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

生物医药

服务热线:

原料药杂质分析中各国法规对基因毒性杂质的阈值设定有何不同

三方检测单位 2023-01-14

原料药杂质分析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基因毒性杂质(Genotoxic Impurities, GTIs)是原料药中可能损伤DNA、导致基因突变或癌症的微量杂质,其控制是药品质量安全的核心环节之一。由于各国对GTIs的风险认知、监管逻辑存在差异,不同地区法规在阈值设定上呈现出不同要求——这不仅影响原料药的研发策略,也直接关系到药企的全球注册申报效率。本文将系统梳理ICH、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监管区域的GTIs阈值法规,解析其差异背后的逻辑与实践影响。

ICH M7:国际协调的“分类-阈值”核心框架

ICH M7是全球基因毒性杂质监管的基础文件,其核心逻辑是“基于风险的分类管理”——将GTIs分为5类:1类为“已知基因毒性致癌物”(如黄曲霉毒素B1),2类为“疑似基因毒性致癌物”(如某些烷基化试剂),3类为“具有警示结构但无充分数据”(如含有环氧基的化合物),4类为“无基因毒性”,5类为“无致癌性”。

对于1类杂质,ICH M7要求采用“线性无阈值(LNT)”模型,即任何暴露都可能带来风险,因此需将其控制在“尽可能低”(As Low As Reasonably Achievable, ALARA)水平;若无法完全去除,则需基于致癌性数据计算可接受摄入量(ADI)。

对于2类和3类杂质,ICH M7引入“毒理学关注阈值(TTC)”概念:针对终身暴露(如慢性疾病用药),TTC设定为1.5μg/天——这对应“百万分之一的终身癌症风险”(10^-5),是国际上广泛接受的“可忽略风险”水平。若杂质属于3类且无警示结构,则可直接归为5类,无需额外控制。

ICH M7的价值在于建立了“分类-阈值”的统一逻辑,但并未强制要求所有地区完全照搬——各国可基于本土风险认知对其进行调整,这也是后续差异的根源。

美国FDA:TTC的“暴露时长”调整规则

美国FDA在2018年发布的《基因毒性杂质控制指南》中明确采纳ICH M7,但对“暴露时长”做出了灵活调整:若药物疗程短于6个月(如抗生素、短期止痛药),FDA认为“终身暴露”的假设不成立,因此可提高TTC阈值。

具体来说,疗程≤1个月的药物,TTC可放宽至120μg/天;疗程1-6个月的药物,TTC为60μg/天——这一调整的逻辑是“短期暴露的累积风险远低于终身暴露”。例如,某抗生素疗程为7天,其GTIs的TTC可从1.5μg/天提高至120μg/天,对应的杂质限度(如药物剂量为500mg/天)将从0.0003%放宽至0.024%,显著降低了研发难度。

FDA的这一调整更贴合临床实际:短期用药的患者不会面临“终身暴露”风险,过度严格的阈值反而可能增加药物研发成本,延误患者用药。

美国FDA:高剂量药物的GTIs限度计算特例

FDA对“高剂量药物”(通常指日剂量≥1g)的GTIs控制有特殊要求:当药物日剂量超过1g时,若仍按1.5μg/天的TTC计算,杂质限度会极低(如1g/天的药物,限度为0.00015%),可能超出现有分析技术的检测能力。

针对这种情况,FDA允许采用“暴露量调整”:若药物的日剂量为D(g/天),则杂质的可接受限度为(1.5μg/天)/D(g/天)×10^6(转化为ppm)——但当D超过10g/天时,FDA要求药企提供“杂质无法进一步降低”的技术证明,或采用更敏感的分析方法(如LC-MS/MS)确认杂质水平。

例如,某糖尿病药物日剂量为2g,其GTIs的限度为(1.5/2)×10^6=750ppb(0.000075%);若日剂量为5g,则限度降至300ppb——这种“剂量依赖”的调整,体现了FDA对“实际暴露量”的重视。

欧盟EMA:警示结构杂质的“强制测试”要求

欧盟EMA在2011年发布的《基因毒性杂质指南》中明确采纳ICH M7,但对“3类杂质”(有警示结构但无数据)的要求更严格:若杂质具有“潜在基因毒性警示结构”(如氮芥子、亚硝胺、环氧基),即使没有任何毒性数据,EMA也要求必须进行“细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试验)”——只有当试验结果为阴性时,才能采用ICH M7的TTC阈值;若结果为阳性,则需按1类或2类杂质处理。

例如,某原料药中的杂质含有环氧基(警示结构),按ICH M7可归为3类并采用TTC,但在欧盟,药企必须先做Ames试验:若试验阴性,限度为1.5μg/天;若阳性,则需重新分类为2类,甚至要求提供长期致癌性数据。

EMA的这一要求源于“警示结构=潜在风险”的保守逻辑:欧盟认为,警示结构是“基因毒性的潜在信号”,若不通过试验验证,可能遗漏风险——这种“先验证再分类”的模式,比ICH M7更强调“风险前置控制”。

欧盟EMA:儿科用药的GTIs阈值收紧逻辑

欧盟对儿科患者的GTIs控制更为严格,核心原因是“儿童的生理易感性”:儿童体重更轻,相同剂量的杂质对应的“单位体重暴露量”更高;同时,儿童的生命周期更长,“终身暴露”的累积风险远高于成人。

根据EMA《儿科用药基因毒性杂质指南》,若儿科药物的疗程超过1年(如儿童糖尿病、哮喘用药),TTC需从成人的1.5μg/天降至0.15μg/天(即TTC降低10倍);若疗程为6个月至1年,TTC为0.6μg/天;若疗程短于6个月,则可保持1.5μg/天。

例如,某儿童哮喘药疗程为2年,日剂量为100mg,其GTIs的限度为(0.15μg/天)/(100mg/天)×10^6=1.5ppm(0.00015%)——这比成人相同疗程的限度(15ppm)严格10倍。

EMA的这一调整体现了“特殊人群特殊保护”的监管理念:在儿童用药领域,“可忽略风险”的阈值需要更低,以补偿其生理与生命周期的特殊性。

日本PMDA:亚硝胺类杂质的特殊阈值设定

日本PMDA对亚硝胺类杂质(如NDMA、NDEA)的控制尤为严格,源于2018年的“沙坦类药物亚硝胺超标事件”——该事件导致全球多地召回药品,PMDA因此将亚硝胺类归为“高风险基因毒性杂质”,单独制定了更严的阈值。

PMDA规定,亚硝胺类杂质的可接受摄入量(ADI)为0.03μg/天——这远低于ICH M7的1.5μg/天。理由是,亚硝胺类是“强基因毒性致癌物”,其致癌 potency(致癌性强度)远高于一般GTIs:例如,NDMA的致癌 potency是1类杂质的10-100倍,因此需采用更严格的阈值。

例如,某原料药中的NDMA杂质,按ICH M7可控制在1.5μg/天,但在日本,限度必须降至0.03μg/天——对应的杂质限度(如药物日剂量为500mg)为0.03μg/500mg=0.000006%(6ppb),几乎是“痕量控制”水平。

PMDA的这一要求是“事件驱动的监管调整”:亚硝胺事件让日本意识到,某些高 potency杂质需要超越ICH M7的特殊控制,以避免类似风险重演。

日本PMDA:天然药物GTIs的灵活控制路径

日本对“天然药物”(如汉方药、植物提取物原料药)的GTIs控制更为灵活,核心原因是“天然产物的杂质复杂性”:天然药物中的杂质往往是“固有存在”的(如植物中的生物碱、黄酮类),无法通过工艺完全去除,且其基因毒性数据通常缺失。

根据PMDA《天然药物质量控制指南》,若天然药物中的杂质是“植物源性固有杂质”,且在传统使用中“无明确毒性记录”,药企可申请“豁免TTC测试”——只需提供“杂质含量稳定”的工艺数据(如多批次检测结果一致),并证明“杂质水平在传统用药中是安全的”,即可将其控制在“工艺可达的最低水平”,无需严格按TTC计算。

例如,某汉方药原料药中的杂质是植物中的天然生物碱,按ICH M7需归为3类并采用TTC,但在日本,药企只需提供10批样品的生物碱含量数据(如均为0.1mg/g),并引用传统医学文献证明“该生物碱在传统剂量下无毒性”,即可将限度定为0.1mg/g——远高于ICH M7的1.5μg/天(对应0.0003%)。

PMDA的这一灵活路径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结合”的监管理念:对于有长期使用历史的天然药物,“实际使用经验”可作为“风险评估”的补充,无需完全照搬化学药物的GTIs控制逻辑。

差异的实践影响:药企全球申报的策略调整

各国GTIs阈值的差异,直接影响药企的研发与注册策略。例如,某药企开发一款慢性疾病用药(日剂量1g),计划在美、欧、日同步申报:

——针对美国:若疗程为终身,TTC为1.5μg/天,限度为0.00015%;若能证明“药物对短期暴露有效”(如疗程6个月),则TTC可提高至60μg/天,限度放宽至0.006%,大幅降低纯化难度。

——针对欧盟:若杂质含有环氧基(警示结构),必须先做Ames试验:若阴性,限度为0.00015%;若阳性,则需重新优化工艺,将杂质降至ALARA水平。

——针对日本:若杂质是亚硝胺类,限度需降至0.000006%,药企可能需要更换原材料(如避免使用含亚硝胺的试剂),或引入更高效的纯化工艺(如活性炭吸附)。

此外,对于儿科用药,药企需针对欧盟市场单独调整工艺:例如,将杂质限度从0.00015%收紧至0.000015%,可能需要增加一次柱层析步骤,导致成本上升30%。

简言之,药企需在“全球协调”与“区域合规”之间找到平衡——既要遵循ICH M7的基础框架,又要针对不同地区的特殊要求调整工艺、补充数据,以确保产品符合当地法规。

相关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单位,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