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领域

汽车领域

服务热线:

碰撞安全测试中车身结构的有限元分析与验证

三方检测单位 2021-02-21

碰撞安全测试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碰撞安全测试是汽车研发中验证车身保护能力的核心环节,而有限元分析(FEA)作为虚拟仿真工具,能在实车试验前精准模拟碰撞过程中车身结构的受力、变形与能量吸收特性,成为缩短研发周期、降低成本的关键支撑。本文围绕碰撞安全测试中的车身结构有限元分析流程,从模型建立、参数输入到响应分析与验证,拆解其核心逻辑与实际应用细节。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从几何重构到网格划分

车身有限元模型源于CAD数模,但需对非关键结构做功能简化——比如删除车门内饰板等不参与碰撞受力的部件,用质量点替代小附件,同时保留前纵梁、A柱等核心结构的焊缝、冲压折边细节。

网格划分以壳单元为主,关键受力区域(如前纵梁吸能盒)用2-5mm细网格,确保捕捉局部变形;非关键区域(如后翼子板)用8-10mm粗网格,平衡精度与计算效率。网格质量需严控,aspect ratio(长宽比)≤10,避免扭曲单元导致应力集中。

几何简化需遵循“功能保留”原则:前保险杠蒙皮虽为塑料件,但需保留几何形状,材料设为弹性体,模拟碰撞初期的接触过程,避免初始力传递偏差。

网格质量直接影响结果可靠性——某车型前纵梁网格aspect ratio=15,模拟中出现异常应力集中,与实车测试偏差达20%,调整网格后偏差缩小至5%以内。

材料属性的精准输入:动态特性与各向异性

碰撞是高应变率过程(100-1000s⁻¹),需用Johnson-Cook等应变率敏感本构模型,输入霍普金森杆(SHPB)试验获得的动态参数——比如某热成型钢应变率1000s⁻¹时,屈服强度比静态高35%,这一差异直接影响前纵梁压溃力计算。

断裂准则采用Chang-Chang准则,通过缺口拉伸试验获取材料的“断裂应变”,当单元等效塑性应变超过该值时,模型判定单元失效(开裂)并从结构中删除,与实车碰撞中前纵梁30ms开裂的时刻一致。

冲压钢板的各向异性需考虑,输入Hill准则系数,确保沿冲压方向(RD)、横向(TD)的变形符合实车特性——忽略各向异性会导致前纵梁折叠模式与实车偏差较大。

材料参数准确性是关键:某车型前纵梁屈服强度输入错误(350MPa→300MPa),压缩量模拟误差从27%降至4.5%,直接修正了模型与实车的偏差。

边界条件:还原实车碰撞的环境约束

正面100%重叠刚性壁碰撞模拟中,车身需施加50km/h初始速度,前轮约束X/Y/Z方向位移(模拟实车与地面的摩擦固定),后轮仅约束Z方向位移(模拟碰撞时的轻微跳动),刚性壁用解析刚体建模(无变形)。

侧面碰撞模拟更复杂:1400kg移动壁障(MDB)需按C-NCAP要求加装200mm厚蜂窝铝吸能层,以64km/h速度垂直撞击驾驶员侧;车身约束后轮Z方向位移,前轮允许沿Y方向滑动(模拟实车侧面碰撞的横向移动)。

接触参数需与实车一致:钢与蜂窝铝的摩擦系数设为0.25,若错误输入0.5,会导致侧面碰撞中车身横向位移偏差超20%,需通过实车接触力数据修正。

边界约束修正常见:某车型侧面碰撞模拟中,车门侵入量比实车大20%,原因是后轮约束过松(仅约束Z方向),调整为约束X/Y/Z方向后,侵入量从150mm降至125mm,与实车120mm的误差缩小至4%。

动态响应分析:能量管理与变形控制

碰撞的核心是“能量管理”——车身需将动能转化为结构变形能(占80%以上),避免传递至乘员舱。前纵梁、吸能盒等压溃结构需吸收60%以上总能量,若前纵梁吸能占比低于50%,需优化其褶皱设计提升效率。

前纵梁的理想变形模式是“轴向压溃”(沿长度方向折叠),能量吸收效率达1.5kJ/mm;若出现“弯曲变形”(中间向上翘起),效率降至0.8kJ/mm,会导致更多能量传递至乘员舱,需通过增加加强筋优化截面惯性矩。

乘员舱变形量是核心指标:正面碰撞中A柱侵入量需≤120mm(C-NCAP五星要求),前围板侵入量≤100mm。模拟中通过节点位移计算侵入量,若A柱侵入130mm,需增加A柱厚度(从1.2mm至1.5mm)提升刚度。

应力分布“热点”需重点关注:A柱与前围板连接处是应力集中区,模拟应力需控制在材料屈服强度1.2倍以内,避免断裂——某车型该区域应力达400MPa(屈服强度350MPa),增加焊缝后应力降至360MPa,符合要求。

模型验证:与实车测试的关键参数对标

前纵梁压缩量是最直观的验证指标——实车测试压缩220mm,模拟需达210-230mm(误差≤5%),若模拟250mm,需检查材料参数(如屈服强度是否过高)或网格(是否过细)。

加速度曲线对标反映动态响应一致性:实车前端加速度峰值55g,出现在碰撞后50ms,模拟曲线需与实车“峰值时刻”“峰值大小”一致,偏差超5%需修正应变率强化系数。

接触力对标验证接触特性:侧面碰撞中壁障与车身的接触力,实车80kN,模拟需在75-85kN范围内,偏差大需调整蜂窝铝吸能层的应力-应变曲线(如降低屈服强度增加变形)。

破坏模式对标是最终验证:实车测试中前纵梁在吸能盒连接处开裂,模拟中该位置单元塑性应变达断裂应变(0.25),说明模型断裂准则输入正确;若开裂位置偏差,需修正断裂应变参数。

迭代优化:从虚拟到实车的闭环

第一次模拟后,若关键参数偏差超10%,需逐一排查——某车型前纵梁压缩量模拟280mm(实车220mm),原因是屈服强度输入错误(350MPa→300MPa),修正后压缩量230mm,误差4.5%。

边界条件修正常见:侧面碰撞模拟中,后轮约束过松导致车门侵入量偏大,调整为约束X/Y方向后,侵入量从150mm降至125mm,误差4%。

网格收敛性分析确保结果稳定:前纵梁网格从5mm细化至3mm,压缩量从230mm变为225mm(误差2%),说明当前网格密度足够,无需进一步细化。

优化后模型可作为“数字孪生”工具:增加前纵梁褶皱数量(3个→5个),模拟显示吸能占比从60%提升至68%,无需实车试验即可确认优化效果,直接进入下一轮设计。

相关服务

暂未找到与碰撞安全测试相关的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单位,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