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电子系统验证里信息娱乐系统音频输出音质的主观评价测试
车载电子系统验证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车载信息娱乐系统作为车内交互的核心模块,其音频输出音质直接影响用户驾乘体验。相较于客观指标(如信噪比、总谐波失真),主观评价测试更能还原用户真实感知——毕竟用户不会通过数据判断“音质好不好”,而是通过听感体验来评价。本文聚焦车载音频主观评价测试的具体落地,从测试准备、场景设计到结果分析,拆解专业验证流程中的关键环节,为行业提供可操作的实践参考。
主观评价测试的前置条件:样本与人员准备
待测样本的选择需覆盖用户真实使用场景:首先是音频源,要包含蓝牙(AAC/SBC编码)、USB(WAV/FLAC无损格式)、在线音乐(128kbps/320kbps MP3)三类,覆盖用户最常用的音源类型;其次是音乐素材,需选取古典(如贝多芬《命运交响曲》)、流行(如周杰伦《青花瓷》)、摇滚(如AC/DC《Highway to Hell》)、人声(如蔡琴《渡口》)四类,覆盖不同频率特性的音乐——比如《渡口》的鼓点测试低频,《青花瓷》的人声测试中频,《命运交响曲》的小提琴测试高频。样本需统一音量至80dB(通过声级计在驾驶员位置测量),避免音量差异影响听感评价。
评价人员的招募需贴合目标用户画像:优先选择25-45岁、有日常驾车听音乐习惯(每周≥3次)的群体,人数控制在15-20人(统计学上可保证结果显著性)。需通过纯音测听排除听力异常者(双耳听力阈值>25dB HL视为不符合),同时避免专业音频从业者(如音响师)——因为他们的听感标准远高于普通用户,会导致结果偏差。某国产车企的实践显示,符合用户画像的评价人员给出的结果,与市场反馈的相关性高达85%,远高于非目标群体的50%。
车内真实场景的还原:测试环境搭建
车载音频的听感体验与车内环境强相关,因此测试需还原真实驾乘场景的核心要素:首先是噪音模拟,需通过“车内声学模拟系统”还原不同车速下的噪音——如60km/h匀速行驶的风噪(约65dB)、30km/h过减速带的路噪(约55dB)、发动机怠速噪音(约45dB),这些噪音会掩盖音频细节,是用户真实遇到的“干扰源”。其次是座椅位置模拟,需覆盖驾驶员(左前)、副驾(右前)、后排(左后)三个典型位置——车内声学环境存在“声场不均匀”问题,比如驾驶员位置离左扬声器更近,听感更偏向左侧,而后排则受后扬声器影响更大,需分别测试不同位置的听感。
环境变量的控制同样关键:测试需在半消声室或专业车载声学实验室进行,温度保持22-25℃、湿度40%-60%(避免温度过高导致耳道充血,影响听感);测试用整车需关闭空调、车窗,避免额外噪音;扬声器需校准至“中性频响”(即频响曲线±3dB内),确保不同车辆的扬声器特性一致——否则无法判断是系统问题还是扬声器问题。某豪华品牌的测试中,曾因未校准扬声器,导致某车型评分偏低,后来发现是扬声器频响曲线偏差5dB,校准后评分回升20%。
测试内容设计:覆盖用户核心听感维度
主观评价的核心是拆解用户“听不懂但能感知”的维度,行业通用的维度包括5类:1、低频下潜:评价鼓点、贝斯等低频乐器的力度与深度,比如“《渡口》的鼓点有没有让你觉得‘有劲儿’,还是像‘敲纸板’?”;2、中频清晰度:评价人声、吉他等中频乐器的通透度,比如“《青花瓷》的人声有没有被琵琶声掩盖,或出现毛刺感?”;3、高频延展:评价小提琴、镲片等高频乐器的明亮度,比如“《梁祝》的小提琴音色有没有‘刺耳’,还是‘清亮但不尖锐’?”;4、立体感:评价环绕声的包围感,比如“《加州旅馆》的观众掌声有没有从‘前方’扩展到‘周围’?”;5、抗干扰性:评价噪音下的细节保留能力,比如“60km/h风噪下,能不能听清《小幸运》的钢琴伴奏?”。
每个维度需对应具体的测试用例,比如测试“抗干扰性”时,需播放320kbps的流行乐,叠加60km/h风噪,让评价人员判断“ vocals(人声)的可懂度”;测试“立体感”时,需播放5.1环绕声版本的古典乐,让评价人员用“1-5分”评价“包围感的强弱”。某合资品牌的测试显示,用户对“中频清晰度”的关注度最高(占比40%),其次是“抗干扰性”(30%)——这意味着优化人声清晰度和噪音下的细节保留,能快速提升用户满意度。
动态音频源测试:还原用户真实使用习惯
用户日常使用的音频源并非“单一、固定”的,因此测试需覆盖动态场景:1、蓝牙传输测试:需对比AAC(高级音频编码)与SBC(子带编码)的听感差异——AAC编码的音频细节更丰富,而SBC则更常见于中低端车型,需测试用户能否感知两者区别;2、在线音乐码率测试:需选择128kbps(普通音质)、320kbps(高清音质)、FLAC(无损)三类码率,测试用户对“音质提升”的敏感度——某车企的测试显示,仅30%的用户能区分320kbps与FLAC的差异,说明过度追求无损格式可能是“技术冗余”;3、音频源切换测试:需模拟“从蓝牙切到USB”“从在线音乐切到收音机”的场景,测试切换时是否有爆音、音量突变等问题——这些细节问题会严重影响用户体验,比如切换时的“啪”声,会让用户觉得“系统很劣质”。
音量动态测试也不可忽略:需测试低音量(40dB,相当于“轻声听”)、中音量(80dB,常规听感)、高音量(90dB,嘈杂环境)下的音质变化——低音量时,低频容易“消失”(因为人耳对低频的敏感度随音量降低而下降),需评价“低频是否还能被感知”;高音量时,需评价“有没有破音或失真”。某国产车型曾因高音量下的总谐波失真超标(>1%),导致用户投诉“声音炸耳”,后来通过优化功放电路,将失真降到0.5%以下,投诉率下降80%。
评价量表设计:从模糊到具体的量化转换
主观评价的难点是将“模糊感受”转化为“可量化数据”,因此量表设计需避免“抽象问题”,改用“具体场景化问题”。比如不用“你觉得音质好吗?”,而是用:“在60km/h风噪下,你能听清《小幸运》的人声吗?(1=完全听不清,5=非常清楚)”“《渡口》的鼓点力度有没有让你觉得‘有劲儿’?(1=完全没有,5=非常明显)”“《梁祝》的小提琴音色有没有让你觉得‘刺耳’?(1=完全没有,5=非常刺耳)”。
语义差分法是常用的量表工具,通过“对立形容词对”让评价更直观,比如“低频弱——低频强”“中频模糊——中频清晰”“高频刺耳——高频清亮”,评价人员需在5点量表上选择自己的感知位置。此外,需加入1-2个开放性问题,比如“你觉得这个音质最让你不满意的地方是什么?”“如果让你改进,你会先改哪一点?”——这些问题能补充定量数据的不足,比如某系统的定量评分中“中频清晰度”得3分,但开放性问题中用户提到“人声有‘金属味’”,这提示研发人员需优化中频的均衡曲线(减少2kHz附近的增益)。
测试过程的质量控制:避免偏差的关键动作
主观评价的偏差主要来自“人为因素”,需通过流程设计规避:1、中立性控制:测试前需向评价人员强调“保持客观”,避免提及样本的品牌、价格等信息——比如不能说“这是我们的旗舰车型,你觉得音质怎么样?”,否则会引导评价人员给出更高分数;2、顺序随机化:样本需随机呈现,比如先测A系统,再测C系统,再测B系统,避免“顺序效应”(比如先测的样本印象更深,评分更高);3、疲劳控制:每测试30分钟需休息10分钟,避免听觉疲劳——人耳在连续听1小时后,对高频的敏感度会下降,导致评分偏差。
测试过程中需实时监控:比如用摄像头记录评价人员的状态,若发现有人频繁看手机、分心,需提醒或排除其数据;若某评价人员的评分全为“1”或“5”,需视为“异常值”排除——统计学上,异常值会拉低结果的可信度。某车企的测试中,曾有1名评价人员给出的评分与其他人相差3倍,后来发现他是“为了拿测试补贴”随意填写,排除后结果的信度系数(α)从0.6提升到0.8,达到统计学要求。
结果输出与改进方向:从分数到落地动作
测试结果需通过“可视化+关联分析”转化为改进方向:首先是雷达图展示——将每个系统的5个维度评分(低频、中频、高频、立体感、抗干扰性)绘制成雷达图,直观对比不同系统的优势与不足,比如A系统的雷达图显示“中频清晰度4.5分,抗干扰性3分”,说明需重点优化抗干扰性;其次是相关性分析——用SPSS软件分析“各维度评分与总体满意度的相关性”,比如“中频清晰度”与总体满意度的相关系数r=0.7(强相关),“高频延展”r=0.3(弱相关),说明优化中频清晰度能更高效提升满意度;最后是与客观指标关联——比如“抗干扰性评分低”对应客观指标“信噪比<60dB”,说明需提升信噪比(比如增加降噪算法);“中频清晰度低”对应“总谐波失真>0.5%”,说明需优化功放或扬声器。
某豪华品牌的实践案例:通过主观评价测试,发现其入门级车型的“抗干扰性”评分仅2.5分,对应客观指标“信噪比55dB”。研发团队通过增加“自适应降噪算法”(能根据车速调整降噪强度),将信噪比提升至65dB,再次测试后“抗干扰性”评分升至4分,用户满意度提升25%。这说明主观评价与客观指标的结合,能快速定位问题根源,避免“盲目优化”。
相关服务
暂未找到与车载电子系统验证相关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