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领域

汽车领域

服务热线:

碰撞安全测试中座椅强度与固定装置验证标准

三方检测单位 2021-02-15

碰撞安全测试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在汽车碰撞安全测试中,座椅及其固定装置是保障乘员生命安全的“第一防线”——碰撞瞬间,座椅需保持结构完整并稳定固定,才能让安全带、安全气囊等约束系统有效发挥作用;若座椅断裂、位移或固定装置失效,乘员可能遭受二次撞击,甚至被抛出车外。因此,座椅强度与固定装置的验证标准,是汽车安全设计的核心环节之一,它通过明确的测试方法与指标,确保座椅在极端工况下仍能承担“乘员支撑体”的功能。

验证标准的核心目标:守住碰撞中的“位置底线”

座椅强度与固定装置验证的核心,是确保碰撞时座椅不发生超出允许范围的位移或结构破坏。例如,正面碰撞中,若座椅固定点断裂,座椅可能向前滑动,导致乘员脱离安全带约束;追尾碰撞时,若靠背强度不足向后倾倒,会加剧颈部鞭打伤害。因此,标准的首要目标是“固定座椅位置”——让座椅在碰撞载荷下保持与车身的连接,同时保持自身结构完整,为乘员提供稳定的支撑平台。

另一重目标是“匹配约束系统需求”:座椅的位置与角度需与安全带的固定点、安全气囊的展开区域协同。比如,若座椅靠背倾斜角度过大,安全带的肩带可能滑到乘员颈部,反而增加伤害风险;因此,标准会对座椅的调整范围(如前后滑动、靠背角度)提出限制,确保调整后的座椅仍能与约束系统配合。

静态测试与动态测试:从“极限强度”到“真实场景”的双重验证

静态测试是验证座椅强度的基础方法,通常通过缓慢加载的方式(如液压机挤压、拉力计拉拽),测试座椅骨架、固定点的极限强度。例如,FMVSS 207标准要求,座椅固定点需承受来自前后、左右方向的静态载荷(如前排座椅固定点需承受1360kg的向前拉力),且不得出现断裂或永久变形。这种测试能快速识别结构的薄弱点,比如焊接处的强度不足或材料选用不当。

动态测试则模拟碰撞瞬间的“脉冲式载荷”,更贴近真实场景。比如,鞭打测试(FMVSS 202)中,座椅需承受模拟追尾的加速度(通常为15-20g的脉冲),测试头枕对乘员颈部的支撑能力;正面碰撞动态测试中,座椅会被固定在滑车上,以50km/h的速度撞击刚性壁,测量座椅骨架的变形量与固定点的载荷。动态测试的关键是“时间维度”——碰撞载荷的作用时间仅几十毫秒,座椅的变形速度与能量吸收能力,是静态测试无法完全覆盖的。

两者的关系是“互补而非替代”:静态测试确保座椅能承受“最大可能的载荷”,动态测试验证“载荷快速作用时的响应”。比如,某座椅的静态拉力测试通过了1360kg的要求,但动态测试中,由于骨架的韧性不足,可能在脉冲载荷下发生脆性断裂。

固定装置的“刚性要求”:车身与座椅的“连接纽带”

固定装置是座椅与车身之间的“桥梁”,其强度直接决定座椅的稳定性。标准对固定点的数量、位置、连接方式都有明确规定:比如,前排座椅通常采用4个固定点(左右各两个,分别连接座椅滑轨与车身地板),后排座椅可能采用6个固定点(两侧各两个,中间两个),以分散载荷;SUV等重心较高的车型,固定点的强度要求更高,因为侧翻时座椅需承受更大的横向载荷。

固定点的连接方式(螺栓或焊接)也需满足强度要求。比如,螺栓连接的固定点,标准会规定螺栓的等级(如10.9级高强度螺栓)、扭矩值(如20N·m±2N·m),防止螺栓松动或断裂;焊接连接的固定点,需通过焊缝强度测试(如撕裂试验),确保焊缝的强度不低于母材的80%。此外,固定点的车身钣金需有足够的厚度(通常不小于1.5mm),避免钣金变形导致固定点失效。

值得注意的是,固定装置的“兼容性”也是标准关注的重点:比如,座椅滑轨的锁止机构需可靠,碰撞时不得自行解锁——若滑轨锁止失效,座椅可能向前滑动,导致乘员与仪表台碰撞。因此,标准会测试滑轨锁止机构的强度,要求在1360kg的向前拉力下,锁止装置不得脱开。

座椅结构耐撞性:从骨架到头枕的“细节管控”

座椅的结构耐撞性,需从“骨架-靠背-头枕”三个环节逐一验证。骨架是座椅的“骨骼”,通常采用高强度钢(如DP600)或铝合金制造,标准要求骨架在碰撞载荷下的变形量不超过设计值(如正面碰撞时,骨架的纵向变形量≤50mm),且不得出现裂纹。比如,ECER17标准规定,座椅靠背需能承受400N·m的力矩(模拟乘员向后倾倒的力),且靠背的后倾角度不得超过15°——若超过这个角度,乘员的颈部会因过度伸展而受伤。

头枕的强度是追尾碰撞中的关键指标。标准要求头枕的上边缘需高于乘员的头顶部(通常不低于座椅R点上方750mm),且头枕的支撑面需覆盖头部的中下部(对应小脑与颈部的位置)。此外,头枕的吸能性也需验证:当头部以15km/h的速度撞击头枕时,头枕的变形需吸收大部分能量,避免头部受到过大的加速度(通常要求头部加速度≤80g)。比如,FMVSS 202标准规定,鞭打测试中,头部的后向加速度峰值不得超过100g,且颈部的剪切力不得超过1300N——这些指标直接对应颈部受伤的风险。

座椅的调节机构(如电动座椅的电机、手动调节的手柄)也需纳入验证。比如,电动座椅的导轨电机,需能在碰撞载荷下保持锁止,不得因电机失效导致座椅滑动;手动调节的手柄,需在碰撞时不会意外解锁,避免座椅位置改变。

与约束系统的协同:座椅不是“孤立的部件”

座椅的强度验证,不能脱离约束系统单独进行——安全带的固定点通常位于座椅或车身,若座椅位移,安全带的有效长度会改变,导致约束力下降;安全气囊的展开区域需与座椅的位置匹配,若座椅过于靠后,气囊可能无法覆盖乘员的胸部。因此,标准会要求“协同测试”:将座椅调整到设计位置(如R点位置),放置假人(如Hybrid III 50th百分位男性假人),模拟碰撞场景,测量假人的伤害指标(如头部HIC值、胸部压缩量)。

例如,在正面碰撞测试中,若座椅的向前位移量超过20mm,假人的胸部压缩量可能从30mm增加到45mm(超过标准限值42mm),导致测试失败。因此,标准会将“座椅位移量”与“假人伤害指标”绑定——只有当座椅位移在允许范围内,且假人伤害指标达标时,才算通过验证。

此外,座椅的坐垫硬度也会影响约束系统的效果:若坐垫过软,碰撞时乘员可能向下滑动,导致安全带的腰带部分勒到腹部,增加内脏伤害风险;因此,标准会测试坐垫的压缩刚度(如在200N的力下,坐垫的压缩量≤30mm),确保坐垫能提供足够的支撑。

材料与工艺:藏在“强度背后”的变量

材料的选择直接影响座椅的强度与重量平衡。比如,高强度钢(DP600)的抗拉强度可达600MPa,比普通低碳钢(250MPa)高一倍,能在不增加厚度的情况下提高骨架强度;但高强度钢的焊接性较差,若焊接工艺控制不当(如电流过大导致焊缝脆化),反而会成为结构的薄弱点。因此,标准会要求焊接处的抗拉强度不低于母材的90%,且焊缝不得有气孔、裂纹等缺陷。

铝合金是轻量化的选择,但铝合金的塑性变形能力不如钢——在动态载荷下,铝合金骨架可能发生“脆性断裂”,而非钢的“塑性变形”。因此,若采用铝合金骨架,标准会提高动态测试的要求,比如增加脉冲载荷的次数(如循环加载3次),确保骨架不会因疲劳而失效。

工艺细节的管控也至关重要。比如,螺栓的扭矩控制:若扭矩不足,螺栓可能在碰撞中松动;若扭矩过大,可能导致螺栓或螺纹孔滑丝。因此,标准会规定螺栓的扭矩范围(如M10螺栓的扭矩为50N·m±5N·m),并要求在测试前检查所有螺栓的扭矩值。再比如,座椅蒙皮的固定方式:若蒙皮采用卡扣固定,标准会测试卡扣的强度,要求在100N的拉力下,卡扣不得脱落——若蒙皮脱落,可能缠绕到乘员的四肢,影响逃生。

实车碰撞验证:从实验室到“真实世界”的最后一关

实验室测试(静态、动态)能模拟大部分工况,但实车碰撞中的“复杂载荷”(如多方向载荷叠加、车身变形的影响)是实验室无法完全复制的。因此,实车碰撞是验证座椅强度的“最终环节”。比如,在实车正面碰撞测试中,车身前部会发生变形,可能导致座椅固定点的载荷分布改变——若某侧固定点的载荷突然增大,可能超过实验室测试的极限,导致固定点断裂。

实车碰撞中的验证要点包括:座椅的位移量(如前排座椅向前位移≤20mm)、固定点的损坏情况(如螺栓是否断裂、焊接处是否脱开)、座椅结构的变形(如骨架是否裂纹、头枕是否脱落)。测试后,工程师会拆解座椅,检查每个部件的损坏情况,并与实验室测试数据对比——若实车中的损坏位置与实验室预测一致,说明设计符合要求;若出现新的损坏点,则需重新优化结构(如加强该部位的材料厚度或改变焊接方式)。

例如,某款车的实验室动态测试中,座椅固定点通过了1360kg的拉力要求,但实车碰撞中,左侧固定点的螺栓发生了断裂。经分析,是实车碰撞中车身地板发生了局部变形,导致固定点的载荷从“轴向拉力”变成了“弯曲力矩”——实验室测试中的加载方式是纯拉力,未考虑弯曲力矩的影响。因此,工程师需修改固定点的设计(如增加地板的加强板),以承受弯曲力矩。

相关服务

暂未找到与碰撞安全测试相关的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单位,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