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领域

汽车领域

服务热线:

车载电子系统验证中预期功能安全SOTIF数据采集与分析验证

三方检测单位 2021-03-18

车载电子系统验证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SOTIF(ISO 21448)是车载电子系统“预期功能安全”的核心标准,聚焦“功能设计不足”或“功能与环境交互异常”的风险——比如ADAS在暴雨天误判行人、自动驾驶算法漏检罕见障碍物,这些并非硬件失效,而是“预期功能边界外的安全漏洞”。数据采集与分析是SOTIF验证的“核心引擎”:只有收集全链路的边缘场景数据,才能识别“未知的未知”风险,定位从“传感器输入”到“车辆执行”的安全断点。

SOTIF数据采集的核心目标:从“已知场景”到“边界风险”

传统车载测试聚焦“正常场景”——比如晴天直线道路的跟车验证,但SOTIF要解决的是“功能边界外的风险”。举个例子:某L2级系统在“晴天+标准交通流”的跟车准确率达99.9%,但在“暴雨天+弯道+大型货车并行”场景下,因摄像头被雨水遮挡、激光雷达点云受雨滴干扰,导致跟车距离过近,这就是“预期功能不足”的风险。

SOTIF采集的目标,是把这些“边界场景”转化为可分析的数字资产。它不是“记录正常行驶”,而是捕捉“输入-决策-输出”的全链路异常:传感器看到了什么?ECU基于这些信息做了什么决策?车辆最终执行了什么动作?比如车辆误判行人时,需要知道摄像头的像素流中行人轮廓是否清晰、激光雷达点云是否捕捉到行人身高、ECU是否将行人标记为“静态障碍物”——这些关联数据才能定位风险根源。

更关键的是,SOTIF采集需要“主动寻找边缘场景”。比如用仿真工具生成“行人突然从货车后方穿出”“摩托车载大型货物闯红灯”等罕见场景,或在实车测试中用“场景库”引导测试车进入这些场景,收集全链路数据。这些数据是传统测试未覆盖的,但却是SOTIF验证的核心。

SOTIF数据采集的四大数据源:构建全链路数据画像

要实现全链路分析,SOTIF采集必须覆盖四大类数据源,缺一不可:

第一类是传感器原始数据——摄像头RAW像素流、激光雷达点云、毫米波雷达反射率图谱。这些是“未加工的输入”:比如激光雷达点云若因雨滴丢失部分数据,会导致算法漏检行人,若只采集处理后的“目标列表”(如“前方10米有行人”),则无法定位点云丢失的问题。

第二类是ECU决策数据——感知算法的目标识别结果(如“目标类型:行人,置信度:85%”)、规划算法的路径选择(如“向左变道避开障碍物”)、控制算法的执行指令(如“制动压力:30bar”)。这些是“决策过程的记录”:若ECU将行人误判为“静态障碍物”,通过决策数据可判断是感知算法漏检,还是规划算法优先级错误。

第三类是车辆状态数据——车速、转向角、制动压力、电池电量。这些是“执行结果的反馈”:若车辆误踩刹车,需知道当时车速、制动压力是否达标,才能判断是控制算法问题还是制动硬件失效。

第四类是环境数据——雨量、光照强度、路面摩擦系数、交通标志类型。这些是“场景的上下文”:若光照降到500lux时摄像头识别率从99%跌到50%,没有环境数据就无法将“识别率下降”与“光照不足”关联。

SOTIF数据采集的技术难点:解决“高并发、同步性、边缘性”

SOTIF采集不是“装个硬盘就行”,需突破三个核心挑战:

首先是“高并发”。L4级系统每秒产生TB级数据,传统存储无法实时处理。解决方法是“边缘计算”:用搭载FPGA的采集盒实时压缩点云、摄像头数据(如将点云从16位压缩到8位),再传输到云端,避免数据溢出。

其次是“同步性”。多传感器数据需“时间对齐”——若摄像头与激光雷达时间差超10ms,会导致目标定位偏差半米。解决方法是“精确时间协议(PTP)”:所有传感器、ECU连接同一PTP服务器,时钟同步到纳秒级,确保时间戳误差小于1ms。

最后是“边缘性”。边缘场景(如“行人从火车后方穿出”)罕见,实车难遇到。解决方法是“仿真+实车”:用CarMaker等工具生成1000种边缘场景,先在仿真中采集数据、优化算法,再将算法放到实车,用“场景库”引导测试车进入类似场景验证效果。

SOTIF分析验证的关键维度:从“数据记录”到“风险定位”

采集数据后,SOTIF分析的核心是“从数据中找风险”,具体做三件事:

第一是“场景复现”。用数据还原异常场景——比如某ADAS误撞行人事故,用摄像头像素流、激光雷达点云、环境数据复现“暴雨天+光照不足+行人穿深色衣服+从货车后方穿出”的场景,就能看到算法失效的原因:摄像头被雨水模糊、激光雷达点云受雨滴干扰,导致感知算法将行人标记为“未知障碍物”,规划算法未采取制动。

第二是“边界条件识别”。分析数据中的“临界点”——比如光照降到多少时摄像头识别率从99%跌到50%?雨滴密度达多少时激光雷达点云丢失率超30%?这些“临界点”是功能边界,超过就会失效。比如某摄像头的“识别临界点”是400lux,那么光照低于400lux时,必须启动激光雷达等冗余传感器。

第三是“根因定位”。通过全链路关联找风险源头——若传感器数据显示行人轮廓清晰、点云完整,但ECU未识别到,根因是“算法功能不足”;若传感器数据显示行人轮廓模糊,根因是“传感器输入错误”。

SOTIF分析中的风险量化:用数据定义“可接受的安全”

SOTIF不是“零风险”,而是“将风险降到可接受水平”,核心公式是:风险值=发生概率×后果严重度

首先算“发生概率”。用采集的数据统计场景频率——比如“暴雨天行人穿出”在100万公里实车测试中发生1次,概率是10^-6次/公里;若仿真1000次场景中算法失效5次,仿真概率是5×10^-3次/场景,结合实车数据可修正估计。

然后赋“后果严重度”。按ISO 21448分四级:无伤害(0)、轻伤(0.2)、重伤(0.8)、死亡(1.0)。比如“暴雨天行人穿出”后果是“重伤”,赋值0.8。

最后算风险值:10^-6次/公里×0.8=8×10^-7。SOTIF要求可接受风险值通常≤10^-7次/公里,因此需优化算法——比如改进摄像头雨刮、优化激光雷达点云滤波,将概率降到10^-7次/公里,风险值降到8×10^-8,达到要求。

风险量化不是“数字游戏”,而是“用数据指导改进”。比如用Python的Pandas统计场景频率,用Matplotlib画“风险分布曲线”,优先优化“高概率+高后果”的场景(如“酒驾司机闯红灯”)。

SOTIF工具链选择:匹配“仿真-实车-分析”全流程

SOTIF验证需要“全流程工具链”,覆盖三个环节:

第一是“仿真工具”。比如CarMaker、PreScan,可生成暴雨、复杂交通流等边缘场景,还能模拟传感器噪声(如雨滴干扰激光雷达)、车辆动力学(如湿滑路面制动距离)。优势是“快速生成大量场景”,降低实车成本。

第二是“实车采集设备”。比如NI的Data Acquisition System、Vector的CANoe,支持多传感器同步采集。这些设备搭载FPGA,能实时压缩点云、摄像头数据,比如NI采集盒可每秒采集10路4K摄像头、5路激光雷达数据,并用PTP同步时间戳。

第三是“数据分析平台”。比如MATLAB、Apache Spark,支持全链路关联分析。比如用MATLAB的Computer Vision Toolbox分析摄像头像素流中的行人轮廓,用Spark处理TB级点云数据统计丢失率,用TensorFlow Data Validation检查异常(如某帧点云点数骤减50%)。

工具链的关键是“集成”:仿真生成的场景要能导入实车采集设备,实车数据要能导入分析平台,分析结果要反馈给仿真优化场景库——形成“闭环”才能高效验证。

SOTIF数据采集与分析的常见误区:避开“重实车轻仿真”陷阱

很多团队会陷入三个误区:

误区一:“过度依赖实车测试”。实车每公里成本数百元,且难覆盖边缘场景(如“行人从火车后方穿出”可能100万公里才遇到一次)。解决方法是“仿真为主,实车为辅”:用仿真做90%场景优化,实车验证10%关键场景,降低成本。

误区二:“忽略长尾场景积累”。长尾场景是“低概率高后果”(如“摩托车载大型货物闯红灯”),很多团队因“概率低”忽略采集,但SOTIF核心就是处理这类风险。解决方法是“建立场景库”:将仿真、实车的长尾场景分类存储,定期更新,确保算法覆盖所有已知场景。

误区三:“只采集处理后的数据”。比如只采集摄像头“目标列表”而不采集原始像素流,会导致无法定位传感器输入错误——若目标列表漏检行人,无法知道是像素流中行人轮廓不清还是算法错误。解决方法是“原始数据+处理后数据”都采集,确保全链路可追溯。

相关服务

暂未找到与车载电子系统验证相关的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单位,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