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领域

汽车领域

服务热线:

车载电子系统验证过程中自动驾驶系统数据记录与存储合规性

三方检测单位 2021-03-28

车载电子系统验证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在车载电子系统验证中,自动驾驶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依赖于精准的“数据还原能力”——从传感器输入到决策输出的全链路数据记录,既是验证系统逻辑正确性的核心依据,也是应对法规追责、事故排查的关键凭证。然而,数据记录与存储并非“越多越好”:过度采集可能侵犯用户隐私,存储不合规可能导致数据泄露,而缺失关键数据则会让验证失去意义。本文聚焦自动驾驶系统验证过程中的数据记录与存储合规性,从法规框架、技术细节到场景落地,拆解如何在“安全验证”与“合规边界”间找到平衡。

自动驾驶系统验证中数据合规的法规底层框架

当前全球自动驾驶数据合规的核心法规可分为“安全导向”与“隐私导向”两类:前者以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UNECE)的UN R152法规为代表,针对M1类乘用车的“事件数据记录器(EDR)”提出强制要求——当车辆发生碰撞(加速度≥8g)、自动驾驶系统(ADS)失效或触发紧急制动时,必须记录至少30天的关键数据,包括车辆速度、方向盘转角、制动踏板状态、传感器(摄像头/雷达/激光雷达)的工作状态、ADS的决策指令(如变道、减速)。这些数据需“不可篡改”,且能通过标准化接口(如OBD-II)读取,用于事故后的场景还原。

后者以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和中国《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试行)》为核心:GDPR要求“数据最小化”——仅采集验证所需的必要数据,且需获得数据主体(如车辆用户、行人)的明确同意;中国法规则进一步强调“境内存储”:自动驾驶车辆在华产生的重要数据(如高精度地图、车辆定位)需存储在境内,确需跨境传输的需通过安全评估。两类法规的交集是“数据的可追溯性”:无论是安全验证还是隐私保护,都要求记录“数据的来源、处理方式、存储位置”,以便审计。

验证场景下数据记录的“必要性边界”界定

验证过程中,数据记录的“必要性”需围绕“系统逻辑验证”与“故障定位”两个核心目标展开。具体来说,必须记录的内容包括三类:第一类是“输入数据”——传感器的原始数据或处理后的数据(如摄像头的行人检测结果、雷达的目标距离)、高精度地图的道路拓扑信息、GNSS的差分定位数据(含经纬度误差修正),这些是ADS决策的“输入源”,验证时需确认“输入是否准确”;第二类是“决策数据”——ADS的规划路径(如变道的轨迹坐标)、控制指令(如油门开度百分比、刹车压力值)、系统状态(如是否处于L3级自动驾驶模式),用于验证“决策逻辑是否符合设计要求”;第三类是“环境与故障数据”——道路标识的类型(如限速60km/h)、周边车辆的速度与位置、车载电子系统的故障码(如摄像头通信中断的DTC码),这些数据用于还原“系统决策的上下文”,比如当ADS误判限速牌时,需通过环境数据确认是摄像头识别错误还是算法逻辑问题。

需避免的是“冗余数据采集”:比如在验证ADS的“跟车逻辑”时,无需记录车内乘客的通话内容;在验证“自动泊车”时,无需采集周边行人的面部图像。此时应采用“去标识化”处理——比如将行人的位置信息保留,而对其面部进行模糊处理(anonymization),或用匿名ID替代具体个人信息(pseudonymization),既满足验证需求,又符合隐私法规。

车载环境下数据存储的技术合规要点

车载环境的特殊性(高温、震动、电磁干扰)决定了数据存储的“车规级”要求。首先是存储介质的可靠性:需选择符合ISO 16750标准的车规级SSD或eMMC,工作温度范围覆盖-40℃至85℃(适应北方冬季与南方夏季的极端气温),抗震等级达到“随机振动10-2000Hz,加速度20g”(防止车辆颠簸时数据丢失)。其次是数据加密:静态存储需采用全磁盘加密(FDE)技术(如AES-256),确保即使存储介质被盗,数据也无法被读取;传输过程中(如从车端上传至云端验证平台)需使用TLS 1.3协议加密,防止中间人攻击(MITM)。

访问控制是另一关键:需建立“角色-Based访问控制(RBAC)”体系——验证工程师仅能访问自己负责的测试项目数据(如负责变道逻辑的工程师无法查看自动泊车的测试数据),管理员可管理用户权限(如添加/删除用户、修改权限),而第三方人员(如供应商的技术支持)需申请临时权限(如24小时内有效)并记录操作日志。例如,某主机厂的验证平台中,工程师要读取EDR数据,需输入工号、密码并通过二次验证(如手机验证码),操作记录会自动存入审计日志,保留至少6个月,用于应对法规检查。

实时验证场景中的数据传输与跨境合规

在实车路测或场地验证中,数据的“实时上传”需满足跨境合规要求。例如,某外资车企在中国进行自动驾驶路测时,车辆产生的高精度定位数据(含经纬度)属于“重要数据”,需存储在境内阿里云服务器;若需将数据传输至海外总部的验证中心(如德国的技术中心),需先通过中国网信部门的安全评估,确认数据用途仅为“系统逻辑验证”,且未包含个人信息或敏感地理信息(如军事禁区的位置)。

模拟验证场景中的数据合规同样重要:模拟测试生成的“虚拟场景数据”(如虚拟行人、虚拟道路)需“真实反映实际场景”——比如虚拟行人的运动轨迹需符合现实中的行人行为模型(如过马路时的犹豫时间、步速),否则验证结果将失去参考价值。同时,模拟数据的存储需与实车数据分开,标注“模拟”标签(如数据ID前缀为“SIM-”),避免与真实数据混淆,确保审计时的可追溯性。

数据生命周期管理的合规执行细节

数据的“生命周期”包括采集、存储、使用、删除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需符合法规要求。存储期限方面:UN R152要求EDR数据至少保留30天,GDPR要求“数据存储时间不得超过实现目的所需的最短时间”——例如,验证某条变道逻辑的测试数据,在验证通过后(如确认变道逻辑符合ISO 26262的ASIL-D等级要求),若不再需要用于后续分析,应在1个月内删除。删除流程需“彻底不可恢复”:采用NIST SP 800-88标准的“三次覆盖擦除”方法(先用0覆盖所有字节、再用1覆盖、最后用随机数覆盖),或对存储介质进行物理销毁(如粉碎SSD芯片),避免数据被恢复。

归档数据的处理需注意:长期归档的验证数据(如用于后续版本迭代的历史测试数据)需加密存储在离线介质(如车规级硬盘)中,标注“归档”标签(如数据ID前缀为“ARCH-”),并记录归档时间、负责人、数据用途(如“用于L4级自动驾驶变道逻辑迭代”);若需调用归档数据,需再次验证权限(如管理员审批),确保数据未被篡改。

第三方验证中的数据共享合规机制

主机厂常与第三方验证机构(如TÜV莱茵、中汽研)合作,此时数据共享需签订“数据处理协议(DPA)”,明确四个核心要点:一是数据用途——仅用于双方约定的验证项目(如“验证ADS的行人检测准确率”),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目的(如卖给广告公司);二是数据范围——仅提供验证所需的最小数据集(如某第三方机构验证ADS的“行人检测逻辑”,主机厂仅需提供包含行人的摄像头数据,无需提供车辆用户的姓名、手机号);三是数据保护——第三方机构需采用与主机厂一致的加密与访问控制措施(如同样使用AES-256加密、RBAC权限管理);四是责任划分——若因第三方机构的疏忽导致数据泄露(如未加密的U盘丢失),需明确赔偿责任(如赔偿主机厂的名誉损失、数据修复费用)与追责机制(如终止合作并上报监管部门)。

常见合规误区的避坑指南

误区一:“数据越多,验证越充分”。实则不然——过度采集会增加隐私泄露风险。例如,某主机厂在验证时记录了车辆用户的通话内容,而实际上验证ADS的“语音控制逻辑”仅需记录用户的语音指令(如“打开空调”),无需记录通话内容。正确的做法是“数据最小化”:仅采集验证所需的最少量数据,可通过“需求评审会”确认采集范围(如由验证工程师、法规专员、隐私专家共同评审)。

误区二:“加密等于安全”。加密是基础,但访问控制更关键。例如,某企业的验证平台采用了AES-256加密,但管理员权限未设置分级(如所有管理员都能删除数据),导致一名实习工程师意外删除了关键测试数据(如某起碰撞测试的EDR数据)。正确的做法是“权限最小化”:每个用户仅拥有完成工作所需的最小权限(如实习工程师仅能查看数据,无法删除),管理员权限需分级(如高级管理员能删除数据,普通管理员只能修改权限)。

误区三:“忽略数据的可追溯性”。部分企业的验证数据未标注“测试时间、测试人员、测试场景”,导致审计时无法证明数据的合法性(如无法说明某条数据是“2023年10月1日在上海临港路测时采集的”)。正确的做法是“全链路打标”:每一条测试数据都需包含唯一ID(如“TEST-20231001-001”)、测试项目名称(如“变道逻辑验证”)、测试时间(如“2023-10-01 14:30:00”)、测试人员工号(如“ENG-001”)、场景描述(如“高速路测-向左变道,周边有一辆货车”),确保从采集到删除的全流程可追溯。

相关服务

暂未找到与车载电子系统验证相关的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单位,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