挥鞭伤风险降低40%。
相关服务
暂未找到与碰撞安全测试相关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