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材料

建筑材料

服务热线:

抗震性能评估中发现建筑构件损伤如何评级处理

三方检测单位 2021-09-03

抗震性能评估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在建筑抗震性能评估中,构件损伤的评级与处理是衔接结构安全判定与修复决策的核心环节。无论是既有建筑的抗震鉴定,还是震后建筑的应急评估,准确识别构件损伤程度、科学划分评级等级,并针对性制定处理方案,直接关系到建筑能否继续安全使用、修复成本是否合理。本文结合现行抗震规范与工程实践,系统梳理构件损伤评级的依据、类型识别及具体处理路径,为评估人员与工程从业者提供可操作的参考。

建筑构件损伤评级的核心依据与规范框架

构件损伤评级并非主观判断,而是以国家现行规范为核心依据,其中最常用的是《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与《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JGJ116-2009)。这些规范明确了“以功能状态为基础、以损伤程度为核心、以整体影响为补充”的评级原则——即先判断构件是否仍能承担设计荷载,再量化损伤的物理指标(如裂缝宽度、变形量),最后评估该损伤对相邻构件及整体结构的连锁影响。

例如,规范中对“轻微损伤”的定义是“构件表面出现局部缺陷,未影响承载力,仅需外观修复”;“中等损伤”为“构件出现明显缺陷,承载力下降但仍能维持基本功能,需加固补强”;“严重损伤”是“构件承载力显著下降,已不能满足正常使用要求,需局部更换”;“危险损伤”则是“构件接近或达到极限状态,随时可能失效,需立即停止使用”。这四个等级构成了评级的基本框架。

需要注意的是,规范中的指标并非绝对,需结合构件的位置与功能调整——比如框架结构的柱端损伤,即使裂缝宽度仅0.4mm(略低于中等损伤的0.5mm阈值),但因柱是抗侧力核心构件,也可能升级为中等损伤;而填充墙的裂缝,即使宽度超过1mm,因不承担结构荷载,可能降级为轻微损伤。

除了通用规范,某些特殊建筑(如古建筑、超限高层建筑)还需参考专项标准,比如《古建筑抗震鉴定与加固技术规范》(GB51161-2016)中对木构件损伤的评级,会额外考虑榫卯松动、木材腐朽等因素。但无论哪种建筑类型,“量化指标+定性判断”的组合都是评级的核心逻辑。

常见建筑构件的损伤类型与识别要点

不同材料的构件,损伤表现与识别重点差异显著。混凝土构件的典型损伤包括裂缝(梁端斜裂缝、柱身垂直裂缝、板角放射裂缝)、混凝土剥落(保护层脱落露出钢筋)、钢筋锈蚀(钢筋膨胀导致混凝土胀裂);砌体构件的典型损伤是墙体开裂(斜裂缝、交叉裂缝、水平裂缝)、墙体歪闪(整体倾斜或局部突出)、砂浆酥化(用手能捏碎砂浆);钢结构构件的典型损伤则是杆件变形(梁的下挠、柱的弯曲)、焊缝开裂(焊缝处出现贯通或断续裂缝)、节点松动(螺栓或铆钉缺失、松动)。

识别混凝土裂缝时,需关注“三要素”:位置(是否在受力关键部位,如梁端、柱角)、宽度(用裂缝宽度仪测量,精确到0.01mm)、长度(是否贯通构件截面)。例如,梁端的斜裂缝若长度超过梁高的2/3、宽度超过0.5mm,说明受剪承载力下降;柱身的垂直裂缝若从柱顶延伸至柱底、宽度超过0.3mm,可能是轴压承载力不足。

砌体墙的裂缝识别需结合墙体走向与地震作用方向:地震时水平剪力作用下,墙体易出现45°斜裂缝,若裂缝从墙脚延伸至墙顶且宽度超过5mm,说明墙体抗剪能力严重不足;而温度变化导致的水平裂缝(多在墙顶与楼板交接处),通常不影响结构安全。墙体歪闪的识别则需用经纬仪测量位移,若墙体顶部位移超过层高的1/100(如3m层高的墙体位移超过30mm),需警惕整体失稳风险。

钢结构的变形识别需参考构件的长细比:梁的下挠变形若超过跨度的1/250(如6m跨度的梁下挠超过24mm),会影响正常使用;柱的弯曲变形若超过柱高的1/300(如4m高的柱弯曲超过13mm),可能导致轴压承载力下降。焊缝开裂的识别需用磁粉探伤或超声波探伤,特别是节点区的焊缝,即使表面看不到裂缝,内部缺陷也可能引发脆性破坏。

混凝土构件损伤的具体评级标准与处理

混凝土构件的评级以“裂缝、剥落、锈蚀”三项指标为主,结合构件功能综合判定。轻微损伤的标准是:裂缝宽度≤0.3mm、长度≤构件截面的1/2,无剥落或钢筋锈蚀;处理方式为表面封闭——用环氧胶泥或聚合物砂浆填充裂缝,恢复外观。

中等损伤的标准是:裂缝宽度0.3-0.8mm、长度贯通截面的1/2-2/3,或剥落面积≤10%、钢筋轻微锈蚀;处理方式为加固补强——如用碳纤维布粘贴裂缝部位(提高受剪承载力),或采用外包钢加固(提高轴压承载力)。例如,某框架柱柱身出现0.6mm宽的垂直裂缝,长度3m(柱高4m),需在柱周粘贴300mm宽的碳纤维布,间距200mm。

严重损伤的标准是:裂缝宽度>0.8mm、长度贯通整个截面,或剥落面积>10%、钢筋锈蚀导致截面损失>5%;处理方式为局部更换——拆除损伤构件,重新浇筑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例如,某梁端斜裂缝宽度1.2mm,长度贯通梁高,且混凝土剥落露出钢筋,需将梁端1.5m范围内的混凝土凿除,重新绑扎钢筋并浇筑高一级强度的混凝土。

危险损伤的标准是:构件出现明显变形(如柱的弯曲变形超过柱高的1/50),或裂缝导致构件濒临失效(如梁的挠度超过跨度的1/50);处理方式为紧急疏散——立即停止建筑使用,设置警戒区,防止坍塌事故。

砌体构件损伤的特殊考量与评级调整

砌体构件因材料脆性大、整体性差,损伤评级需额外关注“墙体的整体性”与“砂浆强度”。例如,同一道墙体上的裂缝若形成“X”形交叉裂缝,即使单条裂缝宽度仅3mm,也说明墙体的整体性已被破坏,需升级为严重损伤;而砂浆强度不足(用回弹仪测量强度低于M2.5)的墙体,即使无明显裂缝,也可能因承载力不足被评为中等损伤。

墙体歪闪的评级需结合位移量与倾斜方向:若墙体向外侧倾斜,位移超过层高的1/50(如3m层高位移超过60mm),说明墙体已失去抗侧能力,需评为危险损伤;若向内侧倾斜,位移在1/100-1/50之间,可评为中等损伤,采用拉杆固定或墙后加设支撑的方式处理。

填充墙的损伤评级需区别于承重墙体:填充墙不承担结构荷载,其损伤主要影响使用功能,因此评级可适当放宽——例如,填充墙的裂缝宽度即使达到1.0mm,只要不影响外观,可评为轻微损伤,用水泥砂浆填充即可;而承重墙体的裂缝宽度超过0.5mm,必须评为中等损伤。

古建筑中的砌体构件(如砖塔、石墙)评级需参考《古建筑抗震鉴定与加固技术规范》,重点保护“历史价值部位”——例如,某明代砖塔的塔身出现3mm宽的裂缝,若裂缝位于非核心部位(如塔檐),可评为轻微损伤,采用传统灰浆修复;若位于塔芯柱,即使裂缝宽度仅2mm,也需评为严重损伤,采用钢筋网片加固。

钢结构构件损伤的关键指标与评级细节

钢结构构件的损伤评级以“变形量”与“焊缝质量”为核心。杆件变形的评级标准是:梁的下挠变形≤跨度的1/250为轻微损伤,1/250-1/150为中等损伤,>1/150为严重损伤;柱的弯曲变形≤柱高的1/300为轻微损伤,1/300-1/200为中等损伤,>1/200为严重损伤。例如,某6m跨度的钢梁下挠25mm(25/6000≈1/240),需评为中等损伤,采用顶升法矫正变形后,在梁底加设支撑。

焊缝开裂的评级需关注“裂缝的位置”与“长度”:节点区的焊缝开裂(如梁柱节点的翼缘焊缝)即使长度仅50mm,也需评为中等损伤,因为节点是钢结构的核心部位;而杆件中部的焊缝开裂,长度≤焊缝总长的1/3为轻微损伤,>1/3为中等损伤,贯通整个焊缝为严重损伤。

节点松动的评级需检查螺栓的扭矩:用扭矩扳手测量螺栓扭矩,若扭矩不足设计值的70%,或螺栓缺失超过10%,需评为中等损伤,更换螺栓并重新紧固;若螺栓缺失超过30%,或节点出现明显位移,需评为严重损伤,更换节点板。

钢结构的腐蚀损伤需测量腐蚀深度:用测厚仪测量构件的剩余厚度,若腐蚀导致截面损失>10%,评为中等损伤,采用刷涂防腐涂料或外包混凝土的方式处理;若截面损失>20%,评为严重损伤,更换构件。

损伤评级后的联动处理流程与技术要点

评级完成后,需根据等级制定“分层处理方案”:轻微损伤(Ⅰ级)以“恢复外观与功能”为目标,处理方式包括裂缝封闭、表面修复、防腐处理;中等损伤(Ⅱ级)以“恢复承载力”为目标,处理方式包括加固补强(如碳纤维布、外包钢)、灌浆增强;严重损伤(Ⅲ级)以“消除安全隐患”为目标,处理方式包括局部更换、结构加固;危险损伤(Ⅳ级)以“防止坍塌”为目标,处理方式包括紧急疏散、临时支护、拆除重建。

处理流程需遵循“先检测后处理”的原则:例如,某砌体墙被评为中等损伤,需先检测砂浆强度(用回弹仪)与墙体承载力(用静力压载试验),再确定采用“锚杆加固”还是“灌浆加固”;某钢结构梁被评为严重损伤,需先检测梁的剩余承载力(用有限元分析),再确定更换梁的长度与截面尺寸。

技术要点方面,加固材料需与原构件兼容:例如,混凝土构件加固用的碳纤维布,其弹性模量需与混凝土接近(约2.0×10^5MPa),避免因刚度差异导致二次损伤;砌体构件加固用的灌浆料,其强度需与原砂浆匹配(如原砂浆强度M5,灌浆料强度M10),防止因强度过高导致砌体开裂。

处理后的验收需严格按照规范执行:例如,碳纤维布加固后的混凝土构件,需用拉拔试验检测粘结强度(≥2.5MPa);外包钢加固后的柱,需用超声波探伤检测焊缝质量(无内部缺陷);更换后的构件,需进行承载力试验(达到设计荷载的1.2倍)。

相关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单位,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