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色牢度测试流程的详细步骤分解说明
纺织品色牢度测试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纺织品色牢度是评估产品耐用性与安全性的核心指标,直接影响消费者使用体验——衣物洗涤后褪色、与其他织物接触沾色等问题,均与色牢度不达标相关。为确保测试结果精准可靠,行业需遵循标准化流程开展色牢度测试。本文将从样品准备、测试前预处理、具体测试方法(耐洗、耐摩擦、耐日晒、耐汗渍等)到结果评定,逐一拆解色牢度测试的详细步骤,为企业质控与检测人员提供实操指引。
样品准备
样品抽取需遵循随机性与代表性原则——按GB/T 250及产品标准要求,从批量产品中抽取3-5件完整样品,或截取前襟、袖口等高频使用部位的代表性试样;散纤维或纱线需制成织物小样,确保测试条件与成品一致,避免抽样偏差导致结果失真。
不同测试项目对样品尺寸有明确要求:耐洗色牢度需100mm×40mm试样+同尺寸贴衬;耐摩擦色牢度需50mm×100mm长方形试样(摩擦面平整无褶皱);耐日晒色牢度需至少50mm×50mm试样,确保与蓝色羊毛标样同步受光。裁剪时用锋利剪刀,避免边缘起毛影响接触面积。
样品需在标准大气环境(温度20±2℃、相对湿度65±4%)中调湿24小时以上,达到吸湿平衡。潮湿样品(如仓库取出的织物)需延长至48小时,确保纤维内部水分稳定——湿度过高会加速染料迁移,过低则可能抑制色牢度反应。
准备过程需避免污染:接触样品时戴干净棉质或丁腈手套,防止手上油脂、汗液沾附;剪刀、砧板等工具需提前用乙醇擦拭消毒,防止残留染料或化学物质转移至样品表面,影响后续测试准确性。
测试前预处理
部分纺织品需进行预缩水处理,模拟实际穿着中的收缩情况。例如,牛仔布、灯芯绒等厚重织物在耐洗色牢度测试前,需将样品浸入40℃温水5分钟,轻轻挤压(避免拧绞)后自然晾干,消除织造过程中因张力产生的内应力。若未预缩,测试时样品收缩可能导致贴衬与试样接触不均,结果偏离实际。
表面有浮色的样品需去除浮色——刚染色或印花织物可用冷流水冲洗1-2分钟,或用沾有70%乙醇的干净纱布轻擦表面,去除未固着的染料颗粒。擦拭力度要轻,避免破坏已固着染料或织物结构。
贴衬织物需按试样纤维类型选择:棉纤维用棉贴衬,聚酯纤维用聚酯贴衬,混纺纤维(如棉/涤)则用棉+聚酯贴衬叠合,确保覆盖所有纤维组分的沾色情况。贴衬需符合GB/T 7568要求(无荧光、颜色均匀),使用前与试样同条件调湿24小时。
含涂层/整理剂的样品需预处理:防水织物用丙酮轻擦涂层表面,去除部分涂层;水溶性抗皱整理剂用温水冲洗,模拟实际使用中整理剂磨损的情况,避免其阻碍染料与水接触。
耐洗色牢度测试步骤
耐洗色牢度按GB/T 3921执行,首先制备组合试样:将试样与贴衬沿短边对齐叠合,用耐洗线(棉线或聚酯线,颜色与试样差异大)缝合三边成袋状,尺寸严格100mm×40mm,确保接触面积一致。
配制皂液:按5g/L皂片+2g/L碳酸钠比例,用蒸馏水溶解(避免自来水中钙镁离子生成沉淀),浴比50:1(每克试样对应50ml皂液)。例如10g试样需500ml皂液,确保试样完全浸没。
上机测试:将组合试样放入耐洗试验机不锈钢容器,加皂液加盖,设置温度40±2℃(婴儿衣物用30℃)、转速40±2r/min、时间30分钟。确保转速稳定——过快会加速染料迁移,过慢无法模拟洗涤机械作用。
后处理:测试结束用流动冷水(≤25℃)冲洗5分钟,轻挤去除残留皂液,平铺在干净吸水纸上自然晾干(避免阳光直射或高温烘烤,防止染料分解)。
评定:晾干后的试样需在调湿环境中放置2小时,恢复水分平衡后,对比原始样品评定变色等级,对比未使用的贴衬评定沾色等级。
耐摩擦色牢度测试步骤
耐摩擦色牢度按GB/T 3920执行,分干摩擦与湿摩擦。首先固定试样:将50mm×100mm试样平整贴在试验机试样台上,用压条固定,确保表面无褶皱或拉伸。
干摩擦操作:取10mm×10mm干燥棉摩擦布,固定在摩擦头上,施加9N压力(约1kg重物),以60±10次/min速度摩擦10次(往返为1次),摩擦距离100mm±2mm。每测试一个样品更换一次摩擦布,防止交叉污染。
湿摩擦操作:摩擦布浸入蒸馏水,挤压至含湿量100%±10%(即重量为干燥时的2倍),其余步骤与干摩擦一致。需严格控制含湿量——过湿会使染料快速转移,过干无法模拟实际摩擦中的水分影响。
评定:测试后将摩擦布与未使用的干燥摩擦布对比,评定沾色等级;将试样与原始样品对比,评定变色等级。注意摩擦头移动需平稳,避免倾斜导致摩擦布局部破损。
耐日晒色牢度测试步骤
耐日晒色牢度按GB/T 8427执行,用氙弧灯模拟自然日光。首先固定试样:将50mm×50mm试样与蓝色羊毛标样(1-8级)一起贴在试样架上,确保试样表面与光源平行,距离氙弧灯中心按设备说明书调整。
设置测试条件:黑板温度50±3℃、相对湿度60%±5%、辐照度1000W/m²(波长300-400nm)。测试过程中定期检查蓝色羊毛标样——当标样达到指定褪色等级(如标样4级)时,停止测试(模拟自然日晒约1年)。
后处理与评定:取出试样,在调湿环境中放置2小时,恢复水分平衡后,与原始未测试样品对比,评定变色等级。需提前校准氙弧灯的辐照度与温度——辐照度不足会延长测试时间,温度过高会加速染料降解。
耐汗渍色牢度测试步骤
耐汗渍色牢度按GB/T 3922执行,模拟人体汗液影响。首先配制人工汗液:酸性汗液(pH5.5)由乳酸、氯化钠、尿素组成,碱性汗液(pH8.0)添加氢氧化钠调整,需现配现用(避免成分变质)。
制备组合试样:将试样与贴衬叠合,缝合三边成袋状,浸入人工汗液至完全润湿(含湿量约100%),轻轻挤压去除多余液体。
上机测试:将组合试样夹在耐汗渍试验机的压板之间,施加12.5kPa压力(约1.25kg/cm²),放入37±2℃恒温箱中放置4小时。压力需校准——过大导致染料过度迁移,过小无法模拟实际浸泡情况。
后处理与评定:取出试样用流动冷水冲洗5分钟,轻挤晾干,调湿2小时后,对比原始样品评变色等级,对比未用贴衬评沾色等级。
结果评定与记录
结果评定需使用GB/T 250《评定变色用灰色样卡》与GB/T 251《评定沾色用灰色样卡》,等级从1级(最差)到5级(最好),每级细分半级(如4-5级)。评定需在D65标准光源箱(照度1000lux±200lux)下进行,避免自然光中的紫外线影响判断。
记录内容需完整:包括样品编号、纤维成分、染料类型、测试标准(如GB/T 3921-2008)、测试条件(温度、时间、浴比等)、变色等级、沾色等级、测试人员及日期。例如,耐洗色牢度测试结果可记录为“试样变色4级,棉贴衬沾色3-4级”。
记录需留存至少3年,用于质量追溯——若后续消费者投诉产品褪色,可通过测试记录核查当时的测试条件与结果,
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