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

生物医药

服务热线:

原料药杂质分析中如何利用风险评估工具优化杂质检测项目设置

三方检测单位 2023-01-17

原料药杂质分析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原料药中的杂质是影响药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稳定性的核心因素,传统杂质检测常因“经验驱动”或“全覆盖”导致资源浪费或风险遗漏。风险评估工具(如ICH Q9框架下的FMEA、HACCP)通过系统识别杂质来源、量化风险等级、匹配控制策略,能精准优化检测项目——既避免过度检测增加成本,又确保高风险杂质有效管控。本文结合杂质分析的实际场景,详细阐述风险评估工具的应用逻辑与落地策略。

风险评估工具的基础框架与杂质分析的结合

ICH Q9《质量风险管理》是原料药杂质分析的核心指南,其流程包括“识别-分析-评价-控制-回顾”五步,每一步均需紧扣杂质的“来源-风险-控制”逻辑。例如,“识别”需明确杂质来自工艺、降解还是外来污染;“分析”需量化杂质发生的可能性(如工艺副产物的生成概率)与严重程度(如基因毒性杂质的毒性等级);“评价”需通过风险矩阵划分高、中、低风险;“控制”需针对风险等级调整检测项目;“回顾”需跟踪工艺变化动态优化策略。

以某合成原料药的铜催化剂残留为例:若未识别该来源,可能遗漏检测;若仅识别但未分析其严重程度(铜离子超0.1ppm可能导致过敏),会低估风险;若评价为高风险却未用ICP-MS检测,控制措施失效;若工艺优化后残留从0.5ppm降至0.05ppm,却未回顾调整检测频率,会造成资源浪费。可见,框架的每一步都直接影响检测项目的合理性。

风险评估的核心是“精准聚焦”——不否定全面检测的必要性,而是将资源向高风险杂质倾斜。比如基因毒性杂质即使含量极低,也需通过评估确认检测必要性,而非因“含量低”直接豁免。

杂质来源的风险识别——从经验到系统梳理

杂质识别是风险评估的起点,需覆盖三大来源:工艺杂质(反应中间体、副产物、催化剂/溶剂残留)、降解杂质(储存/运输中的降解产物)、外来杂质(原料带入、设备残留)。识别需“基于实际场景的可能性”,避免过度联想。

工艺杂质需通过“工艺流程图回溯法”确认:比如API-X的合成路线是“原料A→中间体B→API-X”,中间体B的还原反应若温度超50℃,会生成副产物C(还原过度产物);识别时需结合工艺参数的波动范围(如温度控制在45-55℃),判断副产物C的生成可能性。

降解杂质需通过“强制降解试验”验证:比如API-Y在40℃/75%RH条件下储存1个月,生成降解产物D(水解产物);在光照4500lux下储存10天,生成降解产物E(氧化产物);识别时需关联实际储存条件(如运输中是否可能暴露于高温),判断降解风险。

外来杂质需通过“供应商审计+清洁验证”确认:比如原料Z来自供应商A时,可能带入杂质F(原料自身的工艺杂质);生产设备未彻底清洁,可能带入前一批产品的残留G;识别时需要求供应商提供原料杂质谱,验证设备清洁效果(如棉签擦拭后检测残留量)。

风险分析的关键维度——可能性与严重程度的量化

风险分析需量化“可能性”(杂质产生的概率)与“严重程度”(杂质的负面影响),两者的组合决定风险等级。

可能性需基于“历史数据+工艺能力”:比如副产物H的生成率在过去100批中稳定在0.5%±0.1%,工艺能力CPK=1.5(过程能力充足),则可能性为“低”;若生成率波动至1%±0.5%,CPK=0.8(过程能力不足),则可能性为“高”。

严重程度需基于“毒性数据+法规标准”:比如基因毒性杂质I(如甲基磺酸酯)的严重程度为“极高”——即使0.1ppm也可能致癌;非基因毒性杂质J(普通工艺副产物)的严重程度为“低”——含量≤0.5%时无安全风险。毒性数据可来自文献(如PubChem)、体外试验(细胞毒性IC50)、体内试验(大鼠LD50);法规需参考ICH Q3A/B(杂质研究)、ICH M7(基因毒性杂质)。

以降解产物K为例:体外细胞毒性IC50=10μM(浓度越低毒性越强),实际储存条件下生成率为0.2%(含量200ppm,相当于20μM,超过IC50),则严重程度为“高”;若生成率降至0.05%(50ppm,相当于5μM,低于IC50),严重程度降至“中”。这种“数据关联”是分析的核心,避免主观判断。

常用工具应用——FMEA与HACCP的实际操作

杂质分析中最常用的工具是FMEA(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和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前者聚焦“逐个杂质排序”,后者聚焦“工艺关键控制点管控”。

FMEA的步骤:1、列杂质清单;2、定义失效模式(如未检测到杂质L);3、分析失效效应(如产品不合格、患者过敏);4、评分(发生度O、严重度S、探测度D);5、算RPN=O×S×D;6、按RPN排序,优先控制高RPN杂质。比如杂质L的O=6(较可能)、S=8(严重)、D=3(难探测),RPN=144,需优先设置检测项目。

HACCP的步骤:1、描述工艺流程;2、识别危害(如合成步骤的副产物M);3、确定关键控制点(CCP,如合成温度);4、设置关键限值(CL,如温度≤50℃);5、监控程序(每批记录温度);6、纠偏措施(温度超50℃则重新处理)。比如结晶步骤的母液残留N,CCP是过滤时间,CL是≥30分钟(验证显示30分钟可将残留降至0.1%以下),监控程序是记录过滤时间+检测N含量。

两者互补:FMEA管“点”(单个杂质),HACCP管“线”(工艺流程),结合实现“点线面”管控。

基于风险的检测项目优化策略

优化策略需根据风险等级匹配:高风险严控、中风险适度、低风险简化,且动态调整。

高风险杂质(高RPN、基因毒性):设定量检测,用高精度方法。比如基因毒性杂质O,用LC-MS定量,LOQ=0.01ppm(符合ICH M7要求);降解产物P(细胞毒性IC50=5μM),用HPLC-UV定量,每批必检。

中风险杂质(中RPN、非基因毒性):设限度检测,降频率。比如副产物Q(生成率1%,LD50>2000mg/kg),用TLC限度检测,每5批1次;溶剂残留R(三类溶剂,残留<0.001%),按ICH Q3C豁免日常检测,每6个月回顾1次。

低风险杂质(低RPN、生成率稳定):豁免或周期性回顾。比如工艺杂质S(生成率0.05%,无毒性),豁免日常检测,每6个月回顾3批;原料带入的杂质T(仅1个供应商有,发生率1%),更换供应商时检测。

优化需“动态调整”:比如杂质U因工艺优化,生成率从3%降至0.5%,RPN从120降至30,可将“每批定量检测”改为“每批限度检测+每月1次定量检测”,降本且控风险。

验证与回顾——确保策略有效性

优化后的检测项目需通过“验证”确认有效性,再通过“回顾”动态调整,这是合规的关键。

验证需“匹配风险”:高风险杂质的方法需验证专属性、灵敏度、准确性、精密度;中风险需验证专属性+限度准确性;低风险需验证“无干扰”。比如杂质V的HPLC方法,LOQ=0.01%,回收率98%,符合要求。

回顾需“文档化”:每3-6个月跟踪工艺/质量数据、变更影响、法规更新。比如工艺优化后,杂质W的生成率从2%降至0.5%,RPN从80降至20,可将检测频率从“每批”改为“每5批1次”;法规更新后,基因毒性杂质X的限度从0.1ppm降至0.05ppm,需升级检测方法(如从HPLC改为LC-MS)。

验证与回顾的文档需保存至产品生命周期结束,作为监管审计的证据——FDA/EMA会检查“可追溯性”:从杂质识别到优化策略,每一步都有数据支持。

案例实践——某抗癌API的检测项目优化

某抗癌API-X初始检测5项:中间体B、C残留,副产物D,降解产物E,钯残留。因检测时间长(2天)、遗漏降解产物F(光照氧化),需优化。

1、杂质识别:新增副产物G(闭环过度产物)、降解产物F、原料带入的杂质H,共8项。

2、FMEA评分:副产物G(O=4、S=9、D=4,RPN=144)、副产物D(O=5、S=7、D=3,RPN=105)、降解产物F(O=6、S=8、D=2,RPN=96)、降解产物E(O=3、S=6、D=3,RPN=54)、钯残留(O=5、S=7、D=1,RPN=35)、中间体C(O=3、S=4、D=2,RPN=24)、中间体B(O=2、S=3、D=2,RPN=12)、杂质H(O=1、S=2、D=5,RPN=10)。

3、优化策略:

- 高风险(G、D、F):G用LC-MS定量(每批必检,LOQ=0.001%);D用HPLC-UV定量(每批必检,LOQ=0.01%);F用HPLC-UV限度(每批必检,限度=0.5%)。

- 中风险(E、钯残留):E用HPLC-UV限度(每批必检);钯残留用ICP-MS定量(每批必检,限度=10ppm)。

- 低风险(B、C、H):B豁免日常检测(每6个月回顾);C每批限度检测(连续3批合格改每5批1次);H豁免(更换供应商时检测)。

4、验证与回顾:副产物G的LC-MS方法LOQ=0.001%,回收率97%;3个月后,工艺优化使G的生成率从5%降至0.5%,RPN降至36,改为“每批限度+每周1次定量”;降解产物F因包装优化(遮光铝箔袋),生成率从3%降至0.1%,RPN降至16,改为“每批限度+每月1次定量”。

最终,检测时间从2天缩至1天,成本降30%,且覆盖所有高风险杂质,避免了光照降解产物的遗漏风险。

相关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单位,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