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电力

能源电力

服务热线:

光伏组件性能测试中组件间距对结果的潜在影响

三方检测单位 2022-01-14

光伏组件性能测试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光伏组件性能测试是评估其电性能与可靠性的核心环节,而组件间距作为易被忽视的测试参数,直接影响辐照均匀性、热管理及电参数准确性。本文聚焦组件间距对测试结果的潜在影响,结合标准要求、实验数据及场景差异,解析其作用机制与实际风险——从辐照遮挡到热斑效应,从电参数偏差到标准执行缺口,揭示“小间距”背后的“大问题”。

组件间距对辐照均匀性的直接干扰

光伏测试的核心前提是“均匀辐照”——根据IEC 60904-9标准,太阳模拟器的辐照均匀性需≥90%,以确保组件各区域电流分布一致。然而,间距不足会直接破坏这一前提:当被测组件与相邻物体(或组件)间距过小时,相邻物体可能遮挡模拟器的辐照路径,或在户外测试中投射阴影至被测组件表面。例如,某实验室将组件间距从2倍组件宽度(2.4m,组件宽1.2m)减小至1倍(1.2m)时,红外热像仪显示,被测组件边缘10cm区域的辐照强度较中心低18%,整体均匀度从95%降至82%。这种不均匀会导致组件内部电流失衡:边缘低辐照区域的电流小于中心,使短路电流(Isc)测试值偏离真实值——某组件在均匀度82%时,Isc较均匀度95%时低6%。

更关键的是,均匀度的下降呈“加速趋势”:当间距小于1.5倍组件尺寸时,模拟器的辐照边缘衰减(高斯分布)与相邻遮挡会叠加,导致边缘辐照“双重不足”。例如,某模拟器的边缘衰减率为5%/m,间距1m时,边缘辐照较中心低15%(5%+10%遮挡);间距2m时,遮挡效应可忽略,边缘辐照仅低5%。

间距不足引发的组件热效应偏差

光伏组件的效率对温度极为敏感——温度每升高1℃,效率下降约0.4%,开路电压(Voc)下降约0.35%。间距不足的核心热风险是“阻碍对流散热”:组件的散热70%依赖空气流动,间距过小时,组件间的热空气无法扩散,导致背板温度升高。例如,户外测试中,间距从1.5m减小至0.5m(组件高1m),中午背板温度从45℃升至52℃,升高7℃。这一变化直接反映在电参数中:Voc从64V降至62.6V(下降2.2%),最大功率点(Pmax)从250W降至238W(下降5%)。

更严重的是“温度梯度扩大”:间距不足时,组件边缘因靠近相邻组件,温度较中心高3-5℃。这种梯度会增加串联电阻——半导体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导致填充因子(FF)下降。某组件在间距0.5m时,FF从0.76降至0.73(下降4%),进一步放大Pmax的偏差。

阴影投射与热斑效应的连锁影响

间距不足的另一大风险是“阴影-热斑”连锁反应:即使小面积遮挡(5%),也会导致被遮挡区域成为“负载”,消耗其他区域的电能并产生高温(可达100℃以上)。例如,户外测试中,组件间距1.2m(冬季太阳高度角25度),相邻组件的阴影会覆盖被测组件底部20cm区域,该区域温度较中心高15℃,导致Isc下降8%,Pmax下降10%。

更危险的是“永久性损伤”:热斑会熔断电池片栅线或老化封装材料。某组件在测试中因间距不足产生热斑,后续Pmax较损伤前低10%,且I-V曲线出现“阶梯状”波动——这是电池片局部失效的典型特征。

IEC标准中的间距规范与执行缺口

IEC 61215-2021明确要求:“实验室测试中,组件与周围物体的间距应≥1.5倍组件最大尺寸。” IEC 61730-2016则要求户外测试“全年无遮挡”——例如,北纬30度地区,冬季太阳高度角30度,组件间距需≥组件高度的1.73倍(tan60°)。然而,实际测试中这些规范常被忽视:某实验室的间距仅1m(组件宽1.2m),未达1.5倍要求;某户外测试场的间距1.5m(组件高1.5m),冬季早晨8点会有30cm遮挡。

执行差异的后果是“结果偏差放大”:某组件在符合IEC间距的实验室测试中Pmax为250W,在间距不足的实验室中仅235W,偏差6%——这会误导客户:若实际安装间距更小,性能会进一步下降。

实验室与户外测试的间距敏感性差异

实验室与户外的核心差异是“辐照源稳定性”:实验室模拟器的角度固定,户外太阳角度随时间变化。这导致间距不足的影响在户外更显著——早晨和傍晚太阳角度低,间距不足更容易遮挡。例如,户外测试中,间距1.5m时,上午9点的均匀度降至75%,中午升至92%;间距3m时,均匀度全天保持在90%以上。

此外,户外风况会“放大热效应”:风速小于2m/s时,组件间空气流动弱,温度升高更明显;风速大于5m/s时,可缓解热效应,但无法解决遮挡问题——某组件在风速1m/s、间距1.5m时,温度55℃;风速4m/s时,温度50℃,但均匀度仍75%。

间距变化对电参数的定量影响

间距的变化会直接影响三大核心参数,且影响程度随间距减小而增大:

1、短路电流(Isc):Isc与辐照线性相关,间距减小1m(组件宽1.2m),平均辐照下降10%,Isc下降8%(某组件从8.2A降至7.54A)。

2、开路电压(Voc):Voc与温度负相关,间距减小1m,温度升高3℃,Voc下降1%(某组件从40V降至39.6V)。

3、最大功率点(Pmax):Pmax是Isc、Voc和FF的综合结果——间距减小1m,Isc降8%、Voc降1%、FF降3%,Pmax共降12%(某组件从250W降至220W)。

测试设备辐照覆盖的间距匹配问题

间距不足还可能导致“设备辐照覆盖不全”:太阳模拟器的辐照范围有限(如3m×3m),当组件间距过小时,相邻组件可能超出范围。例如,测试2块1.2m宽的组件,间距1m,总宽度3.4m,超出3m模拟器范围,导致右侧组件边缘20cm无辐照,Isc较左侧低10%。

此外,多组件测试时,模拟器的辐照中心会偏移——中间组件的辐照强度高于两侧,导致两侧组件的Isc低5%,Pmax低约5%。

实际安装与测试间距不匹配的风险

测试的目的是为实际应用提供参考,但“间距不匹配”会导致结果脱节:

- 测试间距>实际安装间距:测试时无遮挡,Pmax高;实际安装时间距小,Pmax低。例如,某组件测试间距3m时Pmax250W,实际安装1.5m时Pmax220W,偏差12%,引发业主投诉。

- 测试间距<实际安装间距:测试时遮挡多,Pmax低;实际安装时间距大,Pmax高。例如,某组件测试间距1m时Pmax220W,实际安装3m时Pmax250W——这会导致制造商因“测试结果偏低”错过投标。

因此,测试间距需与实际安装间距一致:例如,实际安装间距2m(北纬30度冬季要求),测试时也需用2m间距,确保结果参考价值。

相关服务

暂未找到与光伏组件性能测试相关的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单位,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