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电气

电子电气

服务热线:

汽车电池材料成分分析中电极材料成分的检测项目

三方检测单位 2017-08-30

材料成分分析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推动了动力锂电池技术的快速发展,而电极材料(正极与负极)作为电池的“心脏”,其成分与结构直接决定了电池的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及安全性能。准确检测电极材料的成分与特性,是电池研发、生产及质量管控的核心环节。本文围绕汽车电池电极材料成分分析中的关键检测项目展开,详细说明各项目的检测目标、方法及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正极材料主成分定量检测:核心元素的精准表征

正极材料是汽车电池中储存与释放锂的核心载体,其主成分的种类及比例直接影响锂的脱嵌能力。以三元镍钴锰(NCM)材料为例,Ni、Co、Mn的原子比需严格符合设计值(如NCM811对应8:1:1),若Ni含量偏差超过1%,会导致晶格膨胀加剧,循环过程中结构易崩塌;Co含量不足则会降低材料的电子导电性,影响充放电速率。

主成分定量检测通常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或原子吸收光谱(AAS)法。检测前需将样品用硝酸-氢氟酸混合酸消解,确保材料完全溶解为离子态。对于锂元素,因火焰原子吸收法对Li的特征谱线(670.8nm)响应灵敏,常作为Li含量的首选检测方法——Li含量过高会导致材料中锂空位减少,降低容量;过低则会引发“锂缺失”,影响首次充放电效率。

正极材料杂质元素分析:微量污染物的严格管控

正极材料中的杂质元素虽含量极低(通常在ppm级),但对电池性能的影响却极为显著。金属杂质如Fe、Cu、Zn,会在充放电过程中作为“微电极”引发自放电反应,导致电池容量衰减加快;非金属杂质如S、P,会与电解液中的锂盐反应生成腐蚀性产物,破坏铝集流体的表面钝化膜。

杂质分析需采用高灵敏度的检测方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是主流选择——其检出限可达ppb级,能精准识别Fe、Cu等痕量金属。对于S、P等非金属杂质,离子色谱法可检测其对应的阴离子(如SO4²⁻、PO4³⁻),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则能通过特征吸收峰(如S=O键的1100cm⁻¹峰)定性验证杂质的存在。

正极材料晶体结构表征:晶格完整性的关键验证

正极材料的晶体结构(如层状、尖晶石或橄榄石型)决定了锂离子的扩散路径。以层状NCM材料为例,晶格的完整性直接影响循环稳定性——若层状结构中的(003)晶面与(104)晶面的衍射峰强度比(I003/I104)小于1.2,说明结构无序度高,锂离子在层间的扩散阻力增大,循环50次后容量保持率可能降至80%以下。

晶体结构表征的核心方法是X射线衍射(XRD)。通过分析XRD谱图的峰位与峰宽,可计算晶格参数(如层状结构的a轴(面内)与c轴(层间)长度):c/a比值越大,说明层间距越大,锂离子扩散速率越快。此外,Rietveld精修法可进一步量化结构中的缺陷(如阳离子混排),阳离子混排率超过5%会导致锂位被Ni²⁺占据,降低有效锂含量。

负极材料碳基成分与纯度分析:碳材料的本质属性确认

汽车电池负极多采用碳基材料(天然石墨、人造石墨或硬碳),其碳含量与纯度直接影响嵌锂容量与循环寿命。天然石墨的碳含量需高于99.5%,若碳含量不足,残留的氧(如表面官能团-OH、-COOH)会在首次充放电时与锂反应生成固体电解质界面(SEI)膜,消耗大量活性锂,导致首次库仑效率降低(如从92%降至85%)。

碳含量检测采用元素分析仪,通过燃烧样品生成CO₂,再用热导检测器(TCD)定量计算碳的质量分数。纯度分析则通过“灰分测试”实现:将样品置于马弗炉中,在800℃下灼烧2小时,残留的灰分主要为SiO₂、Al₂O₃等无机杂质——灰分含量需控制在0.1%以下,否则杂质会增加电极内阻,导致充放电过程中热量积聚。

负极材料物理形貌及粒径分布检测:结构对性能的直接影响

负极材料的物理形貌与粒径分布决定了电极的比表面积与离子扩散路径。以人造石墨为例,若颗粒为规则的类球形且表面光滑,能减少与电解液的接触面积,降低SEI膜的生成量;若颗粒存在褶皱或破碎,会导致不可逆容量增加(如从350mAh/g降至330mAh/g)。

形貌检测常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或透射电子显微镜(TEM):SEM可观察颗粒的整体形态(如球形度、表面缺陷),TEM则能解析石墨的层间距(理想石墨层间距为0.335nm,若增大至0.34nm以上,嵌锂容量会略有提升,但循环稳定性下降)。粒径分布采用激光粒度仪检测,D50(中位粒径)需控制在10-20μm之间——粒径过大,锂离子需扩散更长距离,充放电速率变慢;粒径过小,比表面积增大,SEI膜消耗的锂增多。

电极材料电化学性能验证:实际服役能力的最终考核

上述成分与结构检测均为“间接表征”,电极材料的实际性能需通过电化学测试验证。测试通常采用“纽扣半电池”体系:以待测电极材料为工作电极,金属锂片为对电极,电解液为碳酸乙烯酯(EC)与碳酸二甲酯(DMC)的混合溶液(含1mol/L LiPF6)。

关键测试项目包括:首次放电容量(反映材料的储锂能力,如NCM811需达到180mAh/g以上)、库仑效率(首次库仑效率需超过85%,否则活性锂损失过多)、循环寿命(循环50次后容量保持率需高于95%)及倍率性能(1C倍率下的容量需达到0.1C倍率的80%以上,确保快速充放电能力)。测试设备通常为蓝电电池测试系统,通过恒流充放电模式记录电压与容量的变化曲线。

相关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单位,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