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电气

电子电气

服务热线:

食品接触材料REACH检测与LFGB认证的区别及协同要求

三方检测单位 2017-10-11

REACH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食品接触材料的安全是全球消费者关注的焦点,欧盟REACH法规与德国LFGB认证是食品接触材料进入欧洲市场的两大核心要求。REACH作为欧盟化学品管控的基础法规,从源头限制有害化学物质的使用;LFGB作为德国市场的准入门槛,聚焦食品接触材料的终端使用安全。两者虽定位不同,但共同构成了食品接触材料的“双重安全防线”。理清两者的区别,建立协同合规策略,是企业顺利进入欧盟及德国市场的关键——本文将从法规定位、检测重点、合规流程等维度,解析两者的差异及协同要求。

REACH检测:食品接触材料的化学品源头管控

REACH法规的核心逻辑是“从源头控制化学品风险”,食品接触材料作为化学品的下游应用,需纳入其全流程管控。例如,当食品接触塑料中使用的某类添加剂年生产或进口量超过1吨时,企业需向欧洲化学品管理局(ECHA)提交注册文件,其中必须包含该物质的毒性数据、暴露场景分析、风险评估报告等内容——这一步是REACH对食品接触材料的“前置要求”,目的是确保化学品在进入供应链前,其风险已被充分评估。

除了注册义务,REACH的“限制条款”是食品接触材料企业的重要合规要点。例如,REACH附录XVII明确限制双酚A在婴儿奶瓶中的使用,要求其含量不得超过0.005%;对于食品接触用环氧树脂涂层,REACH限制了多溴联苯的使用量。这些限制直接约束了食品接触材料中高风险物质的存在,从源头避免了有害化学物质进入终端产品。

SVHC(高度关注物质)的识别与通报是REACH对食品接触材料的另一项关键要求。若食品接触材料中的SVHC含量超过0.1%,且该材料的年出口量超过1吨,企业需向ECHA通报,并向下游用户提供“安全使用指南”——这一步是REACH对“下游产品”的风险传递要求,确保所有环节的使用者都能知晓材料中的潜在风险。

需要注意的是,REACH并非专门针对食品接触材料的法规,但它为食品接触材料的化学品管控提供了“基础框架”。例如,食品接触用橡胶中的多环芳烃(PAHs)属于REACH SVHC,企业需通过检测确认其含量是否符合要求,否则将面临ECHA的处罚或欧盟市场的召回风险。

LFGB认证:德国市场的食品接触安全门槛

LFGB是德国保障食品接触材料安全的“终端法规”,其核心目标是“确保食品接触材料不会对食品造成污染”。与REACH的“源头管控”不同,LFGB更关注材料在“实际使用场景”中的安全表现——例如,塑料餐盒在微波炉加热时,是否会释放有害物质到食物中;不锈钢锅在烹饪酸性食物时,是否会有重金属迁移。

LFGB的检测项目主要包括“迁移测试”和“感官测试”两大类。迁移测试需模拟食品接触材料的实际使用条件(如温度、接触时间、食品类型),使用食品模拟物(如蒸馏水、4%乙酸、橄榄油)检测物质的迁移量。例如,LFGB规定塑料容器中的邻苯二甲酸酯迁移量不得超过0.3mg/kg,金属餐具中的铅迁移量不得超过0.01mg/kg——这些限值直接对应消费者的实际暴露风险。

感官测试是LFGB的“特色要求”,也是区别于其他法规的重要点。它需评估材料是否会对食品的气味或味道产生负面影响:例如,新购买的陶瓷碗若装水时有“土腥味”,或塑料吸管接触饮料时释放“塑料味”,都将被判定为不符合LFGB要求。这种测试直接关联消费者的使用体验,是德国市场对食品接触材料的“隐性门槛”。

LFGB的合规流程需通过第三方检测单位完成:企业需将样品送抵德国认可的实验室(如TÜV、SGS),完成迁移与感官测试后,获取LFGB检测报告。对于婴儿餐具、食品包装膜等高风险产品,还需获得德国联邦消费者保护与食品安全局(BVL)的认证,并在产品上标注合规标志——这是德国市场准入的“强制通行证”。

法规层级与适用范围的差异

REACH与LFGB的法规层级存在明显差异:REACH是欧盟层面的“基础立法”,由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共同制定,适用于所有欧盟成员国;LFGB是德国的“国家法规”,由德国联邦议会颁布,仅适用于德国境内的食品接触材料及日用品。这种层级差异决定了两者的“优先级”——REACH是欧盟通用要求,LFGB是德国额外要求。

从适用范围看,REACH覆盖欧盟境内所有“涉及化学品的活动”,包括化学品的生产、进口、使用、销售,食品接触材料仅是其管控对象之一;而LFGB的适用范围更聚焦,仅针对“与食品或口腔直接接触的物品”,如餐具、厨具、食品包装、婴儿奶瓶等。例如,工业用塑料板无需符合LFGB,但需遵循REACH;而食品接触用塑料盒则需同时满足两者要求。

这种差异直接影响企业的合规策略:若企业仅出口食品接触材料到法国、意大利等欧盟国家,需符合REACH;若出口到德国,则需额外满足LFGB。例如,中国某陶瓷餐具企业出口到法国时,只需确保铅含量符合REACH要求(<0.1%);但出口到德国时,还需通过LFGB的铅迁移测试(<0.01mg/kg)和感官测试(无异味)。

管控目标的本质区别

REACH的管控目标是“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免受化学品危害”,其逻辑是“从源头减少有害化学品的流通”。例如,某化学物质被REACH列为SVHC(如具有致癌性),无论其用于工业产品还是食品接触材料,都需被严格管控——REACH关注的是“化学物质本身的风险”。

而LFGB的管控目标是“保障食品接触材料的食品安全”,其逻辑是“确保材料不会污染食品”。例如,某食品级塑料添加剂在REACH中未被限制,但如果它在LFGB的迁移测试中发现迁移量超过0.5mg/kg(超过限值),则仍不能用于德国市场的食品接触材料——LFGB关注的是“物质在终端使用中的风险”。

这种区别可用“上游vs下游”概括:REACH管的是“化学品的生产源头”,LFGB管的是“材料的使用终端”。例如,食品接触用橡胶中的PAHs总量符合REACH要求(0.05%),但如果在LFGB的迁移测试中发现PAHs迁移量超过0.01mg/kg,则仍不符合德国市场要求——这就是管控目标差异带来的合规边界不同。

检测重点的侧重方向

REACH检测的重点是“化学物质的固有属性”,即物质本身的毒性、致癌性等。例如,REACH对食品接触材料的检测项目主要包括SVHC含量、限制物质含量、授权物质使用情况——这些检测围绕“物质本身的风险”展开,不涉及物质的迁移行为。

LFGB检测的重点是“物质的迁移性和感官特性”,即物质从材料转移到食品中的量,以及材料对食品感官品质的影响。例如,LFGB对塑料容器的检测包括邻苯二甲酸酯迁移量、重金属迁移量;对不锈钢厨具的检测包括铬、镍迁移量——这些检测围绕“终端使用中的迁移风险”展开。

两者的检测方法也有差异:REACH采用“总量分析”(检测材料中物质的总含量),LFGB采用“迁移分析”(检测物质向食品模拟物的迁移量)。例如,某塑料容器中的PAHs总量符合REACH要求(0.05%),但如果在LFGB的迁移测试中发现PAHs迁移量超过0.01mg/kg,则仍不符合LFGB要求。

此外,LFGB的感官测试是REACH没有的项目。例如,某玻璃罐在REACH检测中未发现有害物质,但如果它装水时有“苦味”,则无法进入德国市场——这是LFGB对“食品感官品质”的额外要求,也是REACH不涉及的领域。

合规要求的流程差异

REACH的合规流程以“注册、评估、授权、限制”为核心。例如,食品接触材料企业若使用某类新化学品(年用量超过1吨),需先完成REACH注册(向ECHA提交注册文件),然后通过ECHA的评估(确认注册文件的完整性),若该物质属于授权物质(如某些致癌物质),还需申请授权才能使用——这是一个“前置审批”的流程。

LFGB的合规流程以“检测与认证”为核心。企业只需将样品送第三方实验室完成迁移与感官测试,获取LFGB检测报告即可进入德国市场。对于高风险产品,需额外获得BVL认证——这是一个“终端验证”的流程,无需前置审批。

REACH的合规要求具有“持续性”:企业需持续关注ECHA的法规更新(如SVHC清单新增),并及时调整产品配方;而LFGB的合规要求相对“稳定”,只要生产工艺不变,检测报告在1-3年内有效。例如,某企业使用的添加剂被ECHA新增为SVHC,需立即重新检测产品中的含量;而LFGB报告若未过期,无需重复检测。

原料信息共享的协同

原料信息共享是协同REACH与LFGB合规的基础。食品接触材料企业需从原料供应商处获取REACH的SDS(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SVHC声明,这些信息能帮助企业预判LFGB的迁移测试重点——例如,若原料中含有邻苯二甲酸酯,企业可针对性检测其迁移量,避免遗漏高风险物质。

反过来,LFGB的检测结果也能反馈给原料供应商,优化原料配方。例如,某原料供应商提供的塑料颗粒在LFGB检测中发现邻苯二甲酸酯迁移量超标,供应商可调整颗粒中的邻苯二甲酸酯含量,使其既符合REACH的SVHC要求(<0.1%),又符合LFGB的迁移要求(<0.3mg/kg)。

建立“原料供应商-企业”的信息共享机制,能大幅减少合规成本。例如,企业可要求原料供应商在提供原料时,同时提交REACH SDS、SVHC声明及LFGB迁移数据——这些信息的整合,能让企业快速识别原料的合规性,无需重复检测。

检测数据的互补应用

REACH与LFGB的检测数据可相互补充。例如,REACH的SVHC检测结果能为LFGB的迁移测试提供“优先级指引”:若某物质被REACH列为SVHC且具有高迁移性(如邻苯二甲酸酯),企业可优先检测其迁移量,提高效率。

反过来,LFGB的迁移测试结果也能验证REACH的风险评估。例如,某物质在REACH中被认为“迁移风险低”,但在LFGB测试中发现迁移量超标,企业需重新评估REACH注册数据,确认是否遗漏了高温使用场景。

两者的数据结合能增强消费者信任。例如,某婴儿奶瓶企业可同时提供REACH的双酚A含量声明(<0.005%)和LFGB的双酚A迁移报告(<0.001mg/kg),全面展示产品的安全性。

文档管理的整合策略

REACH与LFGB的合规都需要保留大量文档:REACH的注册文件、SVHC声明、SDS;LFGB的检测报告、感官记录、认证证书。若分开管理,易出现文档缺失或查找困难的问题。

整合文档管理是解决之道。企业可建立“产品合规档案”,为每个产品保存一套完整文档,包括原料SDS、REACH注册文件、LFGB检测报告等。这样,监管检查时可快速调出所有资料,证明合规性。

文档整合还能帮助企业追溯风险。例如,若某批次塑料盒的邻苯二甲酸酯迁移量超标,企业可通过档案快速定位问题:是原料中的邻苯二甲酸酯含量超标(查看REACH SVHC声明),还是生产温度过高导致迁移量增加(查看LFGB测试条件)。

供应链的协同机制

食品接触材料的合规需要整个供应链的协同。原料供应商需提供符合REACH要求的原料,生产企业需加工成符合LFGB要求的产品,经销商需确保运输储存中不污染产品——每个环节的合规都影响最终安全。

建立“供应链合规协议”是关键。例如,生产企业可与原料供应商签订协议,要求原料符合REACH SVHC要求,并提供LFGB迁移数据;同时,向经销商承诺产品符合两者要求,提供检测报告——明确各环节的合规责任,减少推诿风险。

定期的“供应链合规培训”能提高协同效率。例如,企业可邀请专家为原料供应商、经销商讲解REACH与LFGB的最新变化,解答疑问——这能让供应链各环节的合规意识同步提升,共同应对监管要求。

相关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单位,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