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电力

能源电力

服务热线:

光伏组件性能测试中老化测试后的功率衰减率评估标准

三方检测单位 2022-01-15

光伏组件性能测试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光伏组件的长期性能稳定性是光伏系统发电量保障的核心,而老化测试是评估组件寿命周期内性能衰减的关键手段。其中,功率衰减率作为老化测试后的核心指标,直接反映组件光电转换效率的退化程度。如何科学制定并执行功率衰减率的评估标准,需结合测试方法的规范性、计算逻辑的严谨性,以及不同组件技术路线的特性差异——这不仅是实验室测试的技术要点,也是组件认证、项目验收的重要依据。

老化测试前的初始性能校准要求

初始性能校准是评估功率衰减率的基础,必须严格遵循标准测试条件(STC):辐照度1000W/m²、电池温度25℃、光谱匹配AM1.5G。根据IEC 61215-2:2021要求,组件生产完成后10天内需完成初始功率测试,以避免初始光致衰减(LID)对基准值的干扰——比如单晶硅组件的LID通常在初始光照100小时内发生,若延迟测试会导致初始功率值偏低,高估后续衰减率。

测试时需使用经校准的太阳模拟器,每块组件至少测试3次,取算术平均值作为初始功率(P0)。同时,需记录组件的开路电压(Voc)、短路电流(Isc)等参数,作为后续故障分析的参考。例如,某组件初始测试3次结果为350.1W、349.8W、350.3W,平均值350.1W即为P0。

常见老化测试类型的标准依据

光伏组件的老化测试主要遵循IEC 61215(晶体硅)和IEC 61646(薄膜)两大标准,涵盖四类核心测试:热循环(TC)模拟户外昼夜温差,要求-40℃至+85℃循环200次;湿热(DH)模拟高温高湿环境,要求85℃/85%RH持续1000小时;湿冻循环(HF)模拟温度与湿度的极端变化,要求-40℃至+85℃、85%RH循环10次;光老化(全光谱)模拟户外辐照,要求累计光照1000kWh/m²(对应户外约1年辐照量)。

不同测试对应组件不同失效模式:热循环考验电池片抗热应力能力(如避免裂纹),湿热考验封装材料抗水解能力(如EVA胶膜),湿冻循环考验密封性能(如边缘密封胶),光老化考验电池片光电效率稳定性(如少子寿命下降)。测试机构需根据组件类型选择对应的标准——晶体硅组件优先选IEC 61215,薄膜组件选IEC 61646。

功率衰减率的计算逻辑与基准

功率衰减率(R)的计算公式为:R = [(P0 - P1)/P0] × 100%,其中P1为老化后的稳定功率。需注意两点:一是P1需在老化测试结束后24小时内完成测试,且测试条件与P0完全一致——比如组件从老化箱取出后,需在25℃环境中静置2小时,确保温度恢复至STC;二是需排除非老化因素的干扰,比如测试前清洁组件表面灰尘(避免影响光透射)、用标准参考电池校准太阳模拟器(避免辐照度漂移)。

例如,某单晶硅组件初始功率350W(P0),湿热1000小时后测试功率338W(P1),计算得衰减率为(350-338)/350×100%=3.4%,符合标准要求。若测试时太阳模拟器辐照度降至980W/m²,需将P1修正为338×(1000/980)≈344.9W,此时衰减率为(350-344.9)/350×100%≈1.46%,但这种修正仅适用于辐照度误差≤5%的情况,误差过大需重新测试。

晶体硅组件的实验室老化衰减阈值

IEC 61215-2:2021对晶体硅组件的实验室老化衰减率有明确阈值:热循环200次后≤5%,湿冻循环10次后≤5%,湿热1000小时后≤5%,光老化1000kWh/m²后≤5%。这些阈值对应“加速老化等效户外寿命”——比如湿热1000小时对应户外5年,热循环200次对应户外10年,因此实验室测试后的衰减率直接关联组件25年寿命承诺(通常要求25年衰减率≤20%,即年衰减率≤0.8%)。

需强调的是,阈值为“平均值要求”,但单个组件的衰减率不能超过阈值的1.5倍。例如,3块组件的衰减率为4%、5%、6%,平均值5%符合要求,且最大单个值6%≤7.5%(5%×1.5);若某块组件衰减率为8%,则超出限制,需判定为不合格。

薄膜组件的老化衰减评估特殊性

薄膜组件(如非晶硅a-Si、碲化镉CdTe)的初始光致衰减(LID)远高于晶体硅(可达15-20%),因此评估前需进行“光预处理”——根据IEC 61646要求,薄膜组件需先接受1000kWh/m²的全光谱光照,让组件进入“稳定期”(即LID完成),之后的老化衰减率才是“有效衰减”。

例如,某非晶硅组件初始功率200W,光预处理后功率降至170W(LID15%),此时以170W作为新的基准值(P0');之后进行湿热1000小时老化,测试功率165W(P1'),计算得衰减率为(170-165)/170×100%≈2.9%,符合≤5%的要求。若未进行光预处理,直接用初始功率200W计算,衰减率会高达7.5%,导致误判。

热老化与光老化的衰减率评估差异

热老化(如热循环、湿热)与光老化(如全光谱照射)的衰减机制不同,评估重点也不同:热老化导致的衰减主要来自“封装失效”——比如EVA胶膜热降解导致折射率变化,影响光透射率,或电池片热应力导致裂纹,这类衰减通常是“突变型”(若封装失效,功率会突然下降10%以上);光老化导致的衰减主要来自“电池片本身”——比如晶硅的硼氧对复合中心增加,少子寿命下降,这类衰减是“渐变型”(随光照时间线性增加)。

因此,热老化后的衰减率评估需结合EL测试(电致发光)——若电池片出现大面积裂纹,即使功率衰减率符合要求,也需判定为不合格;光老化后的衰减率评估需结合量子效率测试——若电池片对某段光谱(如可见光)的响应下降超过10%,说明光电转换效率退化严重,后续户外使用中衰减会加快。

湿度-温度循环的衰减率评估要点

湿冻循环(HF)是唯一同时涉及温度、湿度、机械应力的老化测试,其衰减率评估需重点关注“水汽侵入”的影响:组件封装边缘若密封不良,水汽会在循环过程中进入内部,腐蚀电极(如银栅线氧化)或导致电池片分层(EVA与玻璃剥离)。根据IEC 61215要求,湿冻循环后组件的绝缘电阻需≥100MΩ(500V DC),否则即使功率衰减率符合要求,也判定不通过。

例如,某组件湿冻循环后功率衰减4%(符合≤5%),但绝缘电阻降至50MΩ(低于100MΩ),说明水汽已侵入并腐蚀电极,后续户外使用中功率会持续下降,因此需判定为不合格。测试机构需将绝缘电阻测试与功率衰减率评估结合,避免“只看功率不看可靠性”的误判。

测试环境变量的修正与控制

环境变量是影响衰减率评估准确性的关键因素,需严格修正:一是温度修正——组件温度每偏离25℃1℃,功率会变化约0.4%(晶体硅)或0.2%(薄膜),因此测试时需用接触式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电池片温度,若温度为27℃,需将测试功率修正为:P修正 = P测试 × [1 - 0.004×(27-25)] = P测试 × 0.992;二是辐照度修正——太阳模拟器的辐照度需稳定在1000W/m²±2%,若辐照度为980W/m²,需修正为:P修正 = P测试 × (1000/980) ≈ P测试 × 1.020;三是光谱修正——使用与组件材料匹配的标准参考电池(如晶硅组件用晶硅SRB,薄膜用薄膜SRB),确保光谱响应一致。

例如,某组件老化后测试功率为335W,温度28℃,辐照度990W/m²,修正后功率为:335 × [1 - 0.004×(28-25)] × (1000/990) ≈ 335 × 0.988 × 1.010 ≈ 335 × 0.998 ≈ 334.3W,接近真实值。

衰减率数据的统计有效性要求

根据IEC 61215,每个老化测试项目需至少测试3块组件,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且数据需满足“统计显著性”:一是样本量足够(3块及以上)——若仅测试1块组件,结果偶然性大(如该组件存在生产缺陷);二是离散度小——3块组件的衰减率标准差需≤1.5%(晶体硅)或≤2%(薄膜),若标准差过大(如3块组件衰减率为2%、5%、9%,标准差3.2%),说明组件一致性差,需排查生产工艺问题(如电池片效率差异大)。

例如,3块晶体硅组件的衰减率为3.1%、3.3%、3.5%,平均值3.3%,标准差0.2%,符合统计要求;若衰减率为2%、5%、8%,平均值5%,但标准差3%,说明生产过程中电池片筛选不严格,需改进工艺。

第三方认证中的评估合规要点

第三方认证(如TUV、UL、CQC)是衰减率评估的最终验证环节,认证机构会重点审核以下内容:1、初始功率测试记录——是否在生产后10天内完成,测试条件是否符合STC;2、老化测试过程记录——温度、湿度、光照的实时曲线(需连续记录,无中断);3、老化后测试校准记录——太阳模拟器、温度传感器的校准证书(有效期内);4、衰减率计算过程——是否修正环境变量,公式是否正确。

例如,TUV Rheinland的认证报告中会明确写出:“组件型号:XYZ-350;初始功率:350.2W(STC,生产后第5天测试);老化测试:IEC 61215湿热1000小时(85℃/85%RH,连续记录无中断);老化后功率:336.5W(STC,温度25.1℃,辐照度1002W/m²);衰减率:(350.2-336.5)/350.2×100%≈3.9%;符合IEC 61215-2:2021 5.10.2条要求。”这样的报告才具有市场公信力,能被下游客户(如电站开发商)认可。

相关服务

暂未找到与光伏组件性能测试相关的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单位,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