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电力

能源电力

服务热线:

光伏组件性能测试中弱光条件下的性能表现分析

三方检测单位 2022-01-03

光伏组件性能测试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在光伏组件的实际应用场景中,弱光条件(如清晨/傍晚低辐照度、阴天散射光或局部遮挡环境)是常见但易被忽视的工况。相较于标准测试条件(STC,1000W/m²、25℃、AM1.5)下的“理想性能”,弱光环境更贴近用户日常使用场景,其性能表现直接影响组件的发电量稳定性与长期收益。因此,深入分析弱光条件下光伏组件的性能特征,对优化组件设计、提升系统效率具有关键意义。

弱光条件的定义与测试标准边界

弱光条件的界定尚无统一标准,但行业普遍将辐照度低于200W/m²的环境归为弱光——这一范围覆盖了清晨、傍晚的低太阳高度角时段,以及阴天、雾霾天的散射光场景。在光伏组件测试领域,IEC 61215(地面用晶体硅光伏组件设计要求与测试)与IEC 61730(光伏组件安全规范)均对低辐照度测试提出要求,明确需在50W/m²、100W/m²、200W/m²等梯度下进行性能验证。

值得注意的是,弱光测试的准确性高度依赖环境控制:由于低辐照度下组件温度通常低于STC的25℃(如清晨温度可能在10℃-20℃),测试标准要求将组件温度稳定在25℃±2℃,以排除温度对电性能的干扰。若温度控制不当,比如组件温度偏低,Voc会偏高,导致测试功率虚高,无法反映真实弱光性能。

此外,弱光下的光谱特性也需匹配AM1.5标准光谱。例如,阴天的散射光光谱中短波(300nm-500nm)占比更高,若测试设备的光谱与实际场景偏差大,会导致组件光谱响应(SR)测试结果失准——比如HJT组件因短波响应优异,在真实阴天弱光下的性能会优于光谱不匹配的测试结果。

弱光下光伏组件的电流-电压(I-V)曲线特征

在弱光条件下,光伏组件的I-V曲线形态会发生显著变化。最直观的是短路电流(Isc):Isc与辐照度呈近似线性关系,当辐照度从1000W/m²降至100W/m²时,Isc约为STC下的10%。但开路电压(Voc)的变化则平缓得多——辐照度下降90%时,Voc仅下降5%-10%,这是因为Voc主要由半导体材料的带隙与载流子浓度决定,弱光下载流子浓度虽降低,但带隙基本不变。

填充因子(FF)是弱光下性能衰减的关键指标。FF反映了组件将光生载流子转化为有用功率的效率,其计算公式为(Pmax/(Voc×Isc))。在弱光下,串联电阻(Rs)的影响被放大:由于Isc减小,Rs上的电压降(I×Rs)占Voc的比例增加,导致FF下降。例如,某常规PERC组件在STC下Rs为0.3Ω,FF为79%;在100W/m²下,Isc降至约0.6A,Rs电压降为0.18V,占Voc(约620mV)的29%,FF降至72%。

并联电阻(Rsh)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Rsh代表组件的漏电流水平,弱光下Rsh减小会导致更多光生载流子通过漏电流路径流失,进一步降低FF。例如,存在PID衰减的组件,Rsh可能从1000Ω降至100Ω,在100W/m²下FF会额外下降3%-5%,功率损失显著。

此外,弱光下I-V曲线的“膝点”(最大功率点,MPP)会向低电压、低电流方向移动,且曲线斜率变缓——这意味着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控制器在弱光下需更精准的算法,才能捕捉到MPP,否则会造成额外的功率损失。

弱光条件下的功率温度系数差异

功率温度系数(PTC)是衡量组件温度变化对功率影响的指标,STC下通常为-0.3%/℃至-0.5%/℃。但弱光下,PTC会发生变化——这是因为温度对载流子复合速率的影响,在弱光下(载流子浓度低)与STC下(载流子浓度高)不同。

测试显示,HJT组件的PTC在弱光下的绝对值更小。例如,STC下HJT的PTC为-0.25%/℃,在100W/m²下降至-0.2%/℃——这意味着温度每升高1℃,弱光下的功率损失比STC下少0.05%。原因是HJT的本征非晶硅(i-a-Si)层钝化效果好,温度升高时载流子复合速率的增加量小于PERC组件。

PERC组件的PTC在弱光下的变化更明显:STC下为-0.38%/℃,在100W/m²下升至-0.42%/℃(绝对值更大)。这是因为PERC的表面钝化效果较弱,弱光下载流子浓度低,温度升高导致复合速率急剧增加,功率损失更大。

温度系数的变化,直接影响组件在实际场景中的发电量。例如,某地区清晨温度为15℃,中午升至35℃,HJT组件在清晨弱光下的功率损失(因温度升高)为2%(10℃×0.2%/℃),而PERC为4.2%(10℃×0.42%/℃)——这意味着HJT在温度波动大的弱光场景中,发电量更稳定。

不同技术路线组件的弱光性能差异

不同光伏技术路线的弱光性能差异,本质源于材料钝化效果、载流子复合速率与光谱响应的不同。目前主流技术中,HJT(异质结)组件的弱光表现最优,PERC与TOPCon次之,常规铝背场(BSF)组件最差。

HJT组件的核心优势在于i-a-Si层的钝化效果:i-a-Si层能有效减少硅片表面的载流子复合,即使在弱光下(载流子浓度低),复合速率仍远低于PERC组件。测试显示,在100W/m²辐照度下,HJT组件的Voc比PERC高15-20mV,FF高3%-5%——这直接转化为更高的转换效率。此外,HJT的透明导电氧化物(TCO)层更薄,对短波光线的吸收更少,因此在阴天散射光(短波占比高)下的响应更优,发电量提升明显。

TOPCon(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组件的弱光性能介于HJT与PERC之间。其隧穿氧化层与多晶硅层的组合,虽能实现较好的表面钝化,但载流子在多晶硅层中的传输电阻略高,导致弱光下的Rs损失比HJT大。某测试机构的数据显示,在200W/m²下,TOPCon的FF为76%,略低于HJT的78%,但高于PERC的74%。

PERC组件的弱光性能优于BSF组件,主要得益于背表面钝化(Al2O3层)减少了背面载流子复合。但PERC的正面钝化仍依赖SiO2层,效果弱于HJT的i-a-Si层,因此在弱光下的复合速率更高,FF与Voc的下降更明显。而BSF组件因背面无钝化,弱光下的载流子复合严重,FF甚至可能降至65%以下,功率损失达30%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IBC(叉指式背接触)组件的弱光性能也较为突出——其正面无金属栅线遮挡,光吸收面积更大,弱光下的Isc比常规组件高5%-8%。但IBC的制造工艺复杂,成本较高,目前尚未大规模普及。

弱光下的组件匹配损失与遮挡影响

在光伏系统中,组件串的功率输出受限于“木桶效应”——即串中性能最差的组件决定整体电流。弱光条件下,这种匹配损失会被放大:若串中有一块组件因遮挡或衰减导致弱光性能下降,整个串的电流会被拉低,功率损失远大于STC下的情况。

遮挡是弱光下最常见的问题。例如,组件部分被树叶、灰尘遮挡时,遮挡区域的辐照度可能降至50W/m²以下,而未遮挡区域为200W/m²。此时,遮挡区域的Isc远低于未遮挡区域,导致组件内部出现“电流失配”——未遮挡区域的电流无法全部流出,部分会通过遮挡区域形成反向电流,引发热斑效应。弱光下的热斑温度虽低于STC下的温度,但持续时间更长(如清晨遮挡可能持续数小时),长期会加速组件封装材料的老化,缩短寿命。

旁路二极管的作用是缓解遮挡损失,但弱光下其触发条件更难满足。旁路二极管的触发电压约为组件Voc的80%,弱光下Voc本身较低,若遮挡区域的Voc降至触发电压以下,二极管无法导通,仍会发生热斑。例如,某组件在200W/m²下的Voc为600mV,遮挡后降至450mV,低于触发电压(480mV),二极管无法工作,导致功率损失增加10%-15%。

此外,组件的初始失配(如生产过程中的参数差异)在弱光下也会被放大。例如,串中两块组件的Voc差异为10mV(STC下),在100W/m²下Voc差异可能扩大至15mV,导致匹配损失增加2%-3%。因此,在弱光高发地区,组件的分选精度需更高(如Voc偏差控制在5mV以内),以减少匹配损失。

弱光性能测试中的关键影响因素

弱光性能测试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对组件实际表现的判断。以下是几个关键影响因素:

首先是辐照度的测量精度。弱光下辐照度低,传统硅基辐照传感器的误差可能从STC下的1%扩大至5%以上。因此,需使用更精准的传感器(如热电堆型),并定期校准,确保辐照度测量误差小于2%。

其次是光谱匹配度。如前所述,弱光下的实际光谱与AM1.5标准光谱可能存在差异,若测试设备的光谱无法匹配,会导致组件光谱响应(SR)测试结果失准。例如,某HJT组件在标准光谱下的弱光效率为18%,但在真实阴天光谱(短波占比高)下的效率为19.5%,差异显著。因此,测试时需使用光谱可调的太阳模拟器,或在实际场景中进行户外测试,以获得更真实的数据。

第三是组件的预处理状态。光致衰减(LID)与热致衰减(PID)会降低组件的钝化效果,增加载流子复合速率。例如,经过LID的PERC组件,弱光下的FF会下降2%-3%,Voc下降10mV——因此,测试前需对组件进行预处理(如光照老化24小时),模拟实际使用中的衰减状态,确保结果真实可靠。

最后是测试设备的电流测量精度。弱光下Isc很小(如100W/m²下约0.6A),若设备的电流分辨率低(如0.1A),会导致I-V曲线测量误差大,无法准确计算FF与Pmax。因此,弱光测试需使用高精度的I-V测试仪(电流分辨率≤0.01A)。

相关服务

暂未找到与光伏组件性能测试相关的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单位,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